很多人認為,心血管疾病在冬季最危險,到了夏季血壓會有所下降。其實不然,夏季炎熱容易心煩意亂、激動煩躁,人的精神長期處于應激狀態(tài)。中醫(yī)認為,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臟腑的是心,因此夏季要養(yǎng)心,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掉以輕心。 要養(yǎng)心,需要了解造成夏季心血管疾病高發(fā)的主要原因: 一是新陳代謝加快,加重心臟負擔。隨著氣溫的升高,人體皮下血管擴張,皮膚血流量比平時增加3—5倍,回到心臟的血流量也顯著增多,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心率加快,加重心臟負擔。 二是高溫出汗多,易形成血栓。高溫天氣,汗腺開張散熱,人體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被激活,導致形成血栓,誘發(fā)缺血或心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可引起心肌梗死。特別是有心臟疾病者更危險。 三是空氣潮濕,容易導致人體缺氧。燥熱空氣中濕度升高,氣壓低,含氧量降低。心臟為了保證正常工作需要充足的氧氣、葡萄糖等能量物質,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心率加快,冠狀動脈收縮,致使供應心臟本身的血流減少,容易導致人體缺氧。 四是情緒煩悶激動,易出現(xiàn)心絞痛。天熱易使人情緒“中暑”,引發(fā)交感神經活性增強,小動脈異常收縮,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心肌收縮增強,再加上晝長夜短、睡眠質量“打折”等因素,患者易出現(xiàn)心絞痛、心率失常、腦梗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甚至發(fā)生猝死。 那么在酷熱的盛夏該如何養(yǎng)心,預防心血管疾病呢? 臨床發(fā)現(xiàn),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在清晨至上午10點前發(fā)生率最高。如果晨起空腹能飲夠兩杯220—250毫升的水,當水進入人體后,會迅速被胃腸黏膜吸收而進入血液中,稀釋血液濃度,降低血黏稠度,有效增加血容量,提高含氧量,無形之中就能夠降低早起發(fā)生突發(fā)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夏天天黑晚,天亮早,如果晚間入睡較晚,早晨不宜過早起床,中午要適當休息,可以彌補夜間睡眠不足,也讓心血管系統(tǒng)得到充分休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此外,夏季天氣炎熱,冠心病患者最好不要洗涼水澡,容易發(fā)生危險。一般來說,高于體溫2至3℃的水溫相比涼水澡來說,更能達到消暑散熱的功效。此外,溫水浴還有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雖說夏季養(yǎng)心可以適當鍛煉、出汗,但當環(huán)境氣溫達到32℃時,應少出門,尤其是老年人要減少體力活動,避免不必要的外出,要避免去溫度高、濕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南寧日報記者吳青華通訊員 唐藝文 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