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安大的小可愛,都 置頂/星標 小研 ^_^  微信 | 學姐1:Anxiaoyan-xuejie22安大經濟學考研QQ交流群 :614300295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完全競爭市場上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福利情況 如下圖所示,E是完全競爭市場的均衡點,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分別為P*和Q*。市場的消費者剩余為圖中淺色的陰影部分面積,市場的生產者剩余為圖中深色的陰影部分面積,市場的總剩余為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之和,實現了福利最大化。 
價格管制的福利效應分析 (1)最高限價(往往是顧及消費者的福利而采取最高限價,如藥品) 如下圖所示,在無價格管制時,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分別為P*和Q*,消費者剩余為三角形GP*E 的面積,生產者剩余為三角形P*FE的面積。 假定政府規定最高限價為P0,由于最高限價低于均衡價格,會出現商品短缺。實行最高限價,市場上消費者剩余的變化量為A-B,生產者剩余的變化量為-A-C,市場總剩余的變化量為-B-C, B+C即為無謂損失 
最高限價的目的:抑制某些產品價格上漲,尤其是為了應對通貨膨脹。有時,為了限制某些行業,特別是限制一些壟斷性很強的公用事業的價格,政府也會采取最高限價的做法。 不良影響:供應不求會導致消費者排隊搶購和黑市交易盛行;生產者可能粗制濫造,降低產品質量。 (2)最低限價(最低限價往往是顧及生產者的福利,如最低工資) 如下圖所示,假定政府實行最低限價政策,將價格由均衡價格水平P*提高到P0,即將最低限價定為P0,總的消費者剩余的變化為-A-B,總的生產者剩余的變化為A-C,因此市場總剩余變化等于-B-C,B+C此即為無謂損失價。 需注意,上述分析是在生產者能夠準確預測到在最低限價P0他們只能賣出Q1數量的商品且他們提供的產量也是Q1時的情況,此時市場的無謂損失就是(B+C)。如果生產者在最低限價P0按照他們的供給意愿Q2來進行生產,那么,社會福利的無謂損失就會更大。  由于提價導致的消費者剩余的損失的-A轉化為生產者剩余的增加A,這也反應出政府實行最低限價的目的往往更多是顧及生產者的福利。 在產量在Q1到Q*的范圍內,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都大于生產者能夠接受的最低價格,雙方進行自愿交易是互利的,但是限價政策使得這部分交易無法實現,要么是生產者因為價格過低只愿意提供Q1數量的產品,要么是消費者因為價格過高只愿意購買Q1數量的產品,于是,市場的交易規模只能是Q1,小于Q*,從而導致了無謂損失。 (3)征稅 ①假設政府對廠商征收稅額為t的稅,將使得廠商的生產成本增加。生產成本增加,會使得供給減少,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如下圖(a)所示,征稅后,供給曲線由S左移到S′。均衡條件為供給價格Ps(Q*)加上稅收t等于需求價格Pd(Q*),即有:Pd(Q*)=Ps(Q*)+t。

②假設政府對消費者征收稅額為t的稅,將使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也可以說實際購買力)下降。當消費者實際購買力下降,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如圖(b)所示,征稅后,需求曲線由D向左移動至D′,均衡條件為需求價格Pd(Q*)減去支付的稅收t等于在Q*上的供給價格Ps(Q*)。即有:Pd(Q*)-t=Ps(Q*)。  可以證明,在這兩種方法中,需求者支付的價格或者供給者得到的價格都是相等的。 求征稅后Pd與PS的方法: 聯立方程組:Pd=PS+t Qd=f(Pd) QS= f(PS) Qd= QS 假設,征稅前消費者的需求曲線與生產者的供給曲線相交于一點E,E所對應的均衡價格為Qe,Pe 則,消費者承擔的稅負為:Pd-Pe 生產者承擔的稅負為:Pe-PS 只要供給曲線向左上方,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稅費就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承擔,分擔的多少取決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斜率或者說是彈性的大小,曲線越缺乏彈性的那一方所承擔的稅費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