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投稿留言交流
你走過很多園林, 見過不少美景, 然而風景中的那些古建筑, 你卻不一定都認識。 比如:亭、臺、樓、閣、 軒、榭、廊、舫。 【亭】 亭是一種中國傳統建筑,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亭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墻,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因為造型輕巧,選材不拘,布設靈活而被廣泛應用在園林建筑之中。 蘭亭 蘭亭位于浙江紹興蘭亭鎮蘭渚山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塊圣地。現存蘭亭為清代重建,景色宜人。蘭亭四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淺溪淙淙,幽靜雅致。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建筑精巧古樸,是不可多得的園林杰作。 ▼鵝池亭為一三角亭,內有一石碑,上刻“鵝池”二字,“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池”字則是其子王獻之補寫。一碑二字,父子合璧,鄉人傳為美談。 ▼小蘭亭為一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御筆“蘭亭”二大字的石碑。 ▼流觴亭就是王羲之與友人吟詠作詩,完成《蘭亭集序》的地方。 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央。初名振鷺亭,又稱清喜閣。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萬歷后才稱湖心亭。 此亭于1953年重建,一層二檐四面廳形制,金黃琉璃瓦屋頂。昔人詩云:“百遍清游未擬還,孤亭好在水云間。停闌四面空明里,一面城頭三面山”,說的就是湖心亭的景致。 ▼ 西湖夜色 ▼ 夏日風情 “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時候被列為“錢塘十八景”之一。環島皆水,環水皆山,置身湖心亭,確有身處“世外桃源”之感。 ▼ 風月石 傳說當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題下了“蟲二”二字,寓意“風月無邊”。這兩個字取自繁體字“風月”二字的中間部分,把外框去掉,變成“蟲二”。 ▼ 亭中賞雪 明代文人張岱作《湖心亭看雪》:“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更是展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與高雅的生活方式。 愛晚亭 愛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風峽中,始建于1792年,名字來源于杜牧的七言絕句《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 雪景 亭形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飛翹,自遠處觀之似凌空欲飛狀。內為丹漆園柱,外檐四石柱為花崗巖,亭中彩繪藻井。 ▼ 毛澤東手跡:“愛晚亭” 東西兩面亭欞懸以紅底鎏金“愛晚亭”,是由當時的湖南大學校長李達專函請毛澤東所書手跡而制。 ▼亭前石柱刻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 ▼ 密林中的古色小亭 ▼ 秋色一角 ▼ 小亭飛檐 ▼ 夜色中燈火闌珊的愛晚亭 愛晚亭在我國亭臺建筑中,影響甚大,堪稱亭臺之中的經典建筑。 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旁,始建于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戶喻曉。 景區內亭、臺、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歐陽修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 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周圍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古樹婆娑,亭臺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極富詩情畫意。 ▼ 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 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稱“讓泉”。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沉香亭 沉香亭位于唐長安城興慶宮內龍池東北方。1958年在原址復建,為古代長安興慶宮里的一組園林式建筑,是供唐明皇和楊貴妃夏天納涼避暑的地方。傳說中它全部是用一種名貴木材沉香木建成的,故稱“沉香亭”。 相傳,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沉香亭畔賞牡丹,興致甚酣,便急召詩仙李白進宮為貴妃作詩。李白盡管醉意朦朧,但一揮而就,寫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調》詩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 趙撲初題字牌匾“沉香亭”,懸掛于亭子的正東面。 ▼ 郭沫若題字牌匾“沉香亭”,掛于亭子的正西面 如今的沉香亭是1958年在唐興慶宮遺址上重新興建的。郭沫若先生、趙樸初先生分別為該亭題寫了匾額。 重建后的沉香亭的建筑范式也成為西安恢復、仿建唐代建筑的樣板。如今的西安高樓林立,可不少建筑仍仿照此亭的風格。 【臺】 臺,最古老的園林建筑形式之一,高出地面而建的平面建筑物,是一種露天的、表面比較平整的、開放性的建筑。 滋樹臺 東莞可園滋樹臺俗名蘭花亭,是個有磚欄而沒有頂的小臺,臺名源于屈原詩句:“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詩中的滋和樹,都是栽植的意思。滋樹臺就是種蘭花的臺子。 熙春臺 熙春臺位于揚州瘦西湖西岸向北轉折處,相傳是為乾隆皇帝祝壽而修建,因此又名春臺祝壽。主樓坐西朝東,上下兩層,碧瓦飛甍,端莊華麗。臨水處為寬廣的兩級露臺。 仙臺 北京故宮乾隆花園仙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臺坐落于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之上,以白石欄桿相圍。南北相對各兩塊,西為三塊,東為兩塊,中為入口,欄板間以石望柱相接,臺內陸面鋪米黃色斑石。臺外順山北下有木石欄桿相攔,南北兩側有石階通至臺下石洞。 揚州瘦西湖梳妝臺 無錫梅園天星臺 山東濟南趵突泉濼上臺 河北邯鄲叢臺 蘇州靈巖山姑蘇臺 【樓】 樓,是指兩層以上的大型建筑物。樓在建筑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處于建筑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廂位置。 黃鶴樓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海拔高度61.7米的蛇山頂,它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偉壯觀。 曾有唐朝詩人崔顥作詩曰:“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千古佳作朗朗上口,加上有著仙人乘鶴西去的傳說,更是成就了黃鶴樓的地位。 岳陽樓 岳陽樓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墻之上,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其獨特的盔頂結構,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設計技能。 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因岳陽樓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 鸛雀樓 鸛雀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城郊黃河岸畔,整座建筑共分九層,其中臺基部分三層。主樓游覽層共六層,其中,明三層暗三層,除抱廈、廊柱、回廊外,樓內還設有兩部樓梯間和兩部載人電梯上下相通。一、二層中間有天井,四、六層每層設一回廊,六層設一舞臺。 登鸛雀樓俯瞰,風景秀麗,氣勢雄偉,在唐宋之際為河東盛概,文人雅士常為之作詩。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登樓賞景,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大觀樓 大觀樓位于云南昆明市近華浦南面,是三重檐琉璃戧角木結構建筑。因其面臨滇池,遠望西山,盡攬湖光山色而得名。孫髯翁驚世駭俗的180字長聯問世,使大觀樓躋身“中國名樓”。 上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閱江樓 閱江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城西北的獅子山頂,瀕臨長江。景區內有閱江樓、玩咸亭、古炮臺、孫中山閱江處、五軍地道、古城墻等30余處歷史遺跡。 樓高52米,共7層(外觀4層暗3層),碧瓦朱楹、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和古典的皇家氣派,成為南京的標志之一。 鐘鼓樓 鐘鼓樓位于西安市中心,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是我國現能看到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 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古樸、典雅、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筑更散發出金碧輝煌的魅力。 【閣】 閣,類似樓房的建筑物,重屋為樓,四敞為閣。閣四面皆有窗,且也設有門,四周還都設有挑出的平座,作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 天心閣 天心閣位于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樓閣三層,建筑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閣與古城墻及天心公園其它建筑巧妙融為一體。基址占著城區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為伴。 “天心閣”其名始見于明末俞儀《天心閣眺望》一詩中,至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極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閣”,盛名于世并成為文人墨客吟詩作對場所。 蓬萊閣 蓬萊閣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丹崖山巔,由蓬萊閣、天后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等6個單體和附屬建筑共組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面積18500平方米。 蓬萊閣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素以“人間仙境”著稱于世,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 滕王閣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贛江畔,連地下室共四層,高57.5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是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滕王閣的盛名要歸功于“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膾炙人口。 天一閣 天一閣位于浙江寧波市區,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由明朝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因他喜好讀書和藏書,一生所藏各類圖書典籍達7萬余卷。在他解職歸田后,便建造藏書樓來保管這些藏書。所以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據說,范欽根據鄭玄所著《易經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語,將新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納“天一地六”的格局,樓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時,采用各種防蛀、驅蟲措施保護書籍。 【軒】 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屋。與亭相似,同是供游人休息、納涼、避雨與觀賞四周美景的地方。多置于高敞或臨水之處,用作觀景的小型單體建筑。 聽雨軒 蘇州拙政園聽雨軒是一個獨立小院中的主體建筑,它是一座三開間的小軒,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山墻連著游廊。軒前院中有清冽池水,池中植荷數枝,池邊栽芭蕉、翠竹,每逢雨天,雨點點滴滴落在荷葉、芭蕉、翠竹之上,聲音或圓潤或清脆,正是靜賞傾聽的好時節,自然表現出了聽雨的主題。 竹外一枝軒 蘇州網師園竹外一枝軒處于園中水池的北岸,臨水而筑,可以入軒俯瞰水池、觀賞游魚。它是一座似軒非軒,似廊非廊的建筑,前部開敞,檐下立兩柱,柱上有對聯:“護檐小屏山縹緲,搖風團扇月嬋娟”。由正面看面闊為三開間。小軒的別致之處更在于軒后,由軒內后望可透過軒后的圓洞門和矩形窗,看到集虛齋院內蒼翠欲滴,搖曳生姿的修竹。 ![]() 蘇州滄浪亭面水軒在滄浪亭主景山北面,緊靠園北葑(fēng)溪,東南、西北角上都有復廊與其他建筑物相連,是一個四面廳式的三開間建筑。溪水流到此處,河面豁然開朗,于是該軒東、北兩面皆面水。軒名取自杜甫詩句“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霜”。軒的四面皆為落地長窗,窗心嵌明瓦,裙板無雕刻,樸實無華。 潭影軒 杭州綺園潭影軒是綺園的主廳,為單檐歇山頂四面廳的型制。由于其體量較大,造園家用假山在南、東、北三面包繞,僅西邊稍開敞,避免了潭影軒直白顯露地橫亙在視野中。軒南面深池澄澈,對面是湖石疊成的峭壁。山石翠樹,靜涵水中,開闊處映出白云在藍色天幕上緩緩移動,一動一靜的水影,使人聯想起王勃的名句:“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該軒也因此得名。 更多名軒欣賞: 山東濟南趵突泉悠然軒 蘇州怡園拜石軒 蘇州留園石林小院揖峰軒 揚州瘦西湖西園飲秋軒 杭州郭莊兩宜軒 廣東順德清暉園讀云軒 【榭】 榭,一種借助于周圍景色而長見的園林休憩建筑 。也意為建在高土臺或水面(或臨水)上的木屋。“榭”是中國園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觀景平臺,平臺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 水運榭 中海水運榭 北京中海水運榭,在中海瀛臺旁水中,臺上建筑四角歇山頂,四面抱廈。內有乾隆手書“太液秋風”碑。 藕香榭 藕香榭 怡園藕香榭,在蘇州怡園,也叫鴛鴦廳,或荷花廳,臨池而筑。可賞荷花觀魚。 水心榭 水心榭 水心榭,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東宮之北。是宮殿區與湖區的重要通道。乾隆十九年(1754年)列為“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榭建于下湖和銀湖之間,跨水為橋,上列亭榭3座,南北為重檐四角攢尖式方亭,中為進深3間重檐水榭。榭在水中,兩旁空間廣闊,碧波蕩漾,四望皆成畫景,確有“飛角高騫,虛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際”的詩意。 芙蓉榭 芙蓉榭 江蘇省蘇州市拙政園芙蓉榭,一方形歇山頂臨水風景建筑,位于主廳蘭雪堂之北,大荷花池盡東頭。荷池約略為矩形,東西長,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遠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由此而來。 芙蓉榭內的茶座,可品茗,欣賞蘇州評彈。 芙蓉榭已成為東部很有特色的風景,尤其是夏天夜晚,皓月當空,明月,清風,月影,荷香齊至,確實能給觀賞者帶來美不勝收之感。小榭室內裝修也極為精美。小榭臨水的西面裝點有雕刻的圓光罩,東面為落地罩門,南北兩面為古樸之窗格,頗有蘇州園林小筑的古雅書卷之氣。 芙蓉榭的圓光罩和精美的太湖石。 更多名榭: 留園綠茵水榭(蘇州) 頤和園“洗秋”、“飲綠”水榭 【廊】 廊,是指屋檐下的過道、房屋內的通道或獨立有頂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上有頂棚,以柱支撐,用以遮陽、防雨、小憩,便于人們游走過程中觀賞景物。根據外觀特點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直廊 廣東東莞可園環碧廊 從廊的形體而言,直廊走勢比較平直。因為園林中的廊大多形體比較曲折,以制造多變的游園景觀,因此直廊相對少見,而且多數比較短小。 曲廊 ![]() 同里退思園曲廊 曲廊的形體比較曲折多變,從形體走勢上來說,它是園林中最為常見、也最富變化的一種廊子。曲廊形體曲折逶迤,在園林中自由穿梭,將園林分成大小或形狀不同的區域,自然豐富了園林景致。 復廊 ![]() 蘇州嚴家花園復廊 復廊是由兩廊合二為一的廊,兩廊中間隔著一道墻,墻上設有漏窗作為連通,兩邊廊道都可以通行,站在兩邊廊道上都可以透過中間墻上的漏窗觀看對面的景致。因為復廊是兩廊結合,所以在造型上復雜一些,形象也更為美觀。 空廊 ![]() 番禺余蔭山房空廊 空廊只有頂部用柱支撐、四面無墻。這樣的廊既是通道又是游覽路線,能兩面觀景,又可以分隔園林空間,讓園林景致富于層次、更加豐富。 爬山廊 ![]() 香山玉華岫爬山廊 爬山廊建在坡地,它由坡底向坡上延伸,仿佛正在向山上爬,所以得名。爬山廊因為所其依附的地形,形體自然有了起伏,既是廊本身沒有曲折變化,也成為一道美妙的風景,如果廊本身形體有所轉折,會更加吸引人。同時,爬山廊也將山坡上下的建筑與景致連接起來,形成完整有序的景觀。 水廊 ![]() 揚州瘦西湖萬花園水廊 在園林中,如果廊跨水或臨水而建,即稱為水廊。水廊能豐富水面的景觀,不使水面過于單調。同時,它也能使水上空間半隔半連,形成曲折,增加水的深度,給人水有源而長流的感覺,更富有意境。 更多名廊欣賞: ![]() 浙江南潯小蓮莊游廊 ![]() 江蘇無錫愚公谷垂虹廊 ![]() 江蘇太倉弇山園振屐廊 江蘇蘇州古松園復道廊 【舫】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園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筑物。似船而不能劃動,故而又稱之為“不系舟”。仿照船型而造的一種建筑,大多三面臨水,一面與陸地相連。 清晏舫 清晏舫,一座中西合壁的古建筑,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舫上艙樓原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聯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圖,將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取河清海晏之義,取名清晏舫。 裝修后的清晏舫。 1893年重建時,仿翔鳳火輪式樣,改為西洋式樓閣并配以彩色玻璃窗船側加了兩個機輪,兩層船舫各有大鏡,細雨蒙蒙之時,慈禧坐在鏡前,一面品茗,一面欣賞鏡中雨景。 清晏舫的窗戶和彩色玻璃。 清晏舫的石機輪。 湖石舫 未名湖石舫,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把與圓明園最近的淑春園賞給寵臣和珅。和珅便在此興建園林風景,石舫便是著名風景之一,它是仿頤和園之“清晏舫”而建。 未名湖石舫 天石舫 天津天石舫,建在海河上最后一個渡口遺址——北開渡口。北開渡口上游連接北運河,是朱棣“津渡”的必經之地。石舫長約46.8米、高15米、寬12米,比北京頤和園石舫規模還要大,全部由漢白玉石材雕刻而成。石舫名曰“天石舫”,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天子之渡”。 天石舫 煦園石舫 煦園石舫,在南京煦園,原是“中華民國”總統府舊址里的花園。明代,是明成祖之子朱高煦漢王府的花園,故以“煦”字定名。由石制跳板登上石舫,匾額上“不系舟”三字映入眼簾,那是乾隆皇帝南巡時留下的墨跡。他6次南巡,竟有4次登臨此舫,十分得意。 煦園石舫 舫為長14.5米的仿木石舫,分為前后兩艙,卷棚屋頂,覆以黃色琉璃瓦,舫身兩側鑲嵌有雕刻著許多彩色圖案的青磚雕花欄板,十分精細。 煦園石舫 團瓢舫 常州興福寺團瓢舫,明末僧人了幻所建,外型如水瓢,以茅草搭建,禪僧棲身其中,閉關修行。原構在東園空心潭上,清初已廢。一九八四年,西園新辟放生池,于池中建石舫,上設小樓敞軒,飛檐雕欄,別致玲瓏。因踞庭院水岸一瓢之地,故襲舊名為 “團瓢”。 團瓢舫 意園石舫 揚州意園石舫,舫上建筑磚木結構,四角攢尖頂,后面有抱廈。 意園石舫 卓穎舫 杭州曲院風荷石舫,名曰“卓穎舫”。 卓穎舫 獅子林石舫 蘇州獅子林石舫,位于獅子林水池西北,建于民國初年。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橋與池岸相通,猶如跳板。船身、梁柱、屋頂為石構,門窗、掛落、裝修為木制。前艙聳起,屋頂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頂為平臺,屋艙上下二屋,有樓梯相通。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細部花飾已帶有一些西洋風味。 獅子林石舫 雕欄玉砌的亭臺樓閣, 氣勢磅礴的宮殿城池, 巧奪天工的梁枋構件, 栩栩如生的磚雕藝術, 渾然天成的裝飾之道, 盡顯中國古建筑之美, 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 來源:園林景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