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叨咕叨,今天終于寫到臥室了。 1.主臥 主臥是一個僅為3米*4米的小房間,狹小得可憐,翻不出什么花來,為了能夠尺寸契合且不顯得擁擠,所有的家具都是我自己計算好尺寸、畫出圖樣后,請廠家定制的。小小的房間,最后被我可丁可卯、嚴絲合縫地塞下了一面頂天立地大衣柜,一張1.5米標準雙人床,一個四層五斗櫥和一個梳妝臺。 梳妝臺,其實是寫字臺,自己額外搭配了一個壁掛鏡子。臺面比一般的寫字臺小一些,可以梳妝,偶爾打打電腦看看書也沒有問題。下面的儲物柜設計成分體式帶腳輪,可以隨便推到任何地方。 床腳與墻壁之間有一個一米寬的過道,不想浪費,為此,我量了又量,最后塞進了一個深45*長160*高80cm的五斗櫥。這么矮的柜子如果平均做四層抽屜,每一層都很淺,所以我設計最上一層較淺,這樣下面三層可以略深些。所有抽屜無把手,走路不礙事,高度不礙眼,內部很能裝,臺面上放東西又很順手。 床與衣柜之間空隙太窄,安不下床頭柜,我用一個小木凳代替,墻上安大穿衣鏡,方便試衣又能增加小空間的通透感。疫情期間,我從小區(qū)花園里隨意弄了幾根野草插在鏡子前,鏡里鏡外相映成趣,頗有意境。 整個臥室最有趣的是一盞宜家的紙質吊燈,每個訪客來了都要問,這個燈臟了怎么擦?而我每次的回答都一樣:一個49元的吊燈,還擦什么擦,臟了就直接換一個啊! 2.次臥 次臥連陽臺深度差不多有5.2米, 但寬度只有2.7米,還包括一個約1平米的小儲藏室。雖然總面積比主臥大,但是房間是一個狹窄的長條形,很不好設計。原房主在房間里塞了一張巨大的上下鋪實木床,陽臺上則打滿了巨大的深色儲物柜,讓整個房間顯得更加擁擠、昏暗,有一種轉身都困難的感覺。 設計思路還是圍繞這個房間的功能展開。在我的計劃里,這是父母來訪時的臥室,但我又不想用一整張大床塞滿房間,浪費面積,所以嚴格來說,這是一間多功能房,按功能分為三個功能區(qū),分別是起居、陽臺和儲物。 (1)起居區(qū) 起居部分,平時可用于會客休閑看電視,老人來了則是臥室,沙發(fā)床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和客廳里那張沙發(fā)床不一樣,在這里,我不僅需要一張 “尺寸合適、樣子好看、坐著舒服、打開方便、睡著安穩(wěn),看起來還完完全全不像沙發(fā)床”的沙發(fā)床(客廳的沙發(fā)床見這里),而且,考慮到老人睡眠輕,起夜多,這張床打開后還必須要讓兩位老人能分別從左右兩側上下床而不會互相打擾。 最后選中的這個款式,打開后是一張標準的1米8乘2米的大床,而且左右兩邊可以分別打開,相當于兩個獨立床墊,連翻身都不會互相影響。 ![]() 認出沙發(fā)旁的小柜子了嗎?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梳妝臺下的儲物柜。入住一年多來,這個柜子一直放在這里,既是沙發(fā)邊柜,也是床頭柜,簡直不能更完美。 雖然我很少看電視,但考慮到父母的習慣,我還是安裝了帶旋轉支架的壁掛電視。這樣,無論是坐在沙發(fā)上還是陽臺上,都可以舒服地看,沒有電視柜,也不會占用走道的空間。 (2)陽臺區(qū) 我舊房子的陽臺上放了一張宜家餐桌和兩把椅子,父母來上海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這個角落,每天坐在窗邊喝茶聊天曬太陽,甚至買了菜也是坐在這里,面對面地聊天擇菜說話。 所以,我從買房子的時候,就特意選了有相同陽臺的房型,然后原封不動地復制了原來陽臺的模式。我的這張自制餐桌,其實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擺在這個陽臺上的,兩把藤椅也是我千挑萬選,坐著最舒服的兩張。我希望父母來我家的時候,還可以像從前一樣,每日坐在窗邊,聊天喝茶曬太陽擇菜。 ![]() (這樣面對面擺放的方式另一個好處是,有效緩解了整個房間的狹長感) 疫情期間,我每天坐在這里,大敞著窗戶,曬著太陽工作。陽臺有一個轉角窗,每天早上,我會把早餐盤搬到這里來,一面吃早飯一面欣賞窗外的綠植和小鳥。這一整面墻的大窗戶,有效緩解了我居家的郁悶。 (3)儲西藏 房子原本有一個小儲藏室,門的方向被我從客廳挪到了次臥。但這個小儲藏室實在是太迷你了,深1米,寬0.9,擺上東西人根本就進不去。為了增加儲藏室面積,也為了緩解次臥的狹長感,我在儲藏室入口旁邊打造了一個開放式陳列架,借助儲物架延伸出的寬度,儲藏室深度達到近1米5。 (靈魂畫圖,大概就是這意思吧) 儲藏室內部采用L型儲物方式,最內側是普通衣柜,側面安裝宜家艾格特衣柜組件,比普通衣柜窄些,留下的走道一個人完全可以走進去,大大提高了儲藏室的利用率。我的超大號行李箱、鞋子、換季衣服、瑜伽墊,疫情期間囤積的口罩、手紙、糧食、罐頭……全都可以輕輕松松地塞進去。 柜子沒有門,只安了一道布簾,不管里面有多么凌亂,只要拉上簾子,世界一片清凈。 ![]() 3.結束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