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六年八月,趙王朱高燧薨逝,享年50歲。明宣宗朱瞻基為他罷朝三日,賜他謚號為“簡”。朱高燧作為朱棣的第三子,也是徐王妃(朱棣嫡妻,也是后來的皇后)最寵愛的幺兒,自小養在王妃身邊,相比于朱高熾和朱高煦二人,朱高燧自然要嬌慣許多。 ![]() 朱棣本人驍勇善戰,所以他對自己的兒子也寄予厚望,可惜的是,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從小體弱,身體肥胖,幾乎不可能上戰場,朱棣對他難免有些失望。不過好在次子朱高煦與三子朱高燧身強體壯,又都精通騎射,朱棣對他們二人很是滿意。 朱元璋駕崩之后,朱允炆登基,他上位之后立即著手削藩,這一舉動,將朱棣漸漸逼上了絕路。朱棣本就有不臣之心,再加上姚廣孝等人在旁勸說,朱棣終于決定,在建文帝除掉自己之前先動手,靖難之役就此拉開帷幕。 建文帝失敗之后,朱棣登上帝位,朱棣的三個兒子,也變成地位尊崇的皇子。朱高熾身為嫡長子,按照當時的禮法,太子之位非他莫屬,但是朱棣卻更喜歡朱高煦,而且朱高熾的形象不佳,朱棣其實并不想立朱高熾為太子。 ![]()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朝堂之上的勢力也很快站了隊——以解縉為代表的文官支持朱高熾,以丘福為代表的武官支持朱高煦。多番爭論之后,朱棣還是礙于祖宗禮法,選擇了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按照常理來講,既然已經選定了太子,那么對于其他的皇子,也就是未來的藩王,應該限制他們的部分權力,以免了y將來重蹈覆轍,但朱棣卻并沒有這樣做。 朱棣冊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三子朱高燧為趙王。永樂五年,徐皇后病逝,朱棣悲痛不已,在靈谷、天禧兩座寺廟為她舉行大齋,接受群臣的祭祀,同年十月,朱棣封其謚號為仁孝皇后。 ![]() 徐皇后死后,朱高煦和朱高燧便開始了他們的小動作。朱高煦仗著朱棣對他的寵愛,多次公然挑釁太子,還增加了自己手中的兵力,而這一切,朱棣全都知道,但他卻并沒有阻止。 朱高燧見朱高煦如此高調行事,都沒有被問責,于是他的野心也開始膨脹起來。為了扳倒太子朱高熾,朱高燧與朱高煦二人聯手,將太子身邊的心腹一個一個都送進了大牢,太子每天都過得心驚膽戰,如履薄冰。 ![]() 永樂七年,朱高燧的野心暴露,朱棣大怒,處死了朱高燧身邊的心腹,還褫奪了他的冠服,本想將他貶為庶人,可太子朱高熾仁厚,一直在朱棣面前為三弟求情,這才保住了他皇子的身份。 有過這次的教訓,朱高燧老實了很多,十來年的時間都不曾犯事,行事非常低調,朱棣見他改過自新,非常欣慰。 然而,朱高燧卻不像朱棣看到的那樣簡單。 ![]() 永樂二十一年夏天,朱棣突然病重,一直沉寂的朱高燧終于按捺不住了。據《明史·朱高燧傳》記載:
上文的意思就是說,當時趙王是暗中找了四個人來幫他完成這件事情,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下藥毒死朱棣,偽造詔書,在朱高煦和朱高熾到來之前,讓內侍將詔書內容公諸于眾,宣告廢太子,改立趙王朱高燧。 這件事情看似天衣無縫,但是涉及到的人員太多,難免會走漏風聲,也正是由于這樣,朱高燧的計劃敗露,朱棣得到這個消息,大怒,當即就想殺了朱高燧,可這個時候太子朱高熾又在旁邊進言,說著肯定是底下那些人背著朱高燧私自干的,朱高燧對此事并不知情! ![]() 有了朱高熾在旁邊調解,朱棣的氣漸漸消了大半,朱高燧雖然保住了一命,但也被朱棣嚴格看管起來。 第二年,朱棣帶兵北伐,卻死在了歸途之中,朱高熾登上了帝位。朱高熾本就體弱多病,加上多年來生活地戰戰兢兢,心病早已埋下,他在位僅十個月,就病逝了,他的兒子朱瞻基登基,史稱明宣宗。 原本朱高燧對皇位已經不抱幻想,但是突來的變故,讓他又打起了小算盤——父親當年不正是搶了自己親侄子的皇位嗎?那我是不是可以“效仿”一下呢? 當然,有這個想法的,并不只朱高燧一人。 ![]() 朱瞻基登基之后,朱高煦曾派人秘密聯絡朱高燧,想與他聯手除掉朱瞻基。但是朱高燧有了前面兩次的教訓,也不敢再輕舉妄動,他沒有答應朱高煦,但也沒有拒絕他。 朱瞻基登基第二年,朱高煦正式發動叛亂,有了朱允炆的前車之鑒,這次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果然,短短兩個月之內,叛亂就被平定下來,朱高煦也被活捉。 叛亂既定,朱瞻基準備帶著大軍回朝,戶部尚書陳山卻提出意見:漢王朱高煦叛亂,必定聯系過趙王朱高燧,如今朱高煦已敗,何不趁機除掉朱高燧? ![]() 當時有很多大臣都非常贊同他的這個意見,唯獨楊士奇不同意。楊士奇認為,趙王并沒有發動叛亂,朝廷只需多加提防,沒必要趕盡殺絕。 經過幾番思索,朱瞻基最終贊同楊士奇的說法,并沒有問罪朱高燧,反而是將朝廷之中那些彈劾朱高燧的奏折,全都送到了朱高燧的面前,又擬了一份詔書,上面對朱高燧的忠貞加以肯定,并且還給了他相應的賞賜。 ![]() 朱瞻基這一招實在是高明,敲打了朱高燧,同時又安撫了他。經過這次事件之后,朱高燧終于不再迷戀那個位置,他現在只想保住老命,度過殘生。此后,朱高燧在家閉門不出,也不再過問任何政務,宣德六年趙王朱高燧病逝。 縱觀朱高燧這一生,犯了三次糊涂,但最后還能得個善終,屬實幸運。 ![]() 朱棣總共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雖然貴為太子,后來又成功登上皇位,但他的一生,卻實屬是個悲劇,當太子時處處被弟弟排擠,朱棣也不信任他,再加上自己的形象欠佳,所以他當太子的那些年,心理壓力極大,其實是非常痛苦的,這也直接導致他英年早逝的悲慘結局。 次子朱高煦,不論忠奸,他的確是個領兵打仗的能手,也的確酷似朱棣年輕的時候,所以朱棣非常喜歡他,甚至想將皇位傳給他,但是礙于祖宗禮法,最后還是選擇了朱高熾。或許是覺得有些可惜,所以后來朱棣對朱高煦的所作所為一直不聞不問,算是默許,這才導致朱高煦愈發猖狂,最終篡位不成反被殺。 ![]() 與兩位兄長相比,朱高燧似乎并沒有什么能夠與二者相爭的地方,但是他卻也不是一個老實本分的人,倘若不是朱高熾多次替朱高燧求情,朱高燧早就被貶為庶人了。 兄弟相爭,叔侄相爭,其實造成這場悲劇的幕后主使,正是朱棣。倘若朱棣在選定太子之后,就限制漢王和趙王的部分權力,后來應該也不會造成這樣的局面,靖難之役的悲劇尚在眼前,朱棣卻沒有以此為戒,反而一味放任兩位藩王的所作所為,著才是悲劇的源頭! 好在朱高燧迷途知返,這才沒有像朱高煦一樣慘死。迷途知返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在一開始,就不要誤入歧途。 |
|
來自: 茂林之家 > 《皇爺/太子/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