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的質變都是量的積累,同樣,任何的優勢和成功也需要量的積累。 一盤散沙和各自為戰都是衰敗的開始。 兩個交叉的圓最完美。 此消彼漲是普遍規律。 一個強大的事物,其軟弱可能正是其強大。 知識就是我們學習后未忘掉的東西。 好的事情必然會伴隨壞的事情,特別是巨大的好事。需要注意的根據影響面,可以是個人,家庭,地區或國家。此外,個人還要注意生日本命年逢10前后,國家注意生肖年份、逢10及大事件前后。 事物都有其本原、生原(滋生的原),包括人。平時,都以生原出現,但在一定條件的刺激下,會回到本原。 我們知道地球是橢圓的,其實,地球包括很多其他的星球,一直是在圓與橢圓間轉換著。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簡單的話,要明白其深意,往往需要經歷后才知道。 到底是行為和思維誰最先產生呢?我認為:先有行為,再有思維。我們在3歲行為獨立,在14歲思維獨立。 事物的發展受到許多客觀環境的制約,當我們在盡了力后仍無法改變環境,就只能改變自己。 我們平時看到的星光,是同時被我們看到的,但因為它們的遠近不同,所以這些光產生的時間也就不同。 時間也不是絕對的。我們從一個地方在地面上走到另外一個地方,和在運行中的船上從一個地方走到另外一個地方,走的速度雖然一致,但到達時間不一樣。 實在的東西往往具有不確定性,虛無的東西更具有恒定性。 時間和空間會相互轉化,時間變小,空間變大(變到黑洞的邊緣,或收縮或成為黑洞)。時間變大,空間變小。轉化的催化劑是速度,速度的平衡點就是光速。人如果以光速生活,不會變老。 宇宙誕生的那一刻開始,空間變大,時間變小。當時間為零時,新的宇宙重新開始。(注:我不知道,到底是真有個時間為零新的宇宙開始,還是空間和時間有一個平衡點,到達這個點時空就會逆轉,而宇宙生生不息。) 宇宙中有一把尺子,這就是光的速度,我們用它來規范時間和空間。也說明了任何事物都有尺度、規律加以規范。 哲學就是外部因素通過我們的思維活動思考人,由人推測地、由地推測天、由天推測宇宙萬物的活動。 空間小、時間長、能量大、密度大、溫度高、速度快(我們感覺速度快時間短是因為我們制定的時間標準是固定的)、物質稀少,反之亦然。能量不會消失,只會重組。宇宙的能量是自給自足的。 大爆炸產生萬物,而小爆炸隨時在發生,這是個平衡的過程。 當狼被古人馴化成狗后,狼和狗就成了死敵,而現在的狼就成了最難被馴化的動物。世上的事情大都如此。 中庸的根本,其實就是有原則、有變通。 --摘自飛江哲學思想隨筆《耕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