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號坦克,全稱五號中型坦克,又名黑豹坦克,豹式坦克。相對于虎式,這個意在于替代四號坦克的坦克型號我在剛接觸德軍軍械時竟,乃至于認為四號坦克之后就只有虎式或者鼠式了。 反常于一切,五號在很多方面上都表現出了與眾不同之處,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 ![]() 起源:兩個VK計劃1938年,德軍裝甲部隊早期計劃大多已經初見雛形,一些新的計劃開始提上日程。其中,一種20噸級的新型坦克計劃最為矚目,其計劃以一種20噸級的坦克來代替III、IV坦克。因而被稱為20噸級第一號方案,即VK2001方案。 德軍對VK2001的準備可謂如火如荼,一切都十分順利,但此時,蘇德戰爭爆發了。 從前線傳來的戰報不斷的表明蘇軍手中擁有相當數量的重型坦克。事實上,早在戰前蘇聯人參觀德軍坦克工廠時,就已經為德軍最大最重坦克為四號坦克震驚不已,因為他們國內的中型坦克就已經大約是這個水平了。 6月23日,德軍第四裝甲集群第41裝甲軍在蘇聯拉塞尼埃村附近第一次遇到了KV式重型坦克,這些坦克重量是III/IV的兩倍,裝甲厚度是他們的三倍,最高時速僅僅略低于德軍坦克。德軍的50mm和75mm火炮大多沒能擊毀目標,甚至只能在擊毀履帶后,依靠步兵將其徹底摧毀。 6月23日,克萊斯特裝甲集群也同樣在烏克蘭遭遇了KV式坦克,還遇到了T-34中型坦克,這種坦克比III/IV更重,也更靈活,第16裝甲師的坦克手甚至驚恐的發現在不到100米的距離內,他們能數清37mm反坦克炮彈砸在蘇軍正面裝甲上反彈回來的數目。 萊因哈特利用攻守結合的兩翼戰術擊退了蘇軍,克萊斯特調集88mm炮和先舊后新的打法應對,步兵也獨立攻擊這些重坦,方法固然有效,損失甚為驚人。 德軍陷入極大的震驚,原有坦克發展計劃也迅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30噸級坦克發展計劃,即VK3001計劃。 ![]() 招標:VK3002(M)1941年,為應對強大的蘇聯坦克,古德里安下令對T-34展開調查,后總參又派遣了“戰車委員會”前往東線進行考察,針對T-34的優點,這個調查委員會列出了以下的優勢。
1941年11月末,戴姆勒-奔馳公司和MAN公司拿到了30-35噸新型戰車VK3002的設計訂單,期限為1942年4月。 但兩家公司的生產目標完全背道而馳。在1942年4月提交的樣品中,戴姆勒-奔馳拿出的(VK3002(DB))完全仿造了T-34,頗有些不懂德軍力求閃擊為主消耗為輔的作戰策略,并且真正上戰場有很大幾率會被友軍以為是T-34而來個億點爆擊。 相對的MAN公司的樣品(VK3002(M))更為傳統和“德國化”,德國化大致可以這樣理解:
這樣的產品生產固然是不方便的,很明顯也不符合大規模投入的需求。所以小胡子早期還是相好戴姆勒-奔馳的產品。然而MAN公司也有自己的優勢:炮塔居中,身管長,因而火力性能強。但這仍然不如生產方便的VK3002(DB)更來得吸引眼球。 結果MAN甩出了一張王牌:戴姆勒-奔馳的戰車炮塔需要重新設計才能制造,而MAN公司的戰車炮塔可以直接使用萊茵金屬的炮塔,現成的模子,現成的設計,想要可以立刻用。于是乎,1942年5月11日,MAN的設計被正式通過了,VK3002(M)戰車更名為五號中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 但與其他坦克不同,五號坦克在發展期間,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性能差異。 ![]() 初代:D1型/A型1942年7月,MAN公司推出了五號坦克的初代之初代的樣車——僅僅2輛且只有一輛有炮塔。 然而這兩輛車在廣泛的測試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技術層面尤甚。 1942年后期,MAN公司生產了20輛初代坦克,即“預生產”型,亦被稱為“0”系列。這些坦克都是輕裝甲配備:前裝甲為60mm,安裝在炮塔上的武器是早期型的75mm KwK42L/70火炮(其炮口制退器取自75mm KwK40L/43型火炮),炮塔上設計一個桶形的車長指揮塔,發動機采用邁巴赫的HL210P45發動機。這20輛坦克被稱為五號坦克A型,其變形車被稱為五號坦克D1型,安裝四號坦克H型的炮塔。 東線戰場的第653重坦克殲擊營曾裝備過一部分用作指揮坦克,這支部隊的武器配備還算是五花八門,因為它還裝備過五號維修坦克和裝了20mm高射炮的T-34。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五號坦克并未量產,所謂的型號也更應稱為“早期型”。 事實上,五號坦克系列的型號完全沒有邏輯性,編輯時確乎有很大的困擾(汗)。 ![]() 量產:五號中型坦克D型為什么我要寫這么長的名字?因為五號坦克的生產型號亂七八糟,早期的叫0系列,然后叫A型,變形出D1型,量產第一個是D型,然后又是第二個A型……為了區分,我還是用全名的好。 D型,投產時間為1942年12月,第一批五號D型出廠時間為1943年1月。D型的生產和原本計劃大相徑庭,60mm前裝甲實際使用為80mm(別看和四號后期差不多,55°傾斜式裝甲80mm可看齊垂直裝甲140mm的防護力),坦克全重更是達到44噸(為何不叫VK4401(M),這樣豈不是更貼切?)。 然而其設計完全體現了向蘇聯經驗看齊的水準,比如傾斜裝甲在德軍中屬于首次亮相(后來一直沿用到了“虎王”坦克),寬履帶(660mm)也學習了同蘇聯地形適應這一特征。發動機為了支持這個龐然大物,換裝為HL230P30發動機,動力高達700馬力,益加大號車輪的增備,機動越野的性能相當優秀。 除此之外,豹式坦克還安裝了可以直接與坦克車長通話的系統,并用潛望鏡取代了大部分的坦克視窗——后來德國軍方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直到視窗全部被潛望鏡所取代。 但是戰場表現上,這一坦克并不理想。1943年7月,庫爾斯克會戰爆發,第一天,豹式投入了192輛,盡管有諸多因素,但因為戰損和機械故障,第一天下來僅有40輛完好。暴露出來的問題包括機械裝置不可靠和齒輪箱的故障百出。D型最終投產量為534輛。 D型的問題百出暴露了德軍坦克部隊長期以來生產的嚴重局限:過度缺乏重型坦克生產經驗,因而此類的實戰表現不佳幾為常態。 往期回看: 一號坦克 ![]() 二號坦克 ![]() 三號坦克(上) ![]() 三號坦克(下) ![]() 四號坦克(上) ![]() 四號坦克(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