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圖片之二(江西之旅第三十二篇)
劉福新
這一集圖片內容主要是陶瓷民俗展示區,以十二棟明、清時期古建筑為中心的民俗景區內有陶瓷民俗陳列等景觀,至于資料上說的那些我們沒見到。其實,光陶瓷民俗陳列一項就瀏覽不完。此篇博文配圖94幅。
陶瓷文化遺存與明清古建筑群是景德鎮歷史文化遺存的兩大主要內容。博覽區把明清建筑與陶瓷歷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陶瓷博覽區介紹景德鎮陶瓷發展史中的各個方面。民俗博覽館展出內容是明清建筑群以及明清古建筑內古窯。
民俗博覽館明清建筑群位于景德鎮市區西南楓樹山林場蟠龍崗,這些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是上世紀80年代從市區當地及鄰近地區如浮梁拆遷組合而成的,目的是便于“集中保護和展示”。
建筑群分“明園”和“清園”兩部分,含景德鎮市地區明至清兩代遺存的十一棟村世俗精典代表作,較為集中地反映著該地區明清兩代鄉村建筑及鄉村建設的基本狀況。
所有的明、清建筑遺址,采用馬頭墻全封閉或半封閉的建筑型式,有混合式“三間屋架”或“明三暗五”的內部大木構架,具有濃厚的徽派建筑風格,同時又因為特殊的地域環境、歷史經濟、文化風格、實用要求等等因素,這些建筑還充分顯示出它們的地方性特征和單本獨有特征,具有不可取代的建筑史研究價值和文化史學研究價值。
1、“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
拍于2018年04月01日08點31分。
2、1979年,景德鎮市開始在市郊昌江以西的楓樹山盤龍崗建設古陶瓷博覽區。在建設過程中,包括黃浩先生在內的有關專家提出將散落于景德鎮市區、市域、面臨保護危機的部分古窯址、古作坊、古建筑等搬遷至此,進行集中保護,從而開始了我國第一次異地保護鄉土歷史建筑遺產的探索。至1982年,古陶瓷博覽區建成開放,立即成為景德鎮市最受歡迎的游覽勝地。
這一幅作“壓題圖片”了。
3、全區占地面積83公頃,由三個群落組成:清代民間建筑群、明代民間建筑群和古窯瓷廠。清代民間建筑群稱“清園”,明代民間建筑群稱“明閭”,均為景德鎮多年來在其周邊地區發現的珍貴歷史建筑,經國家文物局同意,在文物部門和專業人士的參與和監督下,經過詳盡測繪、編號,拆卸搬遷至此重新拼裝復原。
4
5
6
7
8、
9、清園
“清園”有四棟不同類型的清代建筑。
10、玉華堂簡介。(見下)
11、正中一棟是命名為“玉華堂”的祠堂。該祠堂由照壁、門廳、享堂、后寢組成,平面闊朗,空間高大,地面一色青石板,構架粗獷壯觀,雕刻彩飾富麗堂皇。祠堂后是成為“大夫第”的清代進士住宅,旁邊配有一書廳和住宅相通,廳前設石欄水池,兩旁是格扇廂廊。門外有小花園,形成一處閑靜幽雅的小天地。祠堂右側是一棟滄溪民宅,為小康人家住宅。其后是窯柴行老板的龐大住宅,共有三進,整個建筑立勢軒昂,用料考究。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13、羅漢松
14、 玉華堂:原名稱“通議大夫祠”。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占地近800平方米,民間世俗建筑遺存。1980年整體遷建于陶瓷民俗博覽館“清園”后,作為陶瓷民俗展廳。
15、“景德鎮陶瓷民俗陳列”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祭祀習俗
37
38
39、行幫行規
40
41、寶和珍顏料行
42
43、余鼎泰坯房
44
45、這些都是模型。真正的窯還沒看到。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景德鎮民俗用瓷陳列
60
61、柴源廣進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大夫第
祠堂后是清代住宅“大夫第”,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原址在浮梁縣莊灣鄉佑村,是一座三進兩路大型住宅。為了保護,搬遷至此。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