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金題訓練 古代詩歌兩首《歸園田居》和《山居秋暝》 江蘇/陳禮林 歸園田居·陶淵明(人教必修第三冊第一單元)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雑,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山居秋暝·王維(人教試驗修訂第三冊第三單元)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一、 基礎演練,讀通詩歌(38分) 1. 讀懂詩意,理解性學習(12分,每題2分) (1)《歸園田居》描繪出清新自然、安謐美好而令人神往的農村生活圖景,使人感到淡泊寧靜的高潔心理。下列說法中,對原詩理解有誤的一句是: ①這首詩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講歸園田居的原因,第二層講園田之美,第三層間接抒情,講歸園田居的好處。 ②詩人悔恨自己“誤落塵網”,成了“羈鳥”、“池魚”。“戀舊林”、“思故淵”則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渴望自由,渴求擺脫束縛,向往回歸自然的急迫心境。 ③詩人黯然辭官回歸故鄉,詩人的歸隱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質性,是對污濁官場生活的否定和唾棄。 ④東晉時,門閥世族把持特權,社會黑暗,官場腐敗。“性本丘山”、“質性自然”的詩人顯然是與其格格不入的。 (2)《山居秋暝》描繪出一幅雨后山村秋日晚景圖,于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下列說法中,對原詩理解有誤的一句是: ①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 ②頷聯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景。 ③頸聯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現了浣女、漁舟。 ④尾聯寄慨言志,寫此景美好,是王孫們潔身自好的所在,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3)下列說法中對兩首詩理解有誤的一句是: ①“王孫”實是詩人自況,反映了詩人想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側面反襯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歸隱了。 ②“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運用了暗比,表面看詩人是在譴責自己走錯了路,實際是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對社會黑暗的批判。 ③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尤其是年輕時有“刑天舞干器,猛志固常在”的豪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說的似乎并不是實話。 (《題未定草》) ④“風格即人”,平常的鄉村生活中在兩位詩人的筆下顯得美,源于詩人高潔脫俗、熱愛自然的品格。 (4)詩人高歌“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下列能說明“自然”的詩句是: A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C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D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①AC②BD③AB④CD (5)下列詩句中皆出于《歸去來兮辭》,最能詮釋“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一句是: ①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②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③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④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6)與“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句具有共同意旨的一句是: 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②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而知還 ③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④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2. 讀出妙筆,探究性學習(10分,每題5分) (1)體會“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深刻含義。 (2)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的頷聯和頸聯中講求煉字、煉句,給整篇詩作起到提神運氣的作用,從而更能使人真切地進入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起波動。試作具體賞析。 3. 讀出問題,研究性學習(16分,每題8分) (1)在世人眼中,為官就是安逸舒適的代名詞,陶淵明為什么放棄而選擇辛苦的農家生活? (2)聯系此兩詩,我們可以看出從陶淵明到王維,他們之間的有著中國山水田園詩的影響與革新。試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①前人元好問評陶詩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蘇軾評王詩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用原詩中的一個字,概括兩者的思想風格。 ②結合以下兩副對聯,略談他們詩歌題材、風格的區別。 寫陶淵明: 棄彭澤微官,松翠菊黃,琴書而外醉三斗; 開田園詩派,韻真辭樸,千百年來第一人。(江西九江縣陶淵明紀念館對聯) 寫王維: 亦詩亦佛,佛性為詩,詩入佛境; 半隱半仕,仕不礙隱,隱在仕林。(作者:馬雪松) 二、 精段精練,讀透詩歌(12分,每題6分)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1. 發揮想象,試復述出此部分寫景的前后發展線索。 2. 詩句寫平常之景,抒不平常之情。試結合這一部分加以說明。 三、 拓展訓練,讀破詩歌(10分) 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小令,試回答后面的兩個問題: 沉醉東風·漁父 [元]白樸 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隄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1. 作者在這首小令中塑造了一個寄情山水,享受愉快的生活情趣的漁父形象,請結合原文,說說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寫出這一形象的? 2. 這首小令與陶詩、王詩一樣,寫漁父在大自然里愉快地生活的情趣,比之那些達官貴人還要自由自在。這是作者寄情山水,不愿做官的思想反映。試將此小令與陶、王的兩首詩作一比較。 參考答案 一、基礎演練,讀通詩歌(38分) 1. 讀懂詩意,理解性學習(12分,每題2分) (1)①,不是間接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2)④,不是王孫們潔身自好的所在,而是作者自況,亦是“慎獨”的表現。 (3)③,陶淵明早年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進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后宦海沉浮,看透官場。加之東晉士族文人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氣,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歸園田居》所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實際上真實地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著兩種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4)③,既指客觀之自然,亦指主觀之自然,故“無雜言”“愿無違”與之匹配也。 (5)①,“塵網”實乃迷途,“三十年”做的事皆“非”。 (6)②,作者以云、鳥自況,追求外無掛礙和內心自由。 2. 讀出妙筆,探究性學習(10分,每題5分) (1)提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運用比喻、對偶表達自己早有擺脫官場束縛重返故里的強烈愿望,也傳達了羈鳥脫網、池魚歸淵的驚喜和快慰。 (2)提示:“照、流、歸、下”四個動詞,這些動詞或長或短,或動或靜,或寫景或寫人,交織在一起,使我們觀賞到一幅別開生面的秋韻圖。 3. 讀出問題,研究性學習(16分,每題8分) (1)提示:①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后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在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 ②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 ③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而道家主張飄然出世,回歸自然。 ④當然,回歸田園也不是一件無比輕松的事,農家生活也很艱難,然而這些相對于官場,都可忍受。因此,陶淵明主動選擇“守拙歸園田”,守的既物質的拙,同時也是純真本性的拙,得到的卻是精神的豐富與自由自在。 (2)提示:①陶詩:“拙”;王詩:“空”。②田園詩;山水詩/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的鼻祖,對王維也有影響。兩個人的人生經歷有許多相似,都分為前后兩期,后期逐漸歸隱;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既有陶淵明詩歌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也有謝靈運詩歌的細致精工的刻寫。/農村生活,貼著地面飛行;“松竹蓮”三個意象,可見超凡脫俗,乘奔御風。陶淵明親自參加農業勞作,王維則“彈琴復長嘯”/ 陶詩平中見奇,受儒道思想影響,強調“拙”;王維則受佛家思想影響較多,強調“空”/陶詩平淡古樸,具有漢魏風格;王維雖是律詩,但風格清麗,亦是風行水上,自然成文。兩人都將眼前景與心中景緊密融合。 二、精段精練,讀透詩歌(12分,每題6分) 1.提示:作者擺脫官場羈絆,如出籠之山鳥,來到魂牽夢縈的田園,自由而陶醉。此部分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不是“世外桃源”而勝似“世外桃源”鄉村美圖。首先整體地勾勒了一下住房條件,數字化的表達非常滿足;緊接著帶著興奮的心情跑遍房前屋后,榆柳成蔭,桃李繁茂,好一個居住環境;夜幕降臨,村落漸遠,炊煙四起,心中的田園仿佛籠罩在一層輕紗似的夢幻之中;夜深人靜,幽長而古樸的深巷不時傳來幾聲狗吠,伴其入夢,一覺醒來,不覺天已大亮,七彩的公雞雄鳴于桑樹之頂,仿佛在提醒昨夜酣眠的詩人早點起來欣賞新的一天! 2.提示:淳樸自然的園田風光——成為同污濁的官場、塵網相對立的理想化的象征形象;自然——不但是指丘山、園田的自然環境,而且是作者主觀情趣與園田風光的物我交融、心境和諧的精神境界,是復歸自然的精神解脫和升華。詩人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總結,決意棄舊圖新,歸隱農村,全詩描繪了詩人由官場回歸農村之后田園生活的無上樂趣,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置身于大自然懷抱之中的歡快心情和對官場生活的厭惡之情。這首詩以平淡舒緩的筆調寫園田之景,抒隱逸之情,并融入了“守拙歸園田”這樣頗有哲理的句子,平淡中包含有深厚的情韻,耐人尋味。 三、拓展訓練 讀破詩歌(10分) 1.提示:情景交融,與萬戶侯對比。 2.提示:色彩濃烈,豪氣沖天;句式變化,對比鮮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