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別人拉開差距的人,都是自討苦吃的高手。 作者:桃幾;主播:蘇芮菡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我們的生命中,會遇到無數條岔路口。 有的路寬敞易走,聚滿了人; 有的路狹小晦暗,鮮有人愿意走。 選擇舒服安逸是一種本能,敢于迎難而上是一種勇氣。 許多時候,拉開人與人差距的,便在于能否做別人不愿做的事,走別人不敢走的路。 選擇少有人走的路,也許路上的坎坷與磨礪不斷,但終會收獲時間沉淀下的碩果累累。 ![]() 弱者盲目合群,強者享受獨處 在《人間便利店》一書中,主人公古倉惠子從小就是人群中的異類。 她的性格十分冷靜直率,朋友們都覺得她過于嚴肅古板,父母更是懷疑她有心理問題。 為了討別人歡心,她開始試圖改變自己。 與人溝通時,她變得小心翼翼,嘗試模仿其他人的說話方式,努力表現得很活潑。 她專門購買與別人相同品牌的物品,以此制造共同話題。 但她的迎合與討好,不僅沒有換來別人的喜歡,反而讓自己筋疲力盡。 直到有一天,她來到一家便利店兼職,發現這里不需要時刻在意別人的情緒,只需要按規章制度行事就好。 她在這里感到如魚得水,將這份別人眼中很枯燥的工作,整整堅持干了18年。 生活中,盲目的合群,往往只會塑造一個面目模糊的自己。 當一個人專注做好自己的事,享受獨來獨往,才能摒棄外界的紛擾,不斷充實自己。 六七十年代時,在北大荒有一名男知青,他總是和別人格格不入。 別人打牌時,他在背單詞; 別人睡懶覺時,他早起讀英語。 同行的知青都不喜歡他,覺得他十分不合群,是假正經。 更有領導勸他說:“你一定要合群,不然會被排斥的。” 這名知青卻沒聽進去,繼續一邊干活一邊醉心于自己的學業。 1978年恢復高考以后,他憑借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 后來,他又憑著高超的英語水平和文筆進入了外交部工作。 他就是如今的外交部部長王毅。 在那些獨來獨往的日子里,他專心鉆研學問,從不浪費時間在浮華社交上,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生活中,很多人為了合群,將大量時間與精力用來社交。 只有小部分人能夠遵從內心,享受獨處,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暗自蓄力。 沈石溪在《狼王》中寫道:“孤獨實際上是出眾的標志,是一種高貴的品性。” 活得清醒的人,不會為了合群而盲目跟風,而是靜靜享受獨處的時光。 他們明白,與其在隨波逐流中迷失自己,不如將那些觥籌交錯的時間,花在自我提升上。 一味地跟風社交,不一定能換來真情實意,但專注地學習與修煉,卻能為自己拼得更好的未來。 學會享受獨處,在獨自一人的時刻,默默耕耘,耐心沉淀,在歲月中打磨出不凡的自己。 ![]() ![]() 愚者向外歸因,智者向內反省 意大利畫家莫里說: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雙眼都習慣看向外界,卻很少自檢。 所以我們要用一只眼看世界,留另一只眼來審視自己。” 許多人一旦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推卸責任,將原因歸于外界。 而活得通透的人,卻懂得自我反省,將每一次犯錯,化為進步的動力。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遇事不驕不躁,學會自省,向內歸因,才能向上成長。 電影《立春》里,黃四寶一心想考美院,卻一連落榜好幾年。 年近三十的他還沒有一份正經工作,整天待在家里喝酒、混日子。 直到第六次落榜,他依舊在怨天尤人,認為上天對他不公平,母親沒有給他好的出身,自己懷才不遇。 表哥周瑜早就看出他心比天高,卻從不付諸實際行動。 他說道:“整天怪這個怪那個,我看最該怪的就是他自己。” 當一個人不懂自省,再多的挫折,也不能讓他進步,再大的打擊,也無法使他強大。 知不足,而后改,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讓自己越來越好。 今年年初,電視劇《開端》熱播,演員劉奕君再次進入了大眾視野,以精湛的演技收獲了不少粉絲。 出道40多年,劉奕君能夠在眾多演員中脫穎而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懂得自省。 劉奕君是科班出身,17歲那年,他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可是從北電畢業后,劉奕君被分配到西安電影制片廠上班,連續十年無戲可拍,后來又演了很久的配角。 劉奕君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意識到自己性格太過保守,習慣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不愿主動走出去,才遲遲沒有突破。 反省過后,劉奕君下定決心改變。 他向單位請假,只身前往北京拍戲,不斷尋找合適的機會。 之后,他申請工作調動,南下寧波,進劇組、當導演,做執行…… 漸漸地,劉奕君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不斷打磨自己的演技,走上了愈來愈寬的演藝之路。 人活一世,犯錯摔跤,磕磕碰碰,都是家常便飯。 真正的智者,面對失敗與錯誤,不會一味地責怪別人,而是清醒地反省自己。 凡事向外歸因,只會沉浸在抱怨的情緒里,固步自封,永遠原地踏步。 懂得向內反省,便能在一次次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斷迎接新的轉機。 正所謂,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以自省為鏡,方能認清自己,在反思中不斷進取,在改進中成長蛻變。 ![]() ![]() 庸者逃避吃苦,能者自討苦吃 有人說,苦是人生的底色。 然而,大多數人都逃避吃苦,只愿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內。 只有極少數人愿意主動吃苦,不斷打破困頓與桎梏。 生活波瀾起伏,風雨苦難皆是自然。 當一個人敢于自討苦吃,在未來便能比別人多一份選擇與自由。 萬科創始人王石,曾有一次受邀到大學授課。 盡管在講臺上侃侃而談,但王石卻明顯感覺到自己力不從心,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儲量。 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近60歲的他選擇來到哈佛大學進修學習。 因為語言上的障礙,在哈佛的第一年,王石吃了許多苦。 為了追趕課堂的進度,他通宵看書,每天奔波于公寓、校園、圖書館之間; 為了能和教授順暢交流,他大量閱讀英語,練習聽力與口語,彌補自己的不足; 在高強度的學習下,他的眼睛出現了散光嚴重、眼睛充血、視網膜硬化等問題。 但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在哈佛的學習充電,王石仿佛煥發新生,他形容自己的思維“就像生銹的機器重新加了潤滑油”,有創意的新想法能不斷地冒出來。 稻盛和夫說:“你所遇到的壓力與挫折,恰好是自我修行的最好機緣。” 我們的生命中,有各種各樣的困境與考驗。 選擇逃避困難,看似獲得了一時的安逸,實際上是在給自己埋下隱患,遲早會敗給生活的風雨。 選擇主動吃苦,看似比別人付出了更多,實則是在為自己打下扎實的基礎,為未來鋪好更寬廣的路。 那些與別人拉開差距的人,都是自討苦吃的高手。 在苦難中修行,在逆境中成長。 做困難但有價值的事,走難走但正確的道路。 當你懂得舍易求難,扛下所有的苦,熬過所有的難,你想要的一切也會隨之而來。 ![]() ![]() 一個人最大的清醒:選擇少有人走的路 《沉心十年》中說:“人生之路有兩種,擇大門走險路,過窄門而寬途。” 輕松的路,雖然好走,卻過于擁擠; 艱難的路,即使孤獨,也值得堅持。 一個人最大的清醒,便是選擇少有人走的路。 在孤獨寂寞中打磨韌性,才經得起世間的刁難。 在遇難犯錯時反躬自省,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吃苦修行中沉淀內心,才會迎來理想的生活。 人生繁雜無章,唯有守住內心方寸之地,堅持自我的思考與選擇,才能成就與眾不同的自己。 點個在看,愿你在生活眾多的選擇面前,放棄享受安逸的本能,在路上收獲獨一無二的風景。 或許你還想看 弱者都記仇,強者才寬容 弱者抱怨,強者不言,智者改變 弱者報復,強者原諒,智者忽略 強者習慣性自愈,弱者持續性賣慘 真正的強者,都是跟“人性”死磕的高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