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態度的朗讀號 01、泰勒斯 西方首個哲學家、米利都學派始祖 核心思想:水是萬物的始基 泰勒斯的哲學觀點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水生萬物,萬物復歸于水”,他認為世界本原是水。他是第一個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并開啟了哲學史的“本體論轉向”的哲學家,被后人稱為“希臘七賢之一”和“哲學和科學的始祖”,是學界公認的“西方哲學史第一人”。 這一命題開創了人類認識的一個新時代,拉開了從哲學的角度審視世界的大幕。 02、阿那克西曼德 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 核心思想:世界源于無定 阿那克西曼德是米利都學派創始人泰勒斯的學生,他集成了三泰勒斯有關世界本原的學說,并繼續深化。 他認為世界的萬物的本原不具有固定性質,提出“世界源于無定”:萬物的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那種被認為是元素的東西,而是類似于一種無定或無線的本性或自然,“無定的本性”生成全部的事物和其中包含的各個世界。萬物的基礎必然是“無定”,這個決定了萬物生滅的“無定”以及萬物通過它確定的“命運”,包含著必然性和規律。我們都要屈從于這種必然性和規律,任何人、任何生命都無從逃脫。 不同于他的老師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的學說不是從自然的存在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而是將這種的本原歸結為更為抽象的哲學概念,而這種轉變對人類認識的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03、阿那克西米尼 古希臘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第三位學者 核心思想:世界源于無限的空氣 他繼承了前兩位米利都學派哲學家的傳統,也是該學派最后一位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認為宇宙原質是混沌,是無限定的;阿那克西米尼覺得這太含糊不清,他用空氣來代替混沌作為宇宙原質。作為宇宙原質的氣第一次具有物理基質的含義:萬物都可以歸結為氣,只不過密度不同而已。 這具有重要意義。在西方哲學史上,他開創了用事物量的變化來說明事物在性質上的區別的歷史。密度是一個量的概念,把萬物的不同歸結為氣密度的不同,也就是把質的差異歸結為量的不同,這正是近代科學自然觀的基本要點之一。 04、畢達哥拉斯 影響西方乃至世界的人物,第一個注重“數”的人 核心思想:萬物皆數 畢達哥拉斯對數的喜愛到了癡迷的程度,他的哲學思想都體現在對數的研究上。他研究越深,越覺得,世間萬物,無不體現出數學、數字的魅力。他認為米利都學派找了幾十年都沒有找到的宇宙起源,他找到了——一切都是數,萬物皆數,宇宙皆數。 畢達哥拉斯很看重“1”這個數字。他認為,1是數的根本元素,而數是萬物的基礎,所以,1就是構成一切的基石。他還不斷完善自己的學說:1是“點數”,2是“線數”,3是“面數”,4是“體數”,到了“體”這個層面,世界上一切東西,都可以被構成。 數學思想是畢達哥拉斯思想中最光輝燦爛的,他不僅發現幾何規律,也想辦法用數學手段證明,這對后來歐幾里得的數學公理化產生了影響,可以說,畢達哥拉斯用智慧改寫了歷史。 05、巴門尼德 古希臘哲學家,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核心思想:存在是一 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他依靠抽象形象,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疇“存在”,認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連續不可分;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他認為,沒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命題。 從巴門尼德開始,哲學的研究開始進入思辨的領域。 06、赫拉克利特 古希臘哲學家,愛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一切皆流,無物常住。” 赫拉克利特主張“萬物皆動”,“萬物皆流”,這一名言說明了客觀事物是永恒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這樣一個真理。這使他成為當時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流動派”的卓越代表。 恩格斯曾評價說:“這個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 07、普羅泰戈拉 古希臘哲學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人是萬物的尺度 普羅泰戈拉接受了赫拉克利特關于萬物流變的思想,認為變動不居的感覺現象是真實的,萬物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但是他從這種素樸的感覺論走向了相對主義和懷疑論,斷言每個人的感覺都是可靠的,人們對一切事物都根據各自的感覺作出不同的判斷,無所謂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事物的存在是相對于人的感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是怎樣。萬物的存在與否、性質形態都是相對的,完全取決人的主觀感覺。由此又斷定“知識就是感覺”,主張只要借助感覺即可獲得知識。 他是第一個自稱為智者的人,也是古希臘第一位公眾教師,還是第一個收學費的人。 08、蘇格拉底 “古希臘三賢”之一,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核心思想:自知其無知 “自知其無知”所說的“無知”,并不是說人處于完全無知(一張白紙一般)的狀態,而是指擁有各種“臆見”(想法、思想)的狀態;更重要的是當人堅信一定有一種真知的存在,然而承認自己卻沒有這種真知,也就是說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或者說達到對于自己無知之有知的狀態。換一種說法,那是對自己的無知承認無知,不會把無知當作有知的狀態。因此,“自知其無知”被稱作“無知之知”或“無知之智”。人只有擁有了這種對于自己“無知”的自覺,才會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知,追求真知。這是哲學探索的起點,也就是說作為哲人,首先必須是一個“自知其無知”的人。 就是這么一個其貌不揚的人物,讓很多年輕人聚集在他的周圍,和他就形形色色的問題展開激辯,成為他們的精神導師和良師益友。 09、芝諾 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以芝諾悖論著稱 核心思想:飛矢不動 芝諾的功績在于把動和靜的關系、無限和有限的關系、連續和離散的關系惹人注意地擺了出來,并進行了辨證的考察。在哲學上,芝諾被亞里士多德譽為辯證法的發明人,黑格爾在他的哲學史演錄中指出,芝諾主要是客觀的辨證的考察了運動,并稱芝諾為“'辯證法的創始人”。他的論證方法及辯論技巧,是后來智者們的思想淵源,促進了邏輯和理論思維的發展。 10、恩培多克勒 古希臘哲學家 核心思想:同類相知 客觀事物發出一種流射,作用于人的感官。人的眼睛內部是一團火,周圍包圍著土和氣,形成了薄薄的帷幕,水則在帷幕四周流動(參見其“四根說”)。帷幕上有一些細小的孔道,讓事物的流射可以穿過。我們的認識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為我們與客觀事物之間有同樣的元素在對流。“我們是以自己的土來看土,用自己的水來看水,用自己的氣來看神圣的氣,用自己的火來看毀滅性的火;更用我們的愛來看愛(“愛”,一種使元素結合的力量),用我們的可厭的恨來看它的恨(“恨”,一種使事物分解的力量)?!闭怯捎谕愒卦诳椎乐械南嗤?,認識才成為可能。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可以說在他那里,哲學家、預言者、科學家和江湖術士等等身份經常交錯出現,以至于我們無法確切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11、阿那克薩戈拉 古希臘哲學家、原子唯物論的思想先驅 核心思想:異類相知 異類相知原則認為事物與事物相對立,因此感覺與事物相反,認識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質所造成的相反活動。他認為認識包含著感覺和思想的對立。他說:“由于感覺的軟弱無力,我們就不能辨別真理。”思想可以作出與感覺相反的判斷;其次,他認為可感性質包含著性質對立的不同種類的種子,在數量上占優勢的那一類種子決定了這一可感性質,但可感事物中還包含著少量由其他類種子構成的感覺不到的性質。 作為原子唯物論的思想先驅,阿那克薩戈拉憑借自己的哲學活動和哲學思想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也贏得了足夠的尊重。 12、柏拉圖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核心思想:物質世界的背后存在一個理念的實體世界 柏拉圖將世界分為可見世界(物質世界)與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可見世界是物質的、個別的“現在”,它總是在流動變化中,人們不可能會對不斷改變的事物產生真正的認識,而只能是對具體事物有意見;而可知世界是理念的、一般的“現實”,它需要人們運用理智來了解,惟其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 愛默生曾如此稱贊柏拉圖:“柏拉圖就是哲學,哲學就是柏拉圖”。 13、德謨克利特 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唯物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 核心思想:原子與虛空生成宇宙 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德謨克利特描繪的宇宙生成過程是原子在虛空中進行漩渦運動,從而生成萬物。人們的認識是從事物中流射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們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 德謨克利特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為“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14、第歐根尼 古希臘哲學家,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別擋住我的陽光 他認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須滿足外,其他的任何東西,包括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無足輕重的。他強調禁欲主義的自我滿足,鼓勵放棄舒適環境。作為一個苦行主義的身體力行者,他居住在一只木桶內,過著乞丐一樣的生活。每天白天他都會打著燈籠在街上“尋找誠實的人”。第歐根尼揭露大多數傳統的標準和信條的虛偽性,號召人們恢復簡樸自然的理想狀態生活。他從不介意別人稱呼他為“狗”,他甚至高呼“像狗一樣活著”。人們把他們的哲學叫做“犬儒主義”(Cynicism)。 他的哲學思想為古希臘崇尚簡樸的生活理想奠定了基礎。 15、亞里士多德 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核心思想:求知是人類的本性 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 他的全部著作多達1000多卷,幾乎覆蓋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 16、伊壁鳩魯 西方第一個無神論哲學家,伊壁鳩魯學派的創始人 核心思想: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終點 伊壁鳩魯作為晚期古希臘的哲學家,這一時期哲學有著倫理化傾向的顯著特征,哲學的主要目標是追求幸福,不再是追求智慧。關懷個人心靈健康和幸福生活為中心的個體道德成為時代關注點,哲學發生了一次由“外在”到“內在”的轉變。而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就是提倡關注個體,關注人生問題。 伊壁鳩魯認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獲得快樂,快樂是人間最高的善。他所強調的快樂,是以人的精神快樂為主題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人的身體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 當有人問他什么是哲學的時候,他回答:“哲學就是一帖治療靈魂疾病的藥劑?!?/span> 17、西塞羅 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 核心思想:友誼能使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西塞羅的《論友誼》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友誼是不朽的神靈賦予人類最好的禮物,朋友之間德行最重要,德行是友誼的基礎,也是友誼的孕育和保護者。西塞羅說,友誼只存在于好人之間。這里所說的“好人”主要是指他們所具有的德行:他們的行為和生活無疑是高尚、清白、公正和慷慨的。他們有勇氣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他們盡人之所能順從“自然”,而“自然”則是美好人生的最好向導; 一個人,他真正的朋友就是他的另一個自我; 友誼容不得半點虛假,它是自發的、真誠的,是一種本性的沖動,而非求助的愿望。西塞羅指出,我們把友誼看作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并不是因為日后能得到回報而對它感興趣。只是相信,它所給予我們的東西自始至終包含在情感本身之中。 18、盧克萊修 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詩人和哲學家 核心思想:人的真正財富是擁有簡單平和的心靈 他認為幸福在于擺脫對神和死亡的恐懼,得到精神的安寧和心情的恬靜。 “盧克萊修在他的時代獨自進行了一場壯烈的戰爭,他當然是一位最偉大的哲學詩人。因為他,以及后來的卡塔路斯、西塞羅和維吉爾,拉丁文學才走向成熟?!?/span> 19、奧古斯丁 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內心 他認為,人應該在自己內心深處尋求真理,不要到外部去尋找,轉入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你的內心。但是,真理并不是人的認識或思維的結果,感性經驗是不能認識真理的,但真理也不是理智的創造物,理性不是創造真理,而是發現真理。人的理性只能借助于“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認識早就存在于自己內心中的抽象概念,深入內心的結果不是導向思維著的精神,而是導向真神。真神超越任何范疇,認識在此時失去了效力。對于真神的存在和行為,人們應以信仰為滿足。他宣稱信仰是絕對可靠的,“如果你不理解,信仰會使你理解。理解在先,信仰在后。”把信仰說成是一切認識的先決條件、方法和途徑。 奧古斯丁哲學的目的是用哲學的手段論證基督教的信仰,指引人們尋求上帝的路徑。 20、愛留根納 “加洛林朝文化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學者,中世紀哲學之父 核心思想:信仰應當服從理性 如果說奧古斯丁提出的“信仰第一、然后理解”就是“信仰高于理性、理性必須服從信仰”的宗教原則的話,那么愛留根納則認為哲學是探求真理的最好工具。 理性和啟示都是真理的來源,具有同等的權威,因而是不能互相矛盾的。如果哲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之間出現了矛盾,我們就應當服從理性。“即使權威產生自真正的理性,但反過來說,真正的理性卻從不產生自權威。因此,一切權威,只要它沒有被理性確證,就是相當軟弱的,真正的理性依靠其內在的威力不需要任何權威的支持”。 黑格爾認為,在中世紀,真正的哲學是從愛留根納開始的。 21、安瑟倫 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經院哲學家 核心思想:信仰了才能理解 他提出“我信是為了理解”和“信仰尋求理解”的口號,認為信仰高于理性,理性應當服從信仰,為經院神學“哲學是神學的婢女”的主旋律奠定基礎。但同時又認為,如果僅有信仰而不訴諸理性,則近乎玩忽。 安瑟倫是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家、神學家,唯實論的主要代表之一,被稱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個經院哲學家”。 22、羅吉爾·培根 著名的唯名論者,實驗科學的前驅 核心思想:危險莫大于愚昧 最使培根著名的,是他提出了掌握真理的四種障礙,即“屈從于謬誤甚多、毫無價值的權威;習慣的影響;流行的偏見;以及由于我們認識的驕妄虛夸而來的我們自己潛在的無知”。因此,為了消除愚昧,認識真理,“首先必須認清四個原因的暴行和毒害的一切罪惡,譴責它們,并將它們遠遠地排斥在科學考察之外”?!拔kU莫大于愚昧,……最有價值的事莫過于研究消除愚昧黑暗的學問,全世界的幸福都取決于此?!?/span> 羅吉爾·培根可以說是舊時代最后一位具有科學思想的學者,也是新時代最早的一位科學思想家。 23、托馬斯·阿奎那 中世紀哲學家、神學家,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 核心思想: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埃及教父哲學家奧里根曾明確聲稱:“如果俗界智人的兒子們說,幾何學、音樂、文法、論辯術、天文學是哲學的婢女,那么,關于哲學和神學的關系,我們可以說同樣的話?!边@可謂是“哲學是神學的婢女”的最早提法。托馬斯·阿奎那則繼承了這一點,明確提出了“哲學是神學的婢女”,他說:“神學可能憑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非要他不可,而是借它把自己的義理講的更清楚些。因為神學的原理不是從其他科學來的,而是憑啟示直接從上帝來的,所以,它不是把其他科學作為它的上級長官而依賴,而是把它們看成它的下級和奴仆來使用?!?/span> 他一共提出了證明上帝存在的五種形式,這五種形式被簡稱為通向上帝的“五路”。 24、艾克哈特 德國新教、浪漫主義、唯心主義、存在主義的先驅,也是“密契主義”的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神和神性有天地之別 艾克哈特關于神和靈魂的思辨無疑深刻地影響了后世德國哲學的思辨精神。他把靈魂與上帝的契合純粹看作個人的事情,看作是內在世界的一個過程,也為即將到來的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他的神秘主義思想體系也與近現代神秘主義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系。謝林、黑格爾、海德格爾等思想家都曾給予艾克哈特的思想以很高的評價。 25、鄧斯·司各脫 中世紀盛期英國哲學家、教育家 核心思想:完善的知識是個別的知識 司各脫意識到了理性對信仰的威脅,并力圖通過放棄理性對信仰的證明,限制認識,為信仰保留地盤。但這種作法,在客觀上卻為哲學擺脫神學束縛創造了條件。 26、威廉·奧卡姆 中世紀最后一批學者之一 核心思想: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在哲學史上,這個命題被稱為“奧卡姆剃刀”,即“簡單有效原理”。它的意思是:大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如果有兩套理論都可以解釋一件事情,用那個簡單的理論。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但現在大家提到“奧卡姆剃刀定律”,更多是取它的延伸含義: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兩步可以做成,不要三步。也就是“簡單有效原理”:抓住本質。 27、庫薩的尼古拉 首批打破了托勒密的地心系觀點的人之一 核心思想:認識是有學問的無知 所謂有學問的無知,絕不是正統神學家鼓吹愚昧無知的蒙昧主義,而是指人們通過對知識的探求,而后達到對自己無知的認識。 人的智能同真理的關系,好比一個多角形同外接圓的關系:隨著角的增加,多角形與圓相似的程度就越大,但是不論它的角增加多少,它也不能全等于圓。這說明,人能夠不斷接近真理的認識,但是卻不能達到絕對的終極的真理。所謂有學問的無知,意味著“有學問”和“無知”這兩方面總是聯結在一起,是對立統一的。 這里包含有認識中相對與絕對、有知與無知的辯證思想因素,對于正統神學的獨斷教條是一個有力的批判。 28、布魯諾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核心思想:宇宙是太一 布魯諾繼承赫拉克利特和庫薩的尼古拉關于“一切是一”的思想,批判地利用新柏拉圖學派的“太一”概念,提出了“宇宙是太一”這一基本原理。他認為,宇宙是囊括一切的統一體,在它自身的存在中包含著一切存在,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同它像對立、相比較,它不是這一個或另一個,而是唯一的同一個。 他依據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哥白尼學說,形成了自己嶄新的宇宙論。他提出并論證了宇宙無限和世界眾多的思想。他認為整個宇宙是無限大的,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中心,也不存在界限。而地球只是繞太陽運轉的一顆行星,太陽也只是宇宙中無數恒星中的一顆。在無限的宇宙中,有無數的“世界”在產生和消亡,但作為無限的宇宙本身是永恒存在的。布魯諾不僅拋棄了地球中心說,而且也跨過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而大大前進了一步。他還提出天地同質說,認為物質是一切自然現象共同的統一基礎。布魯諾的宇宙同質說終結了亞里士多德的等級宇宙論,成為現代宇宙學的宇宙結構均勻分布和各向同性理論的先導。 “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我,懂得我的價值的!” 29、弗朗西斯·培根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 核心思想: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并不是培根的原話,而是后來人們把培根在《培根論人生》這本書中的兩句話濃縮的結果。這兩句原話是:“人類統治萬物的權力是深藏在知識和技術之中的”,另外一句是“人的知識和人的理論是合于一體的”。后來給書寫序的人就把這兩句話濃縮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知識就是力量。” 在培根看來,知識源自實踐和經驗,而不是源自理性的推理,由此,培根也開創了西方近現代兩大哲學流派之一的:經驗主義。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本質問題是探討知識的來源問題,而“知識論”是近代哲學思想討論的主要領域。 30、霍布斯 英國政治家、哲學家,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指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著的廣延物體的總和 核心思想:自由與必然是相容的 霍布斯繼法朗西斯·培根之后,發展了必然與自由的學說。 他肯定物質是唯一的實體,物質的生滅變化是哲學與科學研究的前提。物體的運動是受其他物體作用的結果,即使是人有目的的活動,也脫離不開各種利益的支配。所以,物體的生又變化都是外部作用的結果,要認識自然運動的必然性,就必須根據物體的因果聯系去逐步探索。人們必須遵循物體運動的必然性,才能控制并利用自然。在人能夠認識和控制客觀必然性的范圍內,才有自由與意志,所以,必然與自由又是可以相容的。 霍布斯還將必然與自由的概念,具體應用到國家理論中,創立了國家起源的契約論。 31、笛卡爾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解析幾何之父 核心思想:我思故我在 作為哲學家的笛卡爾,是公認的現代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他第一個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哲學上,笛卡爾是一個二元論者以及理性主義者。笛卡爾認為,人類應該可以使用數學的方法,也就是理性來進行哲學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從這里他悟出一個道理:他必須承認的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在懷疑。而當人在懷疑時,他必定在思考,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基本公式——“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將此作為形而上學中最基本的出發點,從這里他得出結論,“我”必定是一個獨立于肉體的、在思維的東西。 32、斯賓諾莎 近代西方哲學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 核心思想:心靈的絕對德性就是理解 他認為,哲學的目的是正是思想的真理性并獲得自由,求得人的最高的善和最高的幸福。 斯賓諾莎認為外界的一切都是預定的,是必然的。人之所以會有痛苦、茫然、空虛等不幸福感,是因為人類還沒有足夠的知識認識到這個必然性。如果有了足夠的知識,他就能夠明白自己身處生活鏈條的哪一個環節,知道什么事情他能做,什么事情他不能做。這樣他的行為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指導,不至于徒勞。外在必然的因素也不再是限制自由的條件,反而為個體的自由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他的行為更加自由?!爸灰撵`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那么它控制情感的力量就越大,而感受痛苦的情感就越小。”他認為人類的情感是必然存在的,但假若一個人被他的情感所支配,其“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受命運的宰割”,也就沒有自由可言。 斯賓諾莎還認為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依靠理性。在理性的支配下美人們可以十分明確正確與錯誤,合適與否,從而趨利避害地加以選擇。理性可以讓人們認識必然,獲得自由。 33、洛克 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 核心思想:我們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面的 洛克是不列顛經驗主義的開創者,他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 洛克將“自我”定義為“會以意識思考的東西,這種東西是可以進行感覺的,會感覺到快樂或痛苦、幸福或不幸,而其意識延伸的程度,便是其自我所關心的程度?!钡蹇瞬]有忽略“本體”的重要性,他寫道:“肉體是構成人的一部分?!?span>因此洛克認為“自我”是一種在體內的自我察覺、以及自我意識的反射。 在《人類理解論》中洛克解釋了這種意識靈魂的發展過程,他批評了圣奧古斯丁派所提出的人生下來皆帶有原罪的理論,也批評了笛卡爾提出的人生下來皆帶有基本邏輯知識的理論。洛克認為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一塊“白板”,而向它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只有在經驗在上面留下印痕之后,我們才形成了觀念和知識。 34、萊布尼茨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 核心思想:單子并沒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戶 他認為,不論是古希臘羅馬哲學家,還是笛卡爾、斯賓諾莎、培根、洛克等人,都沒有解決“一”與“多”這一哲學家們始終面臨的問題。 萊布尼茨認為,萬物由原子構成,但不是德謨克利特的物質原子(構成萬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質實體),而是精神原子,萊布尼茨稱之為“單子”。他認為,單子才是萬事萬物真正的原子,因為單子沒有部分,不占空間,是絕對不可分的,這樣的原子才是終極的實在。他認為“單子沒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戶”,也就是說單子與現實世界沒有實際的聯系,同樣,單子之間也沒有物理的相互作用,但卻有著理念上的聯系,它是由上帝確定的。萊布尼茨將這種理念上的聯系稱為“前定和諧”。 不過,萊布尼茨的哲學在其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形式中,也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的確猜測到了無限與有限、個別與一般、部分與整體的辯證統一。因此,他認為他的這一思想已經解決了哲學家所面臨的一與多、個別與一般的問題。 這位對古老的中國充滿敬仰和好奇的學者,就是17、18世紀之交德國最重要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 35、貝克萊 十八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近代經驗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 核心思想:存在就是被感知 貝克萊否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宣稱物質就是“虛無”。貝萊克的“非物質論”,認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能進行思考的心靈和不能進行思考、只存在于心靈中的觀念。 貝萊克認為,人們認識的對象就是觀念,觀念并不反映觀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觀念之外就沒有任何事物,人們平常所說的事物,就是“觀念的集合”。然而,觀念本身并不能獨立存在,要有一個能感知它們的實體,這個實體就是“我所謂的心靈、精神、靈魂或自我”,無論哪種觀念都只存在于有感知能力的能動實體,即心靈之中。所以,他認為事物就是觀念的集合,觀念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這一命題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地肯定了主體、精神的能動作用,對其后的哲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36、孟德斯鳩 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律師,西方國家學說以及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核心思想: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 孟德斯鳩犯規神學,提倡科學,但又不是一個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論者。他公開承認上帝是世界的始因,認為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和保養者”,但又認為世界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上帝不能改變自然規律,它的活動同樣要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孟德斯鳩認為,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本性所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他特別強調法的功能,認為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法又分為自然法和人為法兩類。自然法是人類社會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規律,那時候人類處于平等狀態;人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鳩提倡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但強調自由的實現要受法律的制約,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孟德斯鳩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37、伏爾泰 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核心思想:幸福是由若干快樂感覺構成的一種抽象概念 伏爾泰認為理性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認識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會。發揚理性,就是推動歷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礙進步”。伏爾泰在對人的理性備加推崇的同時,批判和否定壓抑人的理性的封建專制和基督教神意史觀,還否定了上帝在人類歷史領域中的主宰地位。 他贊同洛克的經驗論原則:“一切觀念都通過感官而來?!迸辛说芽柕奶熨x觀念論,堅持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人心里根本沒有天賦觀念”,我們最初的觀念乃是我們的感覺,復雜的觀念亦是從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得來的,它保存在我們的記憶中,由我們的大腦對這些觀念和直覺再進行加工、整合、整理,從而產生出全部的知識來。所以,如果沒有感覺知覺,也就不可能有觀念和知識,感覺是我們的觀念和知識的唯一來源。伏爾泰也不同意笛卡爾的心身二元論和靈魂不朽的思想,認為靈魂和肉體是統一的,人們的“感覺和思想的能力與他們的器官一同成長,一同衰退,一同消滅”。 他有一系列桂冠和榮耀:“法蘭西最優秀詩人”、“高乃依和拉辛的繼承人”、“歐洲思想界的泰斗”、“凡爾那教長”、“法蘭西學院院長” 38、拉美特利 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 核心思想:人是一架機器 “凡是真正的哲學家都會同意,從動物到人并不是一個劇烈的轉變?!?/span> 拉美特利繼承和發展了笛卡爾的物理學,但拋棄了笛卡爾的二元論,他認為物質是唯一的實體,人和動物一樣,也是機器。拉美特利在其著作中論證物質本身包含運動能力,有感受性,所以構成了動物和人的心靈。他認為,在物質的運動、分解和組合中,經過數不清的配合,會創造出有生命的物種, 并由此發展為能思維的人。他主張用有感覺、有精神、活的機器這一新概念來說明人,認為人的身體狀況毫無例外地決定人的心靈狀況,人的機體組織則是類似鐘表那樣純粹的,由物質的機械規律支配的自動機。 39、休謨 蘇格蘭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被視為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核心思想: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 休謨不贊同大多數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兩件事物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關聯,使得后者伴隨前者出現的思想觀點。當我們看到某件事物總是“造成”另一事物時,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一件事物總是與另一件事物“經常連結”,我們并沒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確造成另一件事物,兩件事物在未來也不一定會一直“互相連結”。我們之所以相信因果關系并非因為因果關系是自然的本質,而是因為我們所養成的心理習慣和人性所造成的。 休謨主張人類(以及其他動物)都有一種信賴因果關系的本能,這種本能則是來自我們神經系統中所養成的習慣,長期下來我們便無法移除這種習慣,但我們并沒有任何論點、也不能以演繹或歸納來證明這種習慣是正確的,就好像我們對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一無所知一樣。 40、盧梭 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核心思想:在我們的生命的每一個時刻,我們都在死亡和誕生 盧梭在認識論上是一個經驗論者。盧梭和洛克一樣,認為我們的身外存在著一個獨立的物質世界,它的生成、發展、滅亡都不以我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我們的認識從感覺而來,經過反復經驗就能得到初步的認識,及感性認識,并且經驗不會欺騙我們,欺騙我們的是自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41、狄德羅 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戲劇家、作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邁向哲學的第一步,就是懷疑 他把人的認識活動本身看作是一個系統觀察(感覺)、思考和實驗三種方法缺一不可一一觀察是認識資料的來源,思考則把這些資料整理為知識,實驗的作用在于檢驗這些知識。 所謂觀察的方法,就是通過感官或借助于感官的輔助工具和儀器以收集各種事實材料。狄德羅十分強調觀察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它才能使我們收集到足夠的事實。而唯有事實,才是哲學家的真正財富,為此“觀察應該專注”。但認識的任務不僅在于收集事實,而且要對事實進行聯系、整理,也即對事實進行思考。這是因為,事實材料只告訴我們事物是怎樣的,而要知道事物為什么是這樣的即事物的原因,就需要進行思考,而且“思考應該深刻”狄德羅認為,通過觀察、思考而形成的概念、知識,仍然具有主觀性,它們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這種認識只有在和外界的東西聯系起來,正確反映客體時,才是可靠的。在他看來,能夠把主體和客體聯系起來的橋梁就是科學實驗活動,通過實驗才能判明我們的認識真偽,證明它是否與外界的東西相符合。為此,“實驗應該精確”。 狄德羅把科學采用的實驗手段作為認識的方法之一,是檢驗真理的手段。這就使它具有哲學意義上的普遍性、廣泛性。這是狄德羅的杰出之處。 42、愛爾維修 18世紀著名法語作家、哲學家、啟蒙思想家 核心思想:利益是我們的惟一推動力 在西方哲學史上,愛爾維修的獨特之處,就是以利益為核心的功利主義倫理學思想。他認為,從古至今,人們的社會關系的結構在于利益。利益是法律的基礎,道德的準則,社會前進的動力。個人的利益支配著個人的判斷,公共利益支配著各個國家的判斷。所以利益是我們唯一的動力。如果說,自然界是服從運動的規律,那么精神就是不折不扣服從利益的規律。那么什么是利益呢?就是包括人類所必須的吃喝、愛情、榮譽、權利等等。他把認識論中的“肉體感受性”引入社會觀之中,人們總是趨利避害,認為人們總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 43、霍爾巴赫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 核心思想:一切正直和誠實的心靈都傾聽理性的聲音 他認為物質及其運動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質構成的,不但無生命的東西如此,就連人也是“一個由不同物質組織而成的有機整體”。物質是不能被消滅的,同樣它也不能被創造出來。因此在物質世界之上沒有、也不能有一個精神性的本原作為世界的創造者。精神不但不能創造物質世界,而且它還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是由各種不同物質組織起來的人的肉體的功能。 霍爾巴赫的認識論繼承了洛克感覺論中的積極一面,他認為認識起源于感覺經驗,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如果離開感覺經驗,堵塞反映客觀外界事物的通道,從主觀本身是不會產生出任何認識的。因此,人的一切觀念都是從后天經驗中獲得的, 即使象“全體大于部分”一類的公理,也“永遠是獲得的”。 霍爾巴赫在重視感覺經驗的同時,也給理性認識以一定地位。他已看到感覺雖然是認識的基礎,但感性認識還是浮淺的、表面的,只有上升為理性認識,人才能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他克服了經驗論者只重感覺,唯理論者只重理性的片面性。 44、康德 啟蒙運動時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核心思想:人為自然立法 康德被認為德國唯心主義和古典哲學的開創者,他的作品試圖調和18世紀兩大主要的哲學派別: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主張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我們的感覺經驗,而理性主義則主張知識通過獨立于經驗之外的先驗理性獲得。 康德的結論是我們通過感覺,知識的對象只是被給予,然后通過先驗知性的處理將它們聯系統一起來,構成某種規則,最后通過理性將知性的規則納入我們的思維和知識。這樣理性就不直接涉及對象或者經驗,所以就不能獲得真正的客體知識。康德將之稱為“批判哲學”,主張理性不能超越經驗的界限??档碌倪@種認識論將世界分為表象和物自體兩部分,其中只有表象世界能被我們所認識,而物自體則超越理性之外,無法被認識而只能被信仰。 在他看來,帶有普遍性、因果性的規律并非客觀世界所固有,只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知性不是從自然界抽引出規律,而是為自然界制定規律??档绿岢鲆就品^去的一切認識都必須與對象一致的假定,而應該假定對象必須與我們的知識一致。這是用先驗唯心主義的觀點去解釋人的認識,把自然界和人分隔了開來。特別是,康德限制知識的范圍和貶低理性,為信仰留下了地盤。但是,在歷史上,康德的認識論對于推翻過去陳舊的形而上學、駁斥宗教神學的一切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來說,起了積極作用。他提出的一些重大的認識論問題,對后繼者也富有啟發性,推動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 45、費希特 德國作家、哲學家、愛國主義者,古典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核心思想:學者就是人類的教師 費希特不同意康德的物自體的論述,以絕對自我的概念取而代之,這一絕對自我統一了經驗和理性,也就是認識論的最高起點。 在康德哲學的影響下,費希特建構了自己以“自我”為起點的哲學體系,他稱之為“知識學”。 他反對康德把思維和存在割裂開,而主張思維創造存在,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二者的統一。按費希特的說法,哲學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注意你自己,把你的目光從周圍收回來,回到你的內心,因為哲學所要談的不是在你外面的東西,而只是你自己。因此,費希特把“自我”作為自己哲學的出發點,他的“知識學”的第一條基本原理就是“自我建立本身”。在他看來,“自我”的存在是不證自明的,它是唯一的實在,不依賴于任何別的東西,而是自我產生、自我肯定的;第二條基本原理是“自我建立非我”。與“自我”相對而言,周圍世界的一切事物是“非我”,“非我”以“自我”的存在為前提,歸根結柢是“自我”的創造物;第三條基本原理是“自我建立本身和非我”。它把“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統一起來,而達到了某種完全無條件的、不受任何東西決定的絕對主體、“絕對自我”。在這個階段,“自我”與“非我”的對立得到了解決。這樣,主客體之間的對立就被理解為由“自我”本身產生的對立,最后又在“絕對自我”中得到統一。費希特用唯心主義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論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論和不可知論。 46、謝林 德國哲學家,被海德格爾評價為德國唯心主義的頂峰 核心思想:人類能夠而且應該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在哲學上,謝林把康德和費希特的主觀唯心論轉變為客觀唯心論,把主觀辯證法推廣到外部世界,從而為后來黑格爾建立哲學體系創造了條件。 謝林開始是費希特哲學的信奉者,但隨后轉而對費希特采取批判態度。謝林反對康德在思維和存在之間劃下不可超越的界線,但他認為像費希特那樣把“自我”作為哲學的出發點和至高無上的原則,主張一切從“自我”出發,把“非我”看作“自我”的產物,是一個錯誤。因為“自我”不能離開“非我”而存在,不能說“自我”產生“非我”;同樣地,“非我”也不能離開“自我”而無條件地存在,也不能說是“非我”產生“自我”。 他說,要真正解決“自我”與“非我”的關系,就必須尋找一個超出于二者之上的最高的原則,它既不能是主體,也不能是客體,更不能同時是這兩者,而只能是絕對的同一性。在這種同一性里,“自我”和“非我”、主體和客體、思維和存在都融合為一,沒有任何差別;只有這種原始的無差別的同一才是真正的絕對。這就是謝林所提出的“同一哲學”。他企圖用“同一哲學”去超越以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實際上他所說的“絕對的同一性”仍是一個精神實體,帶有強烈的非理性主義的因素。 47、黑格爾 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核心思想: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 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在黑格爾哲學中得到了完成。 他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哲學思想,建立起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對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這一哲學基本問題作了他自己的回答。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把所謂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說成是第一性的永恒的本原,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從精神中派生出來的。絕對理念由于自身的發展而外化為自然界,又通過進一步發展克服了外化,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回到自身,最后在精神發展的最高階段絕對精神中認識了自身。他用這種唯心主義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論,駁斥了康德的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由于他對康德的批判貫徹了辯證法,因此在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48、費爾巴哈 德國哲學家 核心思想:哲學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本質 “這部書的解放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想象得到。當時大家都很興奮:我們一時都成為費爾巴哈派了。” 與黑格爾相反,費爾巴哈提出,“思維與存在的真正關系只是這樣的: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思維是從存在而來的,然而存在并不來自思維”。這樣,費爾巴哈就從堅持物質第一性的唯物主義立場對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作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費爾巴哈還把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同對宗教的批判緊密地聯系起來。他認為,黑格爾的 “絕對理念” 就是從虛無中創造世界的基督教神學中的上帝,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無非是轉化為哲學的神學,是“理性化了的有神論”。 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雖然擊中要害,但卻把它連同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一起拋棄了。他自己的唯物主義學說也帶有人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他認為只有自然和人才是真實的存在,而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正體現為人的肉體和靈魂的統一。他的哲學以人作為核心,稱為“人本學”。但他所理解的人主要是生物學、生理學上的自然的人,是脫離具體歷史和社會關系的抽象的人,仍然未能擺脫歷史唯心主義的錯誤。 49、馬克思 德國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核心思想:革命的、批判的實踐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span> 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積極成果,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把辯證法從他神秘的哲學體系的束縛下解救出來,同時又批判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吸取了他的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內核。他們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開辟了哲學史上的新紀元。德國古典哲學的巨大歷史意義在于它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前提,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 轉自《新讀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