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思維有了模型 作者|蘭陵王 0 | 古今中外的牛人都推崇備至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說這句話的人叫吳國盛,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 雖然你可能會反駁這個觀點,難道不是牛頓的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嗎? 模型君也很迷惑,但是吳教授能說出這番話絕對不是無的放矢,不管對與不對,都可見熵增定律的分量。 無獨有偶,吳軍也說過類似的話。 如果地球毀滅了,我們怎么能夠在一張名片上寫下地球文明的全部精髓,讓其他文明知道我們曾有過這個文明。 吳軍老師給出的答案是三個公式:1+1=2(代表了數學文明)、E=mc2(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S=-∑ P ln P(熵的定義)。 薛定諤也說過類似的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薛定諤在其名著《生命是什么》中的觀點) 愛丁頓爵士也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不符,那么麥克斯韋方程可能有不對;如果你的宇宙理論與觀測相矛盾,嗯,觀測的人有時也會把事情搞錯;但是如果你的理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就敢說你沒有指望了,你的理論只有丟盡臉、垮臺。” (注:但愛丁頓說自己是除愛因斯坦之外,世界上唯一一個真正懂相對論的科學家,雖然看起來有點能吹,但應該也挺牛)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是熵增定律?為什么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對我們有什么巨大影響? 01 | 為什么熵增定律如此重要因為它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規律。 這個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生命里又包含著個人和群體的演化規律。 非生命,比如物質總是向著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會變亂,手機會越來越卡,耳機線會凌亂,熱水會慢慢變涼,太陽會不斷燃燒衰變……直到宇宙的盡頭——熱寂。 視頻網頁鏈接 《宇宙的未來》(一定要看!) 生命與個人,比如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松,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少有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數人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學習不規律。 生命與群體,比如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封閉的國家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 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 《少有人走的路》在最后一章也如此解釋自律。 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 記得也曾有人問過模型君“人為什么要自律”的問題,我啞口無言,不知如何作答。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 現在我想我找到答案了,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過程,即熵減的過程。 02 | 什么是熵增定律定義:在一個孤立系統里,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即熵)會不斷增大。 這里面有三個詞非常重要:孤立系統、無外力做功、總混亂度(熵)。 首先我們來解釋什么是熵。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個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 你可以理解為,系統中的無效能量。 比如你花了100 J的能量把物體從A地拿到B地,這個過程中有很多能量并沒有被100%的轉化,而是有部分散失在了宇宙中。 這部分能量不可逆,無法被再利用,且永遠在增加。 從這里你就可以推出,恒星終將熄滅,生命終將消失,宇宙將變成一片死寂,淪為熵。 那么什么是熵增定律呢? 就是這種熵在不斷增加的過程。 但這是針對整個宇宙而言的,如果要針對地球,針對一個國家,針對一個企業,針對某一個人,則要加上兩個限制條件——封閉系統+無外力做功。 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滿足封閉系統,而且無外力維持,它就會趨于混亂和無序。 03 | 如何對抗熵增,實現超越熵增定律被稱為最讓人沮喪的定律。 它不僅預示了宇宙終將歸于熱寂,生命終將消失。 而且,從小的方面來說,它也左右著國家和企業的發展規律,讓組織變得臃腫,缺乏效率和創新;左右著個人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安于懶散、難以堅持、難以自律…… 那么這還有辦法可解嗎? 從定義來說,熵增的條件有兩個:封閉系統+無外力做功。只要打破這兩個條件,我們就有可能實現熵減。 好了,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生命的減熵過程中,其實一直在做兩件事。 第一,努力保證能量的供給。比如,從化學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結合體;到多細胞生物。 第二,努力開放系統。細胞從無法移動,到進化出游動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飛行能力。 這兩點正好是企業和個人的進化要件。 一、企業 1、主動投入能量做功。 許多公司在創業初期非常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進行各種戰略和組織的進化。 但是隨著企業的做大和成熟,員工就會慢慢懈怠下來,組織會變得臃腫,制度會腐舊脫節。 所以,作為leader你要努力保證企業的活力。比如采取扁平化的結構,讓團隊各自為戰,回歸創業初期時的熱情。 記住,舒適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張王牌,任何時候你都不能松懈。一旦你減少了能量的投入,企業的熵增就會立馬回來。 2、開放系統。 關于開放系統,有一個偉大的發現,叫做耗散結構,它給我們帶去了一絲希望。 什么是耗散結構?它有三個特征: ①開放性 怎么理解?你可以理解為,系統把無用的熵排出去,然后吸收新的可用物質、能量和信息。 (注:熵有三種,物質熵、能量熵、信息熵,在相對論里物質和能量是一回事,但是為了理解,這里我們把它分開。) 比如你每天的新陳代謝,比如你通過鍛煉減去一身的贅肉,比如你看一本好書。 基于此,企業也可以得到啟示。 企業要想對抗熵增,就必須開放,把那些衰敗為熵的東西全部排出系統。 比如腐敗的制度、無產出的員工、落后的信息等等;然后吸收新鮮血液,比如先進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華為就是最推崇這一理念的,任正非老爺子把這個耗散結構作為華為的底層邏輯。 任正非說:“我們一定要避免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件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 與此同時,華為每年淘汰干部10%,員工淘汰5%。每年18萬人會淘汰5千人到9千人來激活這個團隊。
這怎么理解?你可以理解為,當熵逐漸增大,雖然系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無序,但是這種結構卻更穩定,這種穩定就是平衡態。 比如一個企業做大了,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固的結構,這種結構很可能就是官僚結構。企業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進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會非常困難。 解決辦法就是,打破這種平衡態,讓系統內部流動起來。 這方面模型君見過最牛逼的是韓都衣舍,他們采取小團隊模式,每個團隊2-3人,包括設計師、頁面制作專員、貨品管理專員。 員工自己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團隊,也可以自己組建團隊。通過分成、授權、競爭、淘汰等一系列機制,來進行充分的內部流動。 最后無能的員工(熵)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繼續流動、重組,變得更加強大。 ③非線性 怎么理解非線性?你可以理解為,一個微小的變化也有可能導致一個巨大的突變。(與此相關的實驗有貝納爾對流) 比如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你給一壺水加熱,前面99°都沒有沸騰,可是你再加熱1°它就沸騰了,這就是非線性。 同樣企業也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效果甚微,但是不要氣餒,打破熵增的要素是非線性的,總有一天,你一個微小的投入就會帶來巨大的突變。 比如亞馬遜,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失敗最多的企業了,但他們對失敗非常包容,因為他們不斷在賭“每次小的努力和嘗試,都有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超額驚喜”。 思維導圖敬上 二、個人 也許你會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在企業里運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沒關系,熵增定律也同樣適用于你個人的發展。 比如工作、生活、學習、心情、成長、人際關系等等都與此相關。 就拿生活來說,每天會有各種各樣的瑣事涌來,如果我們任由其發展,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之后我們要想恢復到有秩序的狀態,就不得不花非常大的代價才行。 這樣的例子身邊比比皆是,生活一團亂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改變現狀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只能渾渾噩噩,得過且過。 這種狀態就是生活陷入了極度的熵增狀態,被無數的混亂的事情牽著走,喪失了生活的掌控權。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情緒。很多時候,我們感到難過、煩躁、焦慮,其實是因為情緒太過混亂,很多感情交織在一起,讓你無從下手。心理學叫這,情緒顆粒度。 再比如專注這件事,好像高中之后我們就很難專注了。原因是因為,大腦里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會要做這個,一會要做那個,一會這種情感,一會那種情感。 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堆積在一起,就會擾亂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無法的專注的做一件事情。 如果我們不主動投入能量做熵減,生活就會脫離我們的掌控。 那要怎么辦呢?解決辦法仍然是: 一、主動做功 你不能等到生活脫離了你的掌控,才后知后覺的介入。 你要每天都保持清晰的思緒,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理清你的情緒,理清你每天所做之事,理清你想要的是什么。 我在未來大學里學到一招,叫做清空干擾。 把當下所有情緒和事件都清空,然后把它們都記在一個備忘錄里,你可以叫它追蹤系統,然后腦子里永遠都只裝三件事。 比如,模型君今天的三件事是寫文章、看書、建立寫作系統。 其他的還有洗衣服、取快遞、清理微信收藏等各種事情,就都先全部放到追蹤系統里。 如果還有一些突發的情緒,比如突然想起某件尷尬的事,都統統丟進去。或者突發的事,比如某人發來的微信消息,你感覺不是一兩分鐘就能解決,也丟進去。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首先你的大腦里永遠只會有三件最重要的事,不會東搞搞西搞搞。 而且你還放心,因為你已經把事情記下來了,你不用為此擔心,做完之后你會有時間來處理的。 再比如學習這件事,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大腦是一片漿糊,怎么辦呢? 畫思維導圖吧,通過思維導圖來梳理思維,降低信息的混亂度。 但是這個過程真的極其痛苦,我需要不斷對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有的地方要反復改。 突然我想到了熵增定律,讓知識變得有序的過程正是熵減的過程,雖然很痛苦,但還是得主動去做這件事。 二、開放系統 這里也用耗散結構來分析,但是前面企業里講了,所以這里略講一下。 ①開放性 你要一直保持與外界交流的狀態,把過去的熵埋葬,然后擁抱新的明天。 什么是過去的熵? 比如打翻的牛奶,腐舊的認知,回不去的人。 什么是擁抱新的明天? 比如去新的環境(旅行),獲取新的認知(讀書),結交新的人(社交)。 ②遠離平衡態 我們極容易陷入平衡態,即使你嘗試了一件新的事情,認識了一個新的人,你也會很快熟悉,并待在這種狀態之下,認知里面叫“舒適圈”。 如果你發現你的生活很久沒有波瀾了,想必你已經掉進平衡態了。 比如模型君做“思維有了模型”兩年了,其實沒做別的什么,這就是平衡態,這是不好的。 你要不斷超越自己,給自己新的目標,新的計劃。 ③非線性 非線性,其實就是復利效應。 也許你此刻做的很多努力,看起來杯水車薪,學習、生活都沒有改變多少。 但是請不要灰心,繼續堅持熵減,等到有一天,你只需要一丁點努力,就會開啟你開掛的人生。 思維導圖敬上 04 | 注意事項一、熵增無好壞之分 看起來,整篇文章都在避免怎么熵增,似乎熵增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 但是須知道,對于宇宙而言,熵增只是一個法則,沒有好壞之分。好壞只是人為在道德上的定性,這個定性對于宇宙來說,毫無意義。(人類對宇宙來說,也微不足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但是!熵增定律對我們來說卻很有意義,了解宇宙的運轉規律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 二、無序只是概率事件 看起來,事物從有序到無序是必然事件。其實不是,它只是一個概念事件。 中學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微觀原子的運動是無規則的,所以如果一個房間里面只有幾個原子,那么這幾個原子是完全可以全部聚在房間的一邊的。 但如果一個房間里有10^1000個原子,那么這些原子聚在同一邊的情況就幾乎不可能發生,即使有那么一瞬聚在了一起,下一秒也還是會回到混亂的狀態。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現實生活中,熵增是必然的。就好比我們把臉前的空氣吹走,下一秒就一定會有其他空氣填充進來一來。 三、意義是針對參考系而言的 很多讀者給我留言說:“看完這篇文章后,瞬間覺得人生活著沒有意義。” 我的看法是:意義是針對參考系而言的。 對于宇宙而言,人類的存在確實沒有意義;但對于人類而言,你的存在就有意義。 延伸閱讀:《熵減:華為活力之源》 此書由華為大學編著,任正非作序,可供大家深入了解熵減思維在現實中的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