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3月30日美、俄兩國進行了一樁土地交易:美國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從沙俄手中購買了170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一向對領土擴張有著執念的北極熊為什么會出售這么一大片領土呢?這主要是因為沙俄剛在1853年7月—1855年12月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給了英法聯軍。這場戰爭的后遺癥之一是沙皇俄國的財政困難: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花銷巨大,但卻以戰敗告終。 ![]() 如此一來沙俄的戰爭開銷就無法在戰后得到彌補。戰敗的恥辱和因為戰爭所導致的財政困難使沙皇的統治面臨危機。沙皇俄國是當時全世界疆域最遼闊的國家:從歐洲的波羅的海跨越整個東歐平原和廣袤的西伯利亞,直到渡過白令海峽延伸到北美的阿拉斯加。這對沙俄邊疆領土的治理構成了一定的挑戰。隨著與東歐本部在地緣距離上日益疏遠,沙皇政府的控制力度也越來越弱。 ![]() 阿拉斯加恰恰是距離沙俄中心地帶最為遙遠的地方。更糟的是這塊沙皇政府原本就鞭長莫及之地還靠近英屬加拿大。這時沙俄剛跟英法聯軍打過仗,因此擔心阿拉斯加隨時可能被英國吞并。沙皇政府再三思考后決定出售自己眼中這塊雞肋。趁著還能賣個價趕緊換點錢花,否則真被英國占了去就啥都沒了。克里米亞戰爭后沙俄的對外擴張方向正在悄然轉移。 ![]() 克里米亞結束的第二年英法聯軍發動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因為克里米亞戰爭在歐洲方向受挫的沙俄趁機向遠東擴張。沙俄在1958年和1960年通過《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割占了中國外東北100萬平方公里領土。與此同時俄國與英國圍繞波斯、中亞以及中國的新疆、西藏等亞洲內陸腹地的地緣大博弈日趨白熱化。在這種形勢下阿拉斯加并非沙俄的戰略重心,反而被沙俄視為是拖后腿的負擔。 ![]() 沙俄對遠離自己核心地帶的阿拉斯加在統治上一直有些鞭長莫及,加之阿拉斯加與英屬加拿大接壤,所以阿拉斯加就成了沙俄戰略布局中的薄弱環節。沙俄擔心英國一旦奪走阿拉斯加就會以此作為基地威脅自己的遠東地區。沙俄不可能未卜先知預計到當時羽翼未豐的美國有朝一日會比英國更強大,所以在當時的沙俄眼中阿拉斯加控制在美國手中比控制在英國手中對自己更有利。 ![]() 當時的美國并不是像今天一樣到處充當“世界警察”的角色。那時美國在外交上所秉承的是所謂“門羅主義”的原則。所謂門羅主義就是把美洲視為美國的勢力范圍。奉行門羅主義的美國對歐洲列強試圖在美洲擴張勢力范圍的企圖始終保持高度警惕,與此同時美國對美洲以外其他地區的事務則秉承孤立主義原則,也就是說當時美國是盡可能避免介入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之中的。 ![]() 如果阿拉斯加控制在美國手中就相當于在俄國與最大的競爭對手英國之間構成了一個緩沖區。沙俄對外擴張的重點是在亞歐大陸而非美洲,而美國的戰略著眼點卻恰恰在于美洲。沙俄認為美國在得到阿拉斯加后并不會對自己在亞歐大陸的擴張造成障礙,相反美國在美洲的強勢崛起可以對英屬加拿大構成威脅。事實上這時的沙俄是想利用美國在美洲牽制英、法的力量,從而緩解自己在歐洲面對英、法的壓力。 ![]() 畢竟此時沙俄的主要精力還是用于在亞歐大陸的擴張,至于遠在天邊的阿拉斯加在沙俄眼中到底還是無法和亞歐大陸相提并論。正是這樣一種心態使沙俄急于向美國兜售阿拉斯加。沙俄方面急于要將阿拉斯加出手,而美國方面主張接手的人卻并不多。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讓美國接手阿拉斯加甚至拿著盧布去行賄美國有關人士。那時阿拉斯加還是一塊看不出有多大開發利用價值的蠻荒之地。 ![]() 阿拉斯加在當時大多數美國人眼中就是一塊除了海獺皮毛啥都木有的冰天雪地,所以能為美國帶來的利益極其有限。此時剛結束內戰的美國仍處于財政相對緊張的狀態,因此人們認為主持這場購地活動的西沃德是用有限的資金買了一個天然大冰柜。美國國會最終之所以批準了購買阿拉斯加的合約其實是以為購買阿拉斯加后可以從兩個戰略方向同時威懾英屬加拿大。 ![]() 當時的美國盡管對阿拉斯加沒什么興趣,卻對加拿大有著濃厚的興趣。早在獨立戰爭時期北美十三州就曾試圖拉攏加拿大一同脫離英國的統治。1812年美國趁英國忙于應對拿破侖戰爭之機入侵英屬加拿大,然而在這次戰爭中英軍和加拿大民兵一路打到了美國首都華盛頓并放火焚燒了美國總統官邸。在此之后美國并未放棄對加拿大的野心。一旦得到阿拉斯加就意味著可以對加拿大構成南北夾擊之勢。 ![]() 很顯然后來的歷史發展并沒按當時美國國會的預計演進。盡管購買阿拉斯加并沒能使美國實現吞并加拿大的既定目標,然而卻歪打正著使美國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利益。當初主持購地的國務卿西沃德曾說過:“購買阿拉斯加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但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才會認識它”。西沃德認為以美國當時的實力不足以與歐洲列強爭奪大西洋,所以唯一的發展道路就是向西。 ![]() 西沃德主張在遠離歐洲的太平洋周邊建立帝國,從而利用與東亞各國的貿易創造出壓倒英、法等老牌列強的國力。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美國在1812年美加戰爭之后并沒索要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倫多,而是要求割占華盛頓州、俄勒岡州等太平洋沿岸地區。由此形成了如今美、加兩國北緯49度國界線。1848年加利福尼亞成為美國領土后西沃德的太平洋帝國夢想已接近實現。 ![]() 在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向西拓殖活動之后美國已成功控制了太平洋地區的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阿拉斯加、夏威夷、菲律賓等地。到了二戰以后美國又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方面面實現了對日本、韓國的控制。至此美國已在亞太地區成功構筑起封鎖亞歐大陸戰略對手的島鏈。如今的俄羅斯事實上就被美國封鎖在這一島鏈之中,而俄羅斯方面則把千島群島視為突破口。 ![]() 可實際上千島群島向東不遠就是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即使俄羅斯在千島群島方向實現突破也仍處于美國的島鏈封鎖之中。美國在阿拉斯加部署有大量針對戰略對手的導彈設施,而這些導彈所指向的正是自己的原主人——俄國。在冷戰時期美國部署在阿留申群島的防空導彈成功壓制了蘇聯在西伯利亞和庫頁島的核力量。如果阿拉斯加仍在俄國手中就會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了。 ![]() 1897年阿拉斯加發現金礦,隨后又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在此后不到的50年時間里美國就已賺回了相當于購地成本幾倍的利益。等有了飛機,阿拉斯加又成為太平洋間航空線路的中轉站,節省了不可計數的燃料。至今阿拉斯加還為美國提供著四分之一的天然氣,地價約值3萬億美元。阿拉斯加帶給美國的不只是巨大的經濟利益:阿拉斯加掌握著整個北太平洋的軍事地位,更是幫助美國奪取夏威夷和關島的重要基地。 ![]() 20世紀70年代阿拉斯加州發現了迄今為止美國最大的油田。到目前為止阿拉斯加每天輸送約145萬加侖的石油。如果當初俄國沒賣掉阿拉斯加意味著如今的俄羅斯將坐擁9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和37萬桶石油以及無法估量的金礦和鐵礦。如今隨著全球變暖已使北極航線的戰略價值凸顯起來。未來阿拉斯加有望借助北極航運富裕起來。不知道一直被邊緣化、苦于缺乏出海口的俄羅斯會不會對此動心呢? |
|
來自: 公司總裁 > 《地理史/地名/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