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波羅的海三國的武裝,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各有千秋。我們在上兩篇介紹了拉脫維亞的武裝力量。這兩篇我們來看一看愛沙尼亞的武裝力量。 在被吞并后,波羅的海三國的武裝力量毫無疑問的各自成為了蘇聯的一個整編部隊,然而在仔細看去的時候,三國完全不同的編制必然會讓當時的蘇軍很頭痛。本篇談到的愛沙尼亞陸軍,就是其中的一個典例。 ![]() (一)標準編制:騎兵和步兵團 和拉脫維亞相似,愛沙尼亞的標準編制基本上就是步兵團和騎兵團。然而相較于拉脫維亞比較通用的編制,愛沙尼亞的編制更讓人捉摸不定,究其原因,是由于這些編制適用的范圍更小。不過這都是后話,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些標準編制是怎么編的: 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一樣,只有一個騎兵團的編制,但是愛沙尼亞并沒有拉脫維亞那么多的附屬騎兵部隊,因而大頭都在這個團里面。 愛沙尼亞騎兵團除總指揮外包括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戰斗騎兵,有4個連,每個連下轄三個排,每排轄4個班,排本身有2名軍官、1名軍士和2名其他軍官組成小指揮部,每班由一名軍士指揮,下屬10名士兵,其中兩個班各配屬一挺輕機槍。總的來說,戰斗騎兵部隊一個連159人,總體上大約600余人。 騎兵機槍部隊共一個連,下轄3個排,每排4個班,每班2挺重機槍。全連24挺重機槍,175人。是相當理想的火力配備。 第二個部分是團屬自行車偵察連,基本也采取3-4制,即三排——四班,這一偵察連和拉脫維亞的自行車部隊一樣,夏天乘自行車,冬天則成為滑雪偵察連。 第三個部分是團屬技術兵種,規模為一個連、下轄一個工兵排和一個信號排。 第四個部分是團屬的其他直轄部隊,包括一個裝甲車偵察排、一個后勤連、一個野戰醫院、一個軍樂隊。 總體上,愛沙尼亞騎兵團下轄1342名士兵、1143匹馬(其中的806匹屬于戰斗騎兵)、101輛自行車和5輛摩托車。 我們可以發現,和拉脫維亞騎兵團不同,愛沙尼亞并沒有設置專門的獸醫/馬夫單位,有可能是愛沙尼亞的獸醫部隊沒有被設置(也難怪,本來部隊也不算多),又或者是被壓縮進各個單位統一安排。 愛沙尼亞的步兵團和拉脫維亞的也大不相同。因為沒有對應的團級獨立炮兵單位,其火炮配置不像拉脫維亞,以整團配屬師以下,重炮在團,輕炮和迫擊炮在步兵這樣的界限分明。這是因為愛沙尼亞的步兵團只有兩個(沒錯只有兩個真正的步兵團編制),其余的部隊相當的分散。總之我們先來看一個團的情況: 步兵團和騎兵團一樣,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指揮部,有一個排的警衛人員。 第二部分是步兵部隊,共三個營,每個營下轄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每個步兵連也是3-4制,三排四班(每個連的連部還有43人的直屬力量),兩個班配屬一挺輕機槍,機槍連則下轄4個排,每排兩個班,每班2挺重機槍。雖然步兵機槍連的機槍比騎兵機槍連要少(16挺),但是其人員配置達到了213人。 第三個部分是機動和炮兵部隊,下轄1個騎兵排(包括38名戰士和兩名輕機槍手,共40人)、1個步兵炮連(4門76mm步兵炮(可能是蘇聯的)、4門英造114mm榴彈炮)、1個反坦克連(2門奧地利伯勒爾M1935 47mm反坦克炮,2支瑞士索羅圖恩S18/100 20mm反坦克槍),最引人注意的是他們甚至下轄一個化學部隊排(難以想象這支部隊到底是干什么的)。 第四部分是團屬其他部隊,包括一個信號連、一個步兵教導連、一個軍樂隊、一個野戰醫院和一個后勤部、一支獸醫部隊(一個騎兵排卻配屬了獸醫,那騎兵團呢???)。 整個步兵團包括3153名士兵、2802支步槍、65挺輕機槍、48挺重機槍。 (二)愛沙尼亞步兵第1師(含愛沙尼亞裝甲列車部隊) 您可能會注意到這個部分的標題是“第1師”,并不是因為我想要介紹部隊番號,而是因為愛沙尼亞的三個步兵師,實際上每一個的編制都完全不同,因此我才決定將三個師分別介紹。1939年9月3日的愛軍其實尚未動員,然而在未動員的時候一般應該是裁撤部隊人員,維持編制框架或備用框架,或者統一縮編。然而愛沙尼亞完全沒有這么做,他們的部隊是半縮編。一個師按照標準應當有幾個步兵團,但是非戰時期間他們選擇的不是統一縮編,而是縮編部分團。這就造成了第1師下屬的部隊除了第1步兵團以外,剩下的是兩個步兵營(第4、第5營),這兩個營在戰時都擴編為一個團。這樣做......應當說會很影響戰斗力罷。縮編的步兵營還是下屬三個連,具體情況應當可以參考常規作戰部隊。 第1師還下轄兩個炮兵營,每營下轄2個炮連。具體配置了什么火炮并不清楚。 除了步兵和炮兵之外,第1師還下轄一個裝甲列車團(和拉脫維亞不一樣,從直屬變成轉隸了),下轄3輛裝甲列車。每輛裝甲列車和各國一樣,都是營級。而這些裝甲列車的對應部隊配備竟然也是不一樣的!1號車配屬一個常規步兵排和1個重步兵排,2號車配屬一個機槍連和一個步兵連,3號車則是配屬一個機槍連、1個步兵連、1個常規步兵排、1個重步兵排,相當于一輛列車的部隊和前兩輛車的部隊總數一樣。 (三)愛沙尼亞步兵第2師(含愛沙尼亞學生軍部隊) 相對于第1師,第2師的縮編更加驚人,全師1團4營,戰時4個營都要擴為一團。 然而,第2師的步兵營編制和第1師的又不太一樣。只有第8營的部隊和第4.5營一樣,下轄3個連,另外的三個營配備又有所不同。這其中,第一個營是著名的庫帕里耶諾夫營(也許以后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介紹下,簡單來說是一支在塔爾圖建立的學生軍起源的教導部隊),該營除3個連外,還有一個摩托化反坦克連,第3營和這個營的配置一樣,也是3個連外下轄一個摩托化反坦克連。而第2營則不下轄反坦克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迫擊炮連。 除此之外,第2師下轄了愛沙尼亞唯一的騎兵部隊,即營級編制的愛沙尼亞第1“騎兵團”。還有2個炮兵營,一樣各下轄2個連,具體配置火炮不明。 ![]() FBI WARNING ![]() (四)愛沙尼亞步兵第3師(含愛沙尼亞裝甲部隊、工兵部隊) 想必光是看到這個編制圖就能看出第3師部隊的指揮系統的斷層了吧!因為第3師沒有旅或團級的指揮系統,如果是如第1.2師營級單位較少倒也好,但第3師卻直轄13個營級編制和1個連級編制。 這其中,7個步兵營無需多說,一樣是準備在戰時擴編為整團的,然而其裝備比較簡陋,無論是機槍連還是炮連都不配備(很明顯就是一個字:窮),只有光禿禿的三個步兵連。這其中,有四個營的番號比較特殊,分別是薩卡拉游擊隊步兵營、卡列維步兵營和偵察營(我不敢說這是童子軍營,因為愛沙尼亞沒這么缺人)以及榮譽衛隊。其中比較奇妙的是,榮譽衛隊下轄1個軍事監獄。 除了這7個營之外,還有2個炮兵營,第6炮兵營下轄3個炮兵連,配屬不明,第5炮兵營則下轄一個炮兵引導單位(第一次看到小國軍隊中有這種獨立編成單位)、1支信號部隊、1支化學部隊單位(有點神秘,難道是防疫單位?)和3個炮兵連。值得注意的是,第5炮兵營后來成為了空編制第4師的唯一一個直轄單位(第4師在1939年年底建立,然而可能沒編完,因為到了最后也只有師部和第5炮兵營兩支部隊,個人懷疑第4師可能會抽一部分第3師的步兵營進行整體編組,畢竟第三師戰時動員成7個團相對其他兩個師還是太驚人了,但是應該沒有實現,因而也不再多提) 第3師還有2個信號營,其中一個信號營下轄2個教導信號連(其中一個連標注NCO,到底是培養軍士的,還是指揮官是個軍士就不清楚了)和3個常規信號連,另一個下轄1個教導信號連和3個常規信號連(該營是情報部隊)。 第3師還直轄一個摩托化反坦克連(第3連),全軍可能就這么三個摩托化反坦克連(還有一個摩托化反坦克排,配屬給裝甲部隊了),兩個舍得配給第2師的兩個營,一個卻只能給第3師直轄,愛沙尼亞的安排很讓人迷惑啊。 第3師下轄的最重要的部隊是愛沙尼亞“裝甲團”(這個團和拉脫維亞感覺差不多,都是自稱一個團,實際一個營)。該團下轄1個裝甲車偵察連,2個裝甲連,1個摩托化反坦克排,1個裝甲教導連和1個運輸連。其中,第一裝甲連(即裝甲車偵察連)下轄9輛裝甲車;第2裝甲連下轄6輛克羅斯利裝甲車(也正是維克斯裝甲車,后來日本仿制的87型裝甲車)和3輛FT-17雷諾坦克;第3裝甲連下轄6輛FT-17雷諾坦克和6輛THS(找不到,不知道具體是什么)。 第3師還下轄一個工兵營,代表了愛沙尼亞工兵部隊的大成:一個鐵路工兵連、一個教導工兵連、一個化學工兵連、一個探照燈連、一個運輸連和三個常規工兵連。 ![]() 總的來說,以上全部內容就是愛沙尼亞陸軍的一線野戰部隊,下一篇我們將介紹愛沙尼亞國民自衛隊、空軍和海軍作戰力量,屆時歡迎繼續瀏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