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美,張毅,李金田,李娟,劉濤,郭宏明 歷史上關于中醫學診脈部位方法主要有三部九候診法、人迎寸口診法以及仲景三部診法。而趺陽脈診作為仲景三部診法之一,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自序中就已一語中的:“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所謂窺管而已。”由此說明趺陽脈在中醫臨床診斷中的重要性。本文就仲景趺陽脈法作一探討,只當引玉之磚,千慮一得,重在倡導仲景之學,將趺陽脈診法更好地運用于臨床。 1趺陽脈概述 《黃帝內經》三部九候法乃是趺陽脈的理論淵源。《素問·三部九候論》有云:“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下部人,足太陰也??人以候脾胃之氣。”趺陽脈部位的最早記載見于《靈樞·本輸篇》,其言:“胃出于厲兌??過于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素問·評熱病論篇》亦云:“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沖陽絕者死不治,上應太白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兩跗之上脈堅若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醫宗金鑒》[1]亦載:“趺陽又名沖陽,在足背上,去陷骨三寸動脈處,是陽明胃經之動脈也。”顯而易見,沖陽穴即趺陽脈之所在,它屬足陽明胃經,位于足背最高處,在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的足背動脈搏動處。另外,不難看出趺陽脈在脾胃病的診斷以及預后吉兇的判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趺陽之常脈,有兩種看法。一是趺陽脈當遲而緩。《傷寒論·辨脈法》云:“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筆者認為這里的遲而緩并非病脈之說,成無己[2]有云:“緩為胃脈,遲為脾脈,胃合衛氣,脾合營氣,二氣相合,榮衛流通,陰陽和諧。”經者,常也,所謂從容和緩,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浮不沉。二是趺陽脈當伏,《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指出:“趺陽脈當伏。”這里的“伏”,亦有2種觀點。以尤在涇為代表的醫家認為其是平脈,因趺陽平脈宜沉不宜浮,“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亦云:“趺陽脈候胃,其候脈部位位于足背二骨凹陷處,一般當伏。”以趙以德為代表的醫家則認為是病脈,因《傷寒論》已提出“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的看法,因此,趺陽脈常見遲緩之象。而這里的“伏”提示體內有水邪,胃陽被遏,故趺陽脈不出矣。 2趺陽脈的運用 2.1單一脈 2.1.1脈伏 趺陽脈伏多因水濕侵犯脾胃,致脾胃陽氣虛弱,無法鼓動脈氣所致。《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云:“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筆者認為:此處強調胃氣虛衰與水氣病的形成密切相關。因脾胃相合,脾胃陽虛,運化失權,故“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者,因脾氣虛衰,運化失職,清濁不分,故水糞雜下,形如鴨溏。胃為倉廩之官,水谷之海,五臟皆稟氣于胃,若胃氣失和,則受納、腐熟功能減退,全身氣血津液勢必匱乏;又脾胃相反相成,胃虛脾亦衰,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泛溢肌膚,故出現周身浮腫。 2.1.2脈數 趺陽脈數一般多為胃熱之象,《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云:“趺陽脈數,胃中又熱,即消谷飲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趺陽脈主胃,脈數主熱,故“胃中又熱”,中焦有熱,胃熱熾盛,脾亦受傷,不僅會導致受納腐熟功能亢進,出現消谷善饑,煩渴引飲,而且會耗傷津液致大腸失潤出現“大便必堅”,最后津液轉輸不利,偏滲膀胱,導致小便頻數。小便愈數,津液愈耗,虛熱愈劇,中消病的形成由此而來[4]。這對后世醫家診斷消渴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云:“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此為機體中焦素有積熱,因胃熱亢盛,影響脾陰,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偏滲于膀胱,致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者,因水熱互結于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導致水氣泛溢肌表,有形成水腫之勢,故曰“此欲作水”。 2.1.3脈緊 趺陽脈緊多為寒疝腹中痛或瘕證之類的證候,一般由陰寒內盛所致。《金匱方論衍義》[5]云:“論曰趺陽脈當伏者??先病者治其本,當先溫其疝瘕,治寒救陽,而后行可也。若反下之,是重虛在上之陽,陽虛亦不布化,而成胸滿短氣也。”又《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云:“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趺陽脈當伏已表明體內有水氣,現今反見緊象,緊脈主寒,說明機體內不僅有水邪,而且兼陰寒內盛之象,法當溫陽散寒,化氣行水。若醫者未認識到體內的陰寒之氣,而當水邪以下之,可致陽氣大傷,腹痛不止。寒邪停聚于肺,肺失宣降,故寒邪上逆,出現胸中脹滿,呼吸短促。 2.1.4脈浮 趺陽脈浮主胃虛之證。《傷寒論·辨脈法》云:“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言胃氣虛竭也。”,音同噎。與噦情況略同,但噦有聲,而無聲,張隱庵也曾有“者,微呃無聲”之說。胃主通降,以降為順,虛則導致胃中不和,濁氣上逆,故出現氣。趺陽脈浮傷胃,浮極則胃氣虛竭。 2.2相兼脈 2.2.1與浮脈相兼的脈象 趺陽脈浮多為胃虛疾患,故與浮脈相兼的脈象以虛證為主。如趺陽脈浮而芤主中土虛衰,榮衛耗傷,四肢失養。《傷寒論·平脈法》云:“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微衰,四屬斷絕。”趺陽脈浮而滑乃是脾胃素有積熱與外感風濕之邪相搏所發的歷節病。《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曰:“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后世醫家因此創立“三痹湯。”《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云:“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趺陽,胃脈也。胃者,水谷之海也。 今脈浮而澀,結合《傷寒論》第179條和247條,因太陽病誤治失治,致病邪入里,耗傷胃家陰液,胃陽失降,故陽氣強而上浮導致趺陽脈浮。若小便數,則津液愈損,故趺陽脈澀。浮澀相合,此乃脾為胃所約束,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為脾約證。又《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一》云:“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此浮一為脈象虛浮,二為胃氣虛浮而不降;此澀一為脈象澀滯不流利,二為脾中津液匱乏。因脾為陰土,以升為健;胃為陽土,以降為順,故趺陽脈不應澀,脈澀則傷脾;亦不應浮,脈浮則胃虛氣逆。脾胃兩虛,健運失職,宿谷不化以致形成胃反病[6]。趺陽脈浮而數乃是胃熱氣盛之證。《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云:“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2.2.2與微脈相兼的脈象 脈微多為陽氣虛,故趺陽脈微一般主中陽不足,趺陽脈微而弦則主脾胃虛寒,肝氣上逆之證。《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云:“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在臨床可用此脈象來輔助診斷虛寒性腹滿。趺陽脈微而遲乃是脾氣虛弱,寒自內生之證。《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云:“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名曰氣分。”并指出了從寸口、趺陽合診可知氣分病的病機、證候和治療原則。 2.2.3與緊脈相兼的脈象 緊脈主寒,數脈主熱,故趺陽脈緊而數乃是脾中寒濕與胃中熱邪相合之象。《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云:“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寒即為滿。”胃熱脾濕,濕熱相互郁結蘊蒸肝膽,而成黃疸,此脈象也可用來輔助診斷黃疸脾胃濕熱證。趺陽脈緊而滑主脾寒胃熱、邪氣盛實之證。《傷寒論·平脈法》曰:“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趺陽脈緊而浮為陰寒內生、陽氣外越之象。《傷寒論·平脈法》云:“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趺陽脈微而緊主中焦虛寒。《傷寒論·平脈法》云:“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成無己亦有“中虛且寒,氣自短也”之說。趺陽脈大而緊者,大為虛,緊為寒,主虛寒下陷之象。《傷寒論·平脈法》曰:“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2.2.4與沉脈相兼的脈象 沉脈多見于里證,趺陽脈沉亦主里主實,沉而數則主脾胃實熱證,若反見沉緊之脈,則為肝木克脾土之象。成無己[2]云:“沉為實者,沉主里也。數消谷者,數為熱也。緊為肝脈,見于脾部,木來克土,為鬼賊相刑,故云難治。”《傷寒論·平脈法》云:“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谷;緊者,病難治。”因此,從脈測證來判斷脾胃病的治療難易程度。 2.2.5與伏脈相兼的脈象 伏脈多主邪氣內伏,趺陽脈伏則主胃氣伏而不宣,澀主脾氣澀而不布。故趺陽脈伏而澀為脾胃陰陽升降失調之證。《傷寒論·平脈法》云:“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關格之證,有不得小便者,有食不得入、吐逆者,本條文為吐逆之象,可見三焦中有一證見,即為關格。 3小結 無論是先秦至兩漢的《黃帝內經》、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晉代王叔和的《脈經》還是清代吳謙的《醫宗金鑒》、沈微垣的《刪注脈訣規正》,諸多大家的著作中都對趺陽脈進行了詳細論述,可見古人對趺陽脈診是十分重視的,這也更加證實了趺陽脈臨床實用價值之所在。趺陽脈與脾胃息息相關,在臨床中若用趺陽脈來診斷脾胃病,將大大增加診斷的準確度。現代中醫已經很少有人使用趺陽脈診,一是因為診脈部位對有些患者多有不便,二是現階段醫者大多用寸口脈診法亦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也不能就此忽視趺陽脈診的臨床價值。筆者就仲景趺陽脈法作此歸納總結,以期廣大中醫人重視其重要性,將趺陽脈更好地運用于臨床。 |
|
來自: 陰陽先生林國良 > 《陰陽失眠調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