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君 得到,是一種能力,放下,是一種智慧。 當你握緊雙手,里面什么都沒有;當你試著放下,世界都在你手中。 1 放下執著 古時候有個人名叫孟敏,他挑著瓦罐到集市去賣。 路上一不小心,把瓦罐摔碎,孟敏頭也不回地走了。 路人見狀問道:“你的瓦罐碎了,怎么也不看一眼?” 孟敏答道:“瓦罐已經破了,就算我看了也沒用。” 甑落地已破,不再回顧;既往得失,不必追悔。 得到,是一種能力;放下,是一種智慧。 甑落地已破,不再回顧;既往得失,不必追悔。 人生在世,既要有能力拿起,也要有智慧放下。 對待得失云淡風輕,方可酣暢淋漓地度過每一天。 2 放下爭辯 老子曰:“夫唯不爭,故無憂。” 人活在世上,難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不投契的人。 很多時候,爭論只會讓事情惡化。 與其斤斤計較,不如一笑置之。 北宋“新舊黨爭”中,王安石為新黨領袖,蘇軾則是舊黨中堅。 由于政見不同,兩人恩怨糾纏數十載,期間大小爭斗無數。 然而,蘇軾被貶黃州時,卻特地繞道江寧,探望早已退隱田園的王安石。 兩人在江寧府談天說地、暢聊詩文,相逢一笑泯恩仇。 至此,宦海恩怨盡,文壇佳話傳。 心靈是一個有限的容器,塞滿了仇恨,就容不下美好。 放下無謂的爭辯,寬容別人的錯,解脫自己的心。 3 放下貪念 老子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一個人想要的越多,快樂就越少。 《菜根譚》有言“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 人心是個無底洞,分到黃金還想要美玉,當上公爵還惦記著侯爵。 過度渴求物質,只會走向毀滅的深淵; 放下自在,方可與明月清風相伴。 俗話說得好: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事不過三餐。 名是絲、利是線,一圈一圈,把人纏繞成一個透不過氣的繭。 貪戀的越多,負擔也就越重;放下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4 放下苛求 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一切看似完美的東西,實際都在走向缺陷。 人生之事,何嘗不是如此? 過高的期待,往往給帶來過多的傷害。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何不選擇放下。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圓滿的事,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態。 你我皆凡人,不求全責備、不苛求圓滿。 真正的成熟,從接受這些不完美開始。 放下對完美的渴望,只求問心無愧。 與其追到盡頭而失去,不如早做打算,適可而止。 5 放下憂愁 所謂煩惱,大多數是自找的。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一切煩惱皆由心生。 心頭無雜事,才能不為外物所動。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 生活就是把歡喜和平靜裝在心中,抵御一切煩惱和憂愁。 人一旦抱著煩惱不放手,就好像鉆進一條死胡同。 進,無路可走;退,心有不甘 世上沒有鉆不出來的死胡同,只有不會拐彎的死腦筋。 《寬心謠》里有一段話: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要想從煩惱的牢籠中解脫,就要放下心中的一切雜念。 縱有三千煩惱,不如一笑置之。 凡事朝前看,才能遇見更好的明天。 6 放下浮躁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 盡力使心靈達到虛靜的境界,才能守護生活的安寧。 所謂“虛”,就是要清除內心種種雜念、欲望。 所謂“靜”,就是心頭無雜事,不為外物所動。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總有外物來侵擾我們的心。 內心緊隨外物而動,就會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不安。 內心平靜,就不會糾結。不糾結,就能輕松自在。 古人云:“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 生活,就是把歡喜和平靜裝在心中,融化一切煩惱和憂愁。 儒風君說: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再卓越的人也會有為生活苦惱的時刻。 糾纏許久,只會消耗了當下。 記住:現在就是你生命中最好的時刻,身體康健,家人安好,現世安穩。 你我皆凡人,平凡的人做好普通的事,也可以有不平凡的成就。 人生未必光芒萬丈,也要始終溫暖亮堂。 每個點贊和在看,儒風君都喜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