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金庸周年祭日。去年金大俠駕鶴西去,我沒寫點東西,現在來寫點,既算紀念這位鼎鼎大名的文化人,也是對自己的閱讀史的一個總結。 我讀金庸小說從1996年開始,到2017年止,前后逾二十年(當然不是一直在讀金)。其中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讀過兩遍。 我一度有個念頭,就是寫一組對金庸小說的評論,借用浦起龍《讀杜心解》的名字,名《讀金心解》。可惜在《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碧血劍》后,這個寫作計劃沒有繼續下去。這一方面是自己才力不濟,有始無終,一方面也是沒有在文學評論上做更多開掘。 當然我也知道過去近三十年,學界大佬如嚴家炎、陳墨、胡河清和胡文輝(不久前才讀過他的《拜金集》)的金學成果累累,也耳聞過網絡寫手六神磊磊這樣的金學江湖名人。所以也就用“志不在此”來掩蓋自己的懶和拙了。 無疑金庸給我們這一代人創造了一個個人理想主義的世界,這個世界給我們提供的遐思和精神鼓舞是不容小覷的。現實的陰暗和污濁,主人公總能用個人奮斗取得的高超本領加以祛除和凈化,總能用胸中的“浩然正氣”來達致成功。這種近乎套路的情節不讓人生厭,一方面是作者駕馭情節的高超本領,一方面也因為讀者對現實的不平,對正義良善秩序的期待。無疑的,金庸滿足了讀者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即便說“俠者以武犯禁”,金庸以俠為主題的小說仍舊能夠達到“有華人處必有金庸讀者”的地位,這是華語文學的巔峰。 也許很少有作家能夠親眼看到自己的小說成為熱潮。我不了解我們的下一輩人還有沒有這么熱衷金庸小說。金庸走了一年了,也許金庸熱也隨著他的仙游而冉冉落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潮流,這樣也不壞。畢竟我也過了做夢的年齡。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