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透一件事 梁淑艷 安寧老師的《一棵樹》和羽菲老師的《我打碎了夕陽》這兩首詩歌,作者寫的都是自己身邊最熟悉的人、事和物。同樣我們讀詩也要讀熟悉的人作品,更有助于把握作者的創作動機和立意。把握詩歌的主題情感。 感悟一,寫詩歌要么不寫,要么寫透。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說:寫自己真知道的事,不寫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 一個初學寫詩者不寫生活,而在報紙上找些宣傳資料去寫,一定寫不出什么名堂來。寫東西非有生活不可。不管文字多么好,技巧多么高,也寫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這樣,寫作范圍不就太小了么?只要寫得深刻,范圍小點沒有什么關系。一位偉大的作家的確能夠寫出許多不同的人物,好多不同的事情,可是咱們現在的目的是先寫好一件事,還不能希望馬上成為偉大的作家。不怕寫的少,就怕寫不好。寫出十幾句話的一首好歌,風行全國,到處起很大的鼓舞作用,功勞也不小呵! (二)抱定一個題目寫,不要一會兒一換。 初學寫作的人往往有這個困難:很高興地看中了一件事,打算用它寫一首詩歌,可是,一動筆,才寫了幾句就寫不下去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這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其中最常遇見的一個是我們只看見了事情的表面,而沒有看見它的根兒,所以寫了幾句就擱下筆,怪掃興的。我們不應當這么容易動搖,而應當深入地去挖那件事的根兒,養成我們對事物要刨根問底的習慣。我們的責任就是遇見事必去刨根問底。假如我們老滿足于事情的表面,看見一件熟悉的事,不求甚解,動筆就寫,一來二去我們就丟了信心,不想再拿筆了。反之,我們若是抱定刨根問底的態度,我們就會慢慢地體會出來,不管事情多么簡單,不過都是表面的現象。 找到問題,咱們心里可就透亮多了。原來這件事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問題很簡單;原來那件簡單的事倒并不應當輕視,問題不小呵。這樣,咱們就不再被表面的現象迷惑住,也就容易判斷出哪個值得寫和哪個值不得寫,不再冒冒失失地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筆就寫。 還有,看到了問題就得解決問題。這么一來呀,咱們寫詩可就有頭有尾,是完整的了。我們看問題,挖問題,而后解決問題,我們就能寫出相當好的作品來。不抱住一個問題挖到底,而隨便今天試試這個,明天試試那個,必至一無所成。 (三)能抓住問題就不至于千篇一律了。 一個問題怎么來的和怎么解決的,必與別的問題的來龍去脈不同。同一樣的問題又因為人物的性格不同,時間不同,而有特點。我們要細心地看,看問題,看人物,看地點,看時間,把有關的事物都看了,自然會寫出一篇與眾不同的詩歌作品來。 也許有的人要問:我們能那么細心,鉆到問題里面去嗎?我說:能!一定!您多半是有點害怕,只要您肯用心,肯下工夫,您會創作! 一棵樹 安寧 星空下 靜默無聲 高墻隔不斷欲望 手伸向外面的世界 眼睛便擁有了深邃 凝望璀璨的星河 四季云煙都在腳下生根 白天的心事常在夜里反芻 小小的機密全被蟲子偷聽 猝不及防的狂風 直立的身體注定會骨斷筋折 所有的隱私都暴露在陽光下 那傷疤久久不能痊愈 葉片上的灰塵 等待時間的搓洗 無知的麻雀載著故事 到處扇動翅膀昭告天下 全然不顧往日的饋贈 只留下一聲嘆息 時光無際 卻能在綠色的血管內循環 所有的知覺 都不過是為了晝夜奔忙 永遠不會因蕭瑟而低頭 彎腰也要成弓 把葳蕤射向蒼穹 感恩栽種我的人 保持執著向上的姿勢 去擁抱美好 擁抱祖國 詩人安寧這首詩是寫的是在大樹下仰望星空產生的種種聯想,再與白天經歷的紛繁復雜的困擾作對比,即使葉片蒙灰,麻雀也不得不生存其中,詩人看到此情此景想到了用時光來療愈晝夜奔忙,無論怎樣,都保持執著向上的姿勢,把美好圖景向世人展現。 安寧是一位為打工者謳歌,為新時代寫作成長起來的詩人。我接觸他的詩歌是在大約七八年前,寫工人的居多,主要是以敘事寫實為主,這首參評詩,我讀完有一種令人吃驚的改變,筆力越發強勁,詩風迥然不同。 我們分析一下這首詩歌,詩人安寧是從立體空間展開想象,“星空下 靜默無聲”交代了詩人站在夜空里靜心觀察事物的專注。“高墻隔不斷欲望/手伸向外面的世界/眼睛便擁有了深邃/凝望璀璨的星河/四季云煙都在腳下生根”這幾句詩都是圍繞一個事物在聯想,那么“高墻”“手”、“眼”“星河”和“云煙”所想、所感所觸,詩人想要通過這些意象表達什么呢?我們再把這些意象串聯起來,星空下,高墻能擋住低矮的車水馬龍,繁華下的燈紅酒綠,高墻外能夠看到的事物只有路燈和大樹。接下來“手”“眼”指的是什么?這里先不去猜測,“星河”和“云煙”這兩個詩人用多思維導圖方式調動讀者的感官。關鍵在“都在腳下生根”,前面我們說了高墻外,我們能看得見的事物只有路燈和大樹,那么根據詩中表達,我們用排除法去想,能生根的意象只有大樹。詩人這里不露痕跡的把大樹的形象生動勾勒出來,結構緊湊、手法很巧妙,語言利索且很有意境。 再來看詩人觀察到白天描寫的變化,“白天的心事常在夜里反芻/小小的機密全被蟲子偷聽”當白天發生的事在夜里反芻,被蟲子偷聽,這句描寫細膩,刻畫得生動形象,詩意一下就飽滿起來。狂風來襲把隱私都暴露在太陽下,這是必然。 “葉片上的灰塵/等待時間的搓洗/無知的麻雀載著故事/到處扇動翅膀昭告天下/全然不顧往日的饋贈/只留下一聲嘆息”這小節詩人通過葉片上的灰個麻雀講故事兩個意象寫活了生活艱辛經歷的認知,感情融合的恰到好處。語言表達變化較之以前寫作變化之大非常明顯,可見,詩人在寫作方法上的突破,是下了苦功夫了。 最后兩節我們讀到詩人在當下經歷的時期,用心在體悟生活,以時光為縱切面,橫向延展到晝夜奔忙生活逼仄空間,將感情有機的融合在生活里。 最后的升華部分,突轉筆鋒,把上文的“晝夜奔忙和蕭瑟的無奈”銜接地緊密順暢。把葳藐射向蒼穹這句非常有穿透力,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在把感恩之情回向給種樹的人,這是善能量的轉換,保持向上的激情,對祖國未來充滿希望。 詩人這首詩歌在經歷了詩歌質的蛻變之后,對詩歌的掌控能力更強。一棵樹的形象完整的呈現在讀者面前,由內到外寫透了大樹的內涵,值得學習。 ![]() 接下來我們來讀羽菲老師的《我打碎了夕陽》 我打碎了夕陽 羽菲 我打碎了夕陽 給深情的老屋涂上金黃 四十年的滄桑 寫滿了曾經雪白的墻 我打碎了夕陽 做成七彩的錦囊 收納我童年的快樂 珍藏我青春的詩行 我打碎了夕陽 照進古老的相框 母親的微笑 已被鐫刻成時光的殤 我打碎了夕陽 虔誠地掬起一捧滾燙 熨平父親的額頭 讓一切重回舊時模樣 我打碎了夕陽 給鳥鳴安上翅膀 把一個母親的殷殷惦念 捎給遠方的姑娘 我打碎了夕陽 把點點微光揉進我的心房 千千結上 催生出新鮮的希望 我打碎了夕陽 把稚嫩的希望裝進行囊 背起漸輕的余生 奔赴燈火闌珊處的光 羽菲老師的參評作品《我打碎了夕陽》是寫親情的詩,有真情實感感,豐富色彩把一家人生活的圖景還原。 首先“我打碎了夕陽”取題目很生動新穎。詩人為什么打碎夕陽?碎成什么樣子呢?這里留給我們思考。幾個字漢字的簡單組合,把詩寫活,從語言表達的張力,可看出詩人閱讀練筆的勤奮與努力。這一點我可以從詩人創作的諸多散文、詩歌體會她的語感變化。當然詩歌的語言,靈活性強,表達形式雖有別于散文,但也有相通之處。詩歌語言精短,彈性空間大,要想寫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保證敘事完整,又要給足語言留白力度,這是寫好文學作品一門藝術。 下面我們來解析題目中“打碎什么”是老屋、白墻、母親的相框、父親的皺紋等,碎成什么樣子?碎片化的故事串成一個家庭的溫暖,而溫暖又是通過夕陽取暖,詩人用通感的手法嫻熟的把情與景交融在一起。所以,詩人選取夕陽這個意象,是一個溫馨美好的,就像我們回到家中,回到溫柔港灣的感覺。“我打碎了夕陽/給深情的老屋涂上金黃/四十年的滄桑/寫滿了曾經雪白的墻”夕陽里有老屋上的金黃、曾經白墻,詩人用四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打碎夕陽的原因。 “我打碎了夕陽/做成七彩的錦囊/收納我童年的快樂/珍藏我青春的詩行”夕陽在我快樂的童年里,七彩錦囊里收納了我童年和青春,珍藏我青春的詩行,照應了前面四十年的滄桑。“我打碎了夕陽、照進古老的相框、母親的微笑、已被鐫刻成時光的殤”詩人寫夕陽里母親,是對慈母的懷念。“我打碎了夕陽/虔誠地掬起一捧滾燙/熨平父親的額頭/讓一切重回舊時模樣”詩人看到夕陽里的父親臉上皺紋內心深處情感變化,描寫細膩。 “我打碎了夕陽/把點點微光揉進我的心房/千千結上/催生出新鮮的希望//我打碎了夕陽/把稚嫩的希望裝進行囊/背起漸輕的余生/奔赴燈火闌珊處的光”結尾兩節詩人放大了夕陽的光芒,并把新鮮的和稚嫩的希望催生,寄托給余生,去迎接更輝煌歲月。總的來說,整首詩寫的親情是暖的,幸福感洋溢在字里行間。 詩中不乏精彩句段。 ![]() 梁淑艷,“名不顯時心不朽,挑燈再次讀文章。”做一個勤奮寫作的作家,做一個文學的賢妻良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