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每次在倫敦坐地鐵,因為信號不好玩不了手機,總是面臨著跟鄰座朋友“大眼瞪小眼”的尷尬。 ![]() 所以在倫敦地鐵上,圈哥總能看到小哥哥小姐姐們捧著書讀。 ![]() (圖:BBC) 連等車時也不例外,看了這位小姐姐,圈哥真實地感受到了什么叫“腹有詩書氣自華”! ![]() (圖:BBC) 這位小哥也是讀得非常投入: ![]() (圖:BBC) 這位哥們雖然沒有座位,卻依然在堅持讀書。真有點“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那味了! ![]() (圖:BBC) 感覺這些讀書人的顏值和氣質都升華了呢! ![]() 不過—— 世界上的書有那么多,在地鐵上到底該看哪些書最合適呢?要知道,在熒幕時代找一本合心意的書可不是件容易事,圈哥就陷入書荒好久了... ![]() 好在最近, BBC文化頻道盤點了今年全英最棒的26本書! 今天圈哥也給大家列舉了其中的一些作品,這份超棒的書單,邀請正在尋找一本好書的你查收啦—— The best books 2022英國最棒的書 *以下順序與排名無關哦~ The Candy House 《糖果屋》 Jennifer Egan ![]() 在作者珍妮弗·伊根2011年的小說《古恩小組的拜訪》中,比克斯·布頓曾經作為一個小角色在書中出現。 在這部她的新作中,比克斯·布頓再次出現,已搖身一變成為了互聯網巨頭曼達拉的首席執行官,他正在尋找他的下一個 “烏托邦愿景”。 布頓的發明——擁有你的無意識——是小說探索數字時代隱私的終結以及科技如何顛覆世界的催化劑。同時,“糖果屋 ”這一誘惑隱喻更是貫穿了全書。 《展望Prospect》雜志稱此書是一部 “令人振奮且深感愉悅 ”的小說;《紐約時報》則稱其像“一座由兔子洞建成的壯觀宮殿”。 Constructing a Nervous System《構建神經系統》 Margo Jefferson ![]() 馬戈·杰弗遜在作品中融合了外界的批評和自己的回憶錄,回顧了個人經歷和她失去的家庭成員,以及她欣賞的爵士樂名家、藝術家和作家。 她借鑒了充滿文化經驗的豐富生活,以及對種族在她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新思考,從而深入探討黑人女性身份這一核心主題。 《華盛頓郵報》這樣評價本書:“她以近乎詩意的方式介紹她的人生經歷片段,因為這些片段在她發現有意義的藝術家的作品和生活中回蕩。這是一種很特別的閱讀體驗,是一本在讀完后想立即重讀的書。” 《觀察家》也這樣評論道:“不可能不被她這支對美國黑人同胞的優秀奮斗者的頌歌而振奮。“ Tiepolo Blue 《提埃波羅·布魯》 James Cahill ![]() 作者唐·蘭姆是一位40多歲的劍橋大學藝術史學家,正在撰寫一本關于18世紀威尼斯大師的同名繪畫的專著。 本書的時代背景是1994年,當代藝術世界正在迅速變化,在一次尷尬的失誤之后,蘭姆被調離劍橋,去管理倫敦南部的一家畫廊。在那里他遇到了本,一位年輕的藝術家,本向他介紹了首都的享樂主義夜生活和對自己性行為的理解。 《金融時報》中評價本書是結合了 “形式上的優雅和扣人心弦的故事”。 《衛報》的編輯米歇爾Michael Donkor寫道:“恬靜的不安和無處不在的威脅使這小說具有極大的獨特性和一種哥特風格優勢。” Memphis《孟菲斯》 Tara M Stringfellow ![]() 斯特里弗洛是詩人、作家兼律師,這是他的第一部小說,跨越70年和三代人。 《紐約時報》中基婭·科思朗Kia Corthron寫道:“這是一首對黑人婦女的狂想曲。”斯特里費羅說,《孟菲斯》一書是他對他的城市和生活在這里的黑人婦女的頌歌......充滿了神秘、神奇、幽默和狡黠。 《愛爾蘭時報》也贊揚了斯特里弗洛,稱她筆下的女性生動、威武、有趣,不僅揭露了在城市這個微觀世界中家庭或名義上的的種族暴力遺留問題,還表現了全國范圍內的種族暴力現象。 《華盛頓郵報》也寫道:“斯特里費羅以其豐富的印象派風格,捕捉到了20世紀后半葉孟菲斯的變化。” How High We Go in the Dark 《我們在黑暗里能走得多高》 Sequoia Nagamatsu ![]() 這本書主要以主題和其預知性打動讀者。故事發生在近未來,一隊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發現了一具史前女尸的木乃伊,他們將其命名為 “安妮”,這具尸體上的疾病引發了一場名為 “北極鼠疫 ”的災難性大流行。 作者長松將注意力集中在面臨危機的人性表現,將時間向前推了6000年,揭示了一個奄奄一息的商業化的社會,以及過去的決定對未來帶來的深遠影響。這部作品內容豐富,類型多樣,通過斷續的敘事,將全篇慢慢地凝聚在一起。 “就像一張寶麗來照片,這本書需要時間來展示它真正的色彩。當它們最終出現時,其效果會叫人眼花繚亂。”《衛報》這樣評論這本書。 《紐約時報》寫道:“這是一本會讓我們因自己帶來的破壞而感到悲觀的書。然而,這本小說提醒我們,盡管我們很悲傷,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仍有希望。” In the Margins: On 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邊緣:論閱讀和寫作的樂趣》 Elena Ferrante ![]() 這部《邊緣》是四篇文章的合集,其中暢銷書《那不勒斯四重奏》的作者闡述了她是如何以及為何寫作,以及她作為作家和讀者的靈感、掙扎和情緒演變。這些文章從哲學到實踐,讓讀者深入了解這位神秘的作家的哲思,包括對作家身份的探索。 她說,作家不是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一種 “以字母為食的純粹感性”的流動意識。 正如《紐約時報》所說的那樣,“對于那些希望像地鼠一樣鉆進作者頭腦中探索的人來說,費蘭特已經準備好了一條隧道。” Glory《榮耀》 NoViolet Bulawayo ![]() 諾維奧萊·布拉瓦約 (NoViolet Bulawayo) 因其2013年的處女作《我們需要新名字》而成為第一位入圍布克獎的非洲黑人女性,也是第一位入圍該獎的津巴布韋人。 九年后,她又攜《榮耀》回歸。這是一部受奧威爾啟發的寓言,以吉達達的動物王國為背景,諷刺了2017年推翻津巴布韋總統羅伯特·穆加貝的政變。 布拉瓦約解釋說,《榮耀》開始是對這段歷史的非虛構敘述,但作為一個激烈且具有喜劇性的寓言,《榮耀》可以被看作是沃勒·索因卡于2021年諷刺尼日利亞社會的作品《來自地球上最幸福人民的土地的編年史》的配套作品。 《紐約時報》寫道:“通過隱喻將長遠的、炙熱的目光瞄準歐洲帝國主義在非洲的影響,布拉瓦約真的比奧威爾還厲害。” 《衛報》也寫道:“《光榮》的結尾閃爍著希望的光芒,它是寓言、諷刺和童話故事的結合體。” To Paradise 《致天堂》 Hanya Yanagihara ![]() 這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說,也是她繼2015年獲得布克獎提名的暢銷書《小生命》之后的又一力作。《致天堂》于1月發行,受到了熱烈的贊譽和反對的呼聲,與前作一樣,該書篇幅較長(720頁),并糾纏于深刻的痛苦而非歡樂,這引起一些批評。 該書形式多樣,跨越三個世紀,是一部引人入勝、野心勃勃的作品。通過描寫1890年代的紐約和夏威夷以及21世紀末的烏托邦社會,提供了對美國的另一種重述。 《Vogue》雜志評價道:“這里沒有決議,但文學所能引起的一些最凄美的感覺肯定是有的。” 《波士頓環球報》則稱它是一本豐富的、有感情的、發人深省的讀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