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冬季所有的感冒都是風寒感冒,還有風熱,雖然冬季是寒冷的,秋天比較干燥,會引起咳嗽等燥邪傷肺,但也有涼燥與溫燥之分。暑邪也是如此,也有陰暑與陽暑之分。 陰暑特別類似于夏季的風寒感冒,由于貪涼飲冷導致,外受風寒,胃腸有寒濕,所以多伴隨胃腸癥狀,比如惡心、脘痞、腹瀉等。暑邪還夾雜濕邪,還容易出現頭昏、乏力、身體困重等癥狀。這類陰暑,比較有名的方子就是藿香正氣水,確實很好用,它不僅可以解除表寒,還可以芳香溫化脾胃寒濕。 所以,如果太貪涼,空調溫度太低,或者突然進入溫度太低的房間,容易受陰暑,有的人夏季特別愛喝冷飲,吃寒涼瓜果,胃腸寒濕重,也特別容易感召外在寒邪。 而有的人是陽暑,也就是太熱導致,這類稱之為中暑,雖然也有頭昏、惡心嘔吐、乏力等癥狀,但是是陽證,要用清熱養陰,益氣生津的藥物,如果用上藿香正氣這類溫熱藥物,無異于抱薪救火,這個許多人都忽略了。 此時,用王孟英清暑益氣湯預防治療最為合適,里面有西洋參、荷梗、粳米、甘草、西瓜翠衣、黃連、知母、竹葉、麥冬、石斛等。現在市面上,筆者沒有發現開發成中成藥,其實這個開發成中成藥很有必要。因為只要在高溫下體力勞動的人,很容易形成熱邪擾身,氣陰兩虧的結果,比如田里的農民,工地的民工,滿大街烈日下的外賣人員。 送防暑慰問品,要根據不同的人群選擇,比如在空調房間里面的人員,喝著冷飲,吃著冰鎮西瓜,很容易陰暑,送藿香正氣合適。至于烈日下的勞動者,送藿香正氣不太合適,送王氏清暑益氣湯合適。王孟英在原書中沒有標注每一味藥的劑量,可以都取十克,黃連太苦,可以少放點。如果不愿意喝藥,可以用我的驗方清暑泡腳散泡腳,通過中醫外治,也可以清熱、益氣、養陰。 以前,經常有人懟中醫,說中國古代人均壽命很短,所以中醫不行,這是典型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講理。且不說古代戰亂頻繁,死于非命的多的是,單純古代的工作與飲食,就不能與現在比。 就說我們的祖父輩,農村的孩子都會有耳聞,在烈日下種地除草,全身都是汗,吃的呢,都是窩頭,營養又差,還要這么重的勞動,沒有機器,沒有油水,營養跟不上,耗氣傷陰,最后耗干陰精,又怎能長壽,不能啥事都不忘踩中醫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