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極拳論》之所以將“太極”與“無極”相提并論,并不是以大概念的“太極”來說小概念的“太極拳”,而是用“無極”與“太極”的“動”“靜”關系來論述太極拳的陰陽開合原理。這完全是因為王氏承襲周敦頤《太極圖說》的“無極”命題而彰顯道教自然觀的結果。把王宗岳《太極拳論》與周敦頤《太極圖說》兩相對照,很容易看出,兩者都是從“動靜之機”為出發點來觀照“無極”與“太極”的關系。《太極拳論》第一段文字是從《太極圖說》第一段文字演化出來的。它為以易理為拳理的太極拳引入道教“無極”觀而確立了儒道兼容的文化標志。 太極拳是以易理為拳理,在進、退、顧、盼、定的輕靈圓活的運動中,運用沾連粘隨,舍己從人,后發先至,柔以克剛的方略,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 的技擊方法克敵制勝的拳術。由于太極拳的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分別對應八卦“坎、離、震、兌,乾、坤、艮、巽”,并與人體的“腎經會陰穴、心經祖竅穴、肝經夾脊穴、肺經膻中穴,大腸經性宮穴、脾經丹田穴、胃經肩井穴、膽經玉枕穴”相對應。太極拳的五步“進、退、顧、盼、定”分別對應“五行”“水、火、木、金、土”,并與人體的“腎經會陰穴、心經祖竅穴、肝經夾脊穴、肺經膻中穴、脾經丹田穴”相對應。太極拳運動無不牽動人體經絡穴位,由內而外促進人體氣血運行,從而協調人體各個器官的平衡。長期習練太極拳內外兼修,有助于強身健體,修身養性而達到長生久視之目的。 太極拳的拳理功法來源于《易經》陰陽學說的整體思維、變易思維、辯證思維和象數思維等哲學原理;同時蘊涵著老莊自然哲學的無極觀、無為觀、柔弱觀、逍遙觀、上善若水觀,以及道教內丹術、吐納術、導引術、養生術等等文化基因。 ![]() 本文作者拳姿 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不同于高大上的廊廟儒學。道教信徒行走在幽谷山林,結草為廬,與閑云野鶴為伍,澄心靜慮地修煉在寂靜的溪流巖石,上思環宇,下接地氣。他們把上自古老的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動物崇拜、祖先崇拜,下至八卦太極、老莊陰陽、內經黃庭、導引吐納、神仙方術、養生針灸等統統納入到道教教義的大熔爐,形成了駁雜廣大的道教文化大系。 魯迅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棠》的信中說過一句話:“中國根抵全在道教。”這雖然是帶貶義的“名言”,卻也道破了道教文化在我國廣泛的影響力。其實,太極拳的根抵也在道教。從魏晉到隋唐,儒釋道三教論衡,佛道爭鋒,少林寺形成了護寺武僧的少林拳。道教何曾不在發展道士用以養生護體的真功秘法! 且不說《越女論劍》所記載的“杖箖箊竹”與越女比劍的“袁公”是何等高人,就眾所周知的高道名隱所創功法秘籍就足以說明道教武術之輝煌:東晉葛洪所創“太極法術”和“太極秘法”,南北朝韓拱月所創太極功法“小九天”,唐代許宣平在“小九天”基礎上擴編的“三十七”,李道子所創“先天拳”,五代陳摶所創“六合八法拳”等等。這些拳已初露太極拳的端倪。 在道教文化肥沃土壤中孕育的武術,不同于佛教文化滋養的武術。少林拳披堅執銳,金剛搗錐;道教的秘籍功法則避實擊虛,氣韻綿長,體現了“道法自然”,“柔弱克剛”,“與道合真”的教義特征。 道教在唐代因老子與李氏王朝的同宗關系而備受殊遇,但也因此而使數位皇帝信奉道教服丹身亡,促使道教對外丹術的反思而轉向內丹術或內外丹兼修。內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陰陽二氣為藥物,在體內凝煉結丹的修行方式。這種內修方式起源很早,從黃帝求道于廣成子的記載算起,已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史。 道教由外丹向內丹或內外丹兼修的轉型過程中,呂洞賓和陳摶極具影響力。呂洞賓倡導內外丹兼修。他的修煉詩廣為傳頌,對以內外丹兼修為特點的北宋道教修真理論的確立影響頗深;陳摶將內丹理論系統地建立在對老莊和周易的闡發上,把《周易》卦爻變化的節序性、規律性與《老子》論道體的自然無為思想相結合,系統地構筑起人物生成及修煉還元的理論體系。他的《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直接影響到周敦頤的理學思維。 道教的轉型不但為周敦頤援道入儒,革新儒學,開啟理學道統提供了契機,也為金元全真教的崛起開了先路。全真教的教主王重陽認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他在山東等地組織“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三教七寶會”等,極力推進“三教合一”,把儒釋思想融入道教教義,經過“全真七子”歷代掌門人的努力,道教面貌煥然一新。元代大量的以傳播道教教義為模式的道教劇的產生,正是道教鼎盛時期所特有的文化標志和藝術結晶。 重振內丹術,新道教崛起,儒釋道三教合一,促進了源遠流長的道教以內在修煉為特征的武術走向成熟。張三豐的出現和內家拳的創立正是在這種文化大趨勢下的必然結果。 張三豐,元末明初真人,武當派開山祖師,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子其道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頭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年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巖、紫霄皆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屆之,已而舍去。” 張三豐融儒道佛為一體而修道甚純。他認為:“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后可以成仙”。他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他將易理與道家哲理融會貫通于武術技擊,對教內拳法進行提煉升華,創造了集內丹術、吐納術、導引術、養生術之大成而以“太極十三勢”為代表的武當內家拳,形成了中國武術史上“南尊武當,北崇少林”的武林奇觀,掀開了太極拳發展的歷史篇章。 現在回過頭去看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就不難懂了。根據道教將太極觀與無極觀兼容的宇宙自然觀,太極生于無極,靜為無極,動為太極,由靜而動的變化,產生陰陽。所以,一靜一動的玄機就是陰陽的母體。比如太極拳的樁功,混元樁思在宇宙外為靜功,太極樁意念在丹田為動功,因為意念在丹田就有孕育陰陽的玄機,猶如太極拳由預備勢到起勢,由靜而動。太極拳的動靜開合、陰陽虛實、剛柔曲伸、緩急隨應,變化萬端,無不都是“一靜一動,互為其根”,所以說“理唯一貫”。“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是《太極拳論》的立論依據,是《太極拳論》的拳理核心和哲學定位。 太極拳從道教中來,流淌著道教文化的血脈,傳承著道教文化的基因。太極拳是植根于道教文化的哲學拳。太極拳的淵源和根柢在道教。所以,離開道教文化去去談太極拳的淵源無異于緣木求魚。 監制:柯超 編輯制作:劉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