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被嘲丑 冤不冤? 7月3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放,這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的一大盛事。 香港故宮和北京故宮有啥關系? 許多吃瓜群眾,看了一眼,便吐槽:丑。 誠然,香港故宮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建筑設計看起來沒啥關系,但僅僅用一個“丑”字概括,太過草率。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座位于香港的“故宮”。 01 耗資35億的香港故宮 長啥樣? “香港故宮”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簡稱,坐落于香港油尖旺區西九文化區,坐擁維多利亞港無敵海景。 占地約13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共有七層,包含9個展廳。 許多人一看到香港故宮的模樣,腦子里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跟故宮有啥關系? 位于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有著巍峨的宮墻、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宮殿亭臺樓閣無不驚艷。 香港故宮呢? 方方正正,米金色的外立面,是一座完全現代風格的建筑。 據悉,香港故宮于2018年5月舉行動土儀式, 歷時4年,耗資35億港元,由香港著名建筑大師嚴迅奇操刀設計。 嚴迅奇是誰? 他是近二十年來香港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在整個亞洲地區有大量優秀的建筑作品,他的設計風格現代、高雅、耐人尋味,在國際上多次獲獎。
可以說,嚴迅奇有著豐富的博物館設計經驗,廣受好評的云南博物館就是他結合傳統文化打造的現代風格建筑。 然而,香港故宮的設計任務,對他而言,仍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為了尋找設計靈感,他去了北京故宮5次,希望能抓住精髓。不過,打從一開始,嚴迅奇就沒打算蓋一個古香古色的“故宮”,而是希望能將中國傳統建筑、中國建筑、香港城市景觀融合,設計一座獨一無二的博物館。 最后的成品,大家可以看到,似乎和故宮沒有半毛錢關系。 但仔細看,整個設計形似一個大鼎,體現了中國傳統器物的設計理念“上寬下聚,頂虛底實”。 這樣設計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這樣一來它的聲音可以環繞,空氣流動也比較好,對于保存藏品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仔細看,香港故宮在很多設計上,都在致敬北京故宮。 博物館的正門,呼應了紫荊城的紅墻,以朱紅色迎賓。 紅色大門上有排列整齊的玻璃門釘,設計參考了北京故宮的門釘裝飾,并加入了現代的視覺元素,在不同光線下可以幻化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博物館正前方的入口廣場上,數十塊透光玻璃板相間,蜿蜒向前,模擬故宮金水河。 內部則傳承紫禁城中軸線理念,結合香港向上發展的都市建筑風格,將三大殿的平面關系轉化成垂直關系,把中軸線向上延伸,較為巧妙的將9個展廳安排在不同樓層。 此外,大樓地下大堂、二樓和四樓的中庭天花,以現代手法演繹出了紫禁城屋頂琉璃瓦的鋪設。 被人吐槽最狠的外立面顏色,實際上也是致敬故宮博物院的金黃的琉璃瓦。 外立面的材料是“耐候鋼”,它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然氧化,象征著“歲月的洗禮”,嚴迅奇希望能以此來呈現建筑物的“歷史感”。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香港故宮設計得一點也不故宮,但嚴迅奇的設計簡約實用,最關鍵的是與整個西九文化區的環境融合得很好。 如果只是仿照北京故宮博物院再做一個小故宮出來,不但有東施效顰的嫌疑,還會與香港的城市風貌格格不入,失去特色。 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來說,香港故宮博物館還是有很多古今融合的巧思。 看到這里,你還覺得香港故宮“丑”嗎? 02 不只是一個博物館 比起香港故宮設計的美與丑,更重要的是建造“故宮”“香港分宮”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據介紹門票正式發售當天,就賣出了4萬張票,7月份所有星期三免費參觀時段均已約滿。 開幕展上展出的900多件珍貴文物,可以說都是國之瑰寶,很多甚至在此之前,從未向公眾展示過。 此次的文物“南下”之旅,是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創立以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藏品外借。 很多我們耳熟能詳但只在書本上見過的文物,都跋涉千里到了香港故宮,比如清乾隆年間所作的《萬國來朝圖》 國家一級文物《洛神賦圖》(北宋畫家摹本) 再比如北宋年間這件淡天青釉筆洗,出自河南汝窯,傳世汝窯瓷存世僅一百余件! 這件北宋定窯的白釉孩兒枕,可稱得上故宮最出名的瓷器藏品 還有許多古代書畫,如北宋著名畫家米芾的行書作品《研山銘卷》、宋徽宗的《雪江歸棹卷》、南宋畫家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 此類傳世名作,因為紙本文物的脆弱性極易受到損壞,等展出結束后,需要回到北京故宮“休眠”數年才會繼續展出。 因此,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稱這些書畫作品 :“錯過了,可能一世都不會再見到。” 館長吳志華也介紹說,這些展品的保險費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全球還沒有一間保險公司敢獨立承擔這份天價保單,只能集合多家公司共同承保。 當然,不論是耗資幾十億修建香港故宮,還是展出國寶級文物,對于香港故宮而言,這不僅僅只是一個博物館那么簡單。 更重要的是, 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香港年輕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祖國的了解。 是利國利民,有利于祖國統一、民族昌盛的基業! 正如館長吳志華所說:“它是一個'連接’的博物館,連接古今、連接香港與內陸、連接中外,連接每個普通觀眾的生活。” (本文源于:夢想家顏究所,如有問題請聯系) |
|
來自: 春在堂書苑 > 《中國建筑 建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