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帥林彪發明的“三三制戰術”最起源于抗日戰爭,成熟于解放戰爭,大量運用于抗美援朝戰爭。 一個排兵力可以拉成1000米的攻防戰線,讓美軍以為是一個團的兵力,后來“三三制戰術”被美國西點軍校研究一段時間,最后得出結論:學不來,用不出效果。 ![]() 三三制戰術誕生的由來在“三三制戰術”沒有出來之前,大部分國家都是采用“人海戰術”進攻,也就是一字形進攻,這種方式在冷兵器的確有很好效果,但是在精良的熱武器時代,迫擊炮、機槍、手榴彈會把沖鋒的士兵全打趴。 比如日俄戰爭中,日軍攻打旅順,面對俄軍的機槍、大炮、碉堡、鐵絲網,日軍使出了肉彈沖鋒,讓士兵們排出密集隊形向俄軍陣地沖擊,日本士兵連開槍都不開,就為了跑快點,結果傷亡數萬人,結果沒有一點收獲。 在機槍和堡壘面前,排成密集隊形沖鋒的步兵,會被敵人無情地收割,當時日軍部分指揮官還是沒明白一點。 ![]() 而遠在歐洲的國家也還沒有意識到這點,在一戰中,歐洲很多國家的陸軍,還依舊在使用步兵密集沖鋒去迎接敵人子彈。 比如在索姆河戰役中,英國部隊沿著敵軍防線一字排開,然后步兵端著槍向前沖鋒,而德國在陣地前加了鐵絲網,士兵們躲在戰壕和碉堡里,以機槍為主要武器槍向英國士兵瘋狂射擊,最后英國一天就傷亡6萬人。 ![]() 而我國在抗日戰爭中,因為長期在人數上占劣勢,再加上武器比較落后,只能不斷摸索戰術。 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八路軍缺乏重火力掩護,經常以密集隊形沖向日軍的堅固陣地,日軍用重機槍、坦克、迫擊炮掃射,從而產生嚴重的傷亡,林彪針對這個情況,再結合日俄、一戰、二戰的步兵戰斗方式,于是兩面戰術橫空出世。 林彪提出:我軍中高級指揮官注重集中優勢兵力,低級指揮官要注意適當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敵方密集火力的傷亡,進攻時只攻擊敵軍一面,包圍兩面,強調以密切的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這就是一點兩面戰術。 ![]() 同時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三三制戰術”。 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在德惠一帶,孫立人僅以一個團的兵力就擊潰了林彪十一個團,林彪元帥痛定思痛,最終完善了這套戰術,并將其列入自己的“六大戰術原則”之一。 1948年,林彪編寫《一點兩面和班組的三三次戰術》手冊,由遼寧第五軍團分區出版,并在東北野戰軍率先推廣,要求戰士學習上面的戰術。 ![]() 什么是“三三制戰術”“三三制戰術”是一種經典的步兵戰術,以三人一組成三角形呈進攻陣型,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斗小組,每個戰斗小組三人,方便相互接應,一般排成三個梯隊。 三人戰斗小組成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班長、副班長和組長各帶一個戰斗小組。 戰斗小組進攻時,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后,呈三角陣型,三個戰斗小組組成一個戰斗班,三個戰斗班組成一個戰斗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 ![]() 戰斗班展開時,士兵根據組長或班長指令,隨時變換戰斗隊形,戰斗群展開后用“口語”、“手語”、“軍號”、“無線電”傳達戰術指令,27人的戰斗群展開可以覆蓋800-1000米的戰線。 “三三制戰術”有一套口訣,步兵在進攻時,如果有人受傷或者犧牲,后補前,左補右,總之保證進攻與防守人員,始終按照戰術人數。 隨著戰術運用于實戰環節,大大降低我軍的傷亡,分散式分布可以有效避開敵人火力覆蓋造成的大規模傷亡,又有戰術式進攻,保證層層遞進的進攻壓力,大大增強我軍的戰斗力。 ![]() “三三制戰術”的科學之處1、戰斗小組實際的間隔根據戰場的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組和組相隔通常是20~40米,人和人間隔是7米,一個27人三個班的戰斗群展開后,可以連成800米的戰斗線。 以更少的人數覆蓋更大戰線,同時又可以減少傷亡。 ![]() 2、每人間隔7米以上,是為了防手榴彈,每組間隔15米以上,是為了防迫擊炮,每班間隔20米以上,這是榴彈炮的殺傷半徑。 根據敵人不同武器的殺傷半徑,作出更加合理科學的站位,核彈另外說。 保持合理科學的距離,能在槍林彈雨中,把傷亡降到最低,敵人一發殺傷半徑20~30米的105毫米的榴彈打過來,一次最多只能帶走兩個組,甚至更少。 ![]() 3、采用“三三制戰術”的士兵,站位很散,但是速度很快,目標明確,隨時可以給敵人短促而迅猛的一擊。 當敵軍反應過來時,用機槍或者其他速射武器進行攔截、阻擊時,就會被眼前陣型整崩潰,因為他們的槍口不知道對準哪一個目標,才能有更好殺傷,不管打哪里都沒有帶大的意義。 ![]() 4、當采用進攻時,三人作戰小組會分散隊形,以低姿態在前進,后面有機槍掩護,保證士兵有層次推進,戰斗群呈前三角、后三角隊形前進,這樣可以前呼后應。 在敵方火力死角布置迫擊炮,同時在附近布置槍手,擊殺對方指揮官和機槍手,而我們的指揮官隱藏在隊形中,安全指揮調動部隊。 5、在防守時,一名士兵拿步槍精準擊殺敵方,另外一名士兵輕機槍打短點射,另外一名士兵用手榴彈炸傷敵方,讓敵軍無法靠近隊形。 如果敵方人數比較多,不斷向前靠近,那么就像刺刀,當把敵人逼到這一步,我們戰術也是成功的,因為他們放棄了精良的武器和我們拼刺刀。 ![]() 6、進攻時,也可以先通過幾輪試探性打擊,打探敵方火力集中在哪個位置,然后集中打一側,造成敵方隊形一側火力配置不均,逼敵方機動,從而最大限度消滅機動中的敵方力量,為總攻做準備。 “三三制”戰術利用隊形,實施多點滲透進攻,采用非正面火力打擊敵軍,打亂敵軍通訊指揮和火力支撐體系。 “三三制戰術”大大降低敵人各種武器的殺傷效益,步兵不再需要用人海戰術去拼敵人的彈藥庫存。 ![]() “三三制戰術”在多場戰爭的戰果第一、解放戰爭 1946年2月,法庫縣秀水河子鎮打響了一次著名戰役,處于運動防御中的東北民主聯軍與劣勢裝備,打敗了優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主力軍。 這場戰役共殲滅國民黨1500多人,擊傷500人,俘虜團長以下900多人,繳獲各種炮38門,機槍100多挺,步槍800多支,汽車32輛,還有各種彈藥、電臺等。 這場戰爭通過“三三制戰術”運用,通過不斷穿插,把國民黨主力軍打敗。 ![]() 第二、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衛新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當時的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中將是典型的火力學說擁護者,在他看來,美國的工業水平是世界第一,打仗不需要什么復雜的戰術,往死里炸就行。 有一次,范佛里特問他的參謀,打贏那一場戰役需要多少彈藥,參謀告訴他一個數字,他就以5倍回之,這就是“范佛里特彈藥量”的由來。 美軍在朝鮮戰爭曾炮轟983高地,9天時間打出36萬發炮彈,一個炮兵營20分鐘內發射3000發炮彈,有錢就是任性。 ![]() 在抗美援朝初期,美軍憑借先進武器和強大的攻勢對我們進行打壓,給志愿軍造成很大的傷亡。 1950年11月27日,志愿軍第九兵團率先出擊,在零下30度的惡劣環境下,打響了長津湖戰役第一槍。 第九兵團的20軍和27軍主力部隊在長津湖地區把美軍的陸戰1師、7師切成4段,分割包圍在新興里、柳潭里、古土里、下碣隅里四個地區,讓他們不能相互照應。 而美軍的1師和步兵7師畢竟是二戰時的王牌部隊,迅速通過坦克、裝甲車、汽車構建環形防御陣地,利用空中支援和自身火力優勢拼死抵抗。 ![]() 于是我們志愿軍馬上采用“三三制戰術”進攻,三人小組形成一個三角形,彼此之間相互掩護,在一個三人的戰斗小組面前,幾乎不存在戰斗死角。 志愿軍時而集中,時而分散,讓美軍搞不清楚我們大部隊的具體位置,所以無法用炮火覆蓋打擊。 在“三三制戰術”的靈活作用下,志愿軍多次突入美軍核心陣地,但由于裝備比較差,火力不足,無法將取得的陣地鞏固。 天一亮不得不退回陣地,所以無法將包圍圈內的美軍全部殲滅,雙方在長津湖戰場上形成膠著狀態,白天志愿軍防守,美軍進攻,晚上志愿軍進攻,美軍防守,于是展開了激烈的拉扯戰。 ![]() 到11月29日,麥克阿瑟意識到取勝概率很小,于是下令全線后撤。 而志愿軍9兵團司令員經過多次試探包圍圈內美軍情況后,改變戰略,集中27軍80-81師進攻美軍的7師31團、32團,27軍79師牽制柳譚里的美軍1師,20軍59師加入阻擊陸戰1師。 經過激烈戰斗,12月1日,英軍第41特遣隊被20軍60師全滅,27軍的80師、81師把新興里的敵人全滅,擊斃美軍7師31團長,31團被團滅。 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建制團滅美軍團體以上作戰單位的戰例。 ![]() 12月6日,美軍從古土里前線撤,撤退的過程中,遭到志愿軍第9兵團層層阻擊,進展緩慢,在極度寒冷的情況下,志愿軍由于裝備簡陋,補給困難,戰斗人員不斷減少,無法再組織成型阻擊。 12月14日起,撤離到興南港的聯合國軍開始逐步登船撤退。 到12月24日,聯合國軍全部撤離興南地區。 在臨走之前,美軍將無法帶走的物資裝備用炸藥炸毀,并毀壞興南港。 12月25日志愿軍進駐興南地區,慘烈的長津湖戰役結束。 長津湖戰役中,中國志愿軍一共擊傷俘虜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1.3萬多人,收復三八線以北的廣大地區,將美軍趕出朝鮮東部的元山平原地區,扭轉戰略局勢。 ![]() 第三、對印自衛反擊戰 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龐國興、王世軍、冉福林被稱為“對印反擊戰最牛中國士兵”,在連隊沖鋒后,龐國興和王世軍兩人邊用沖鋒槍掃射邊投彈,率先沖上目標高地。 再沖高地時,他們發現有敵人正慌張向西山逃竄,于是他們追擊過去,冉福林看見后也很強,在追趕過程中,和連隊失去的聯絡。 ![]() 因為在訓練和作戰中對三三制戰術非常熟悉,于是他們三人便自動組成一個戰斗小組,并推選三人唯一的黨員龐國興擔任組長,三人臨時組成戰斗小組,在印軍腹地展開戰斗。 在和連隊失去聯系的18天里,龐國興戰斗小組深入敵方縱深15公里,打了5場戰斗,游走在500多名敵軍之間,攻克了3個敵人炮兵陣營,擊斃了7名敵人,繳獲火炮7門,還有汽車、推土機4臺。 為大部隊向敵人縱深打開一條路,戰后龐國興在報告寫下一句話:“敵人非但不投降,還敢向我還擊”,被傳成經典。 ![]() 在戰斗中,指揮員如何改變“三三制戰術”1、小組隊形 一開始的“三三制戰術”的隊形,基本是前三角、后三角、左梯形、右梯形,但是經過多次戰斗后,就慢慢完善體系。 前面一字形、前三角、后三角負責進攻和支援,后面的左梯形、右梯形、縱隊負責火力掩護、防守,形成攻防一體。 ![]() 2、一字形 戰斗群的班長會根據現場的情況改變戰斗隊形,如果敵方火力比較弱,那么我們就需要火力壓制,所以會把縱隊拉開變成一字形,集中火力消滅對方。 這種隊形都是特殊地形使用,或者特殊情況才使用,在戰斗中很少使用,這種隊形容易造成大傷亡。 ![]() 3、三角形 當敵方進攻面比較多,縱隊火力比較小,無法給予對方致命的打擊,這個時候縱隊就會變成三角隊形。 利用三角隊形集中壓制一個方向,然后再消滅敵方的機動力量。 當需要改變隊形時,班長會發出口令,比如正方呈一字形、前三角、左右梯形,最后班長指揮槍手攻擊。 ![]() 4、前后三角隊形 當敵方火力過強,班長會馬上及時調整,從一字形變成三角形,班長會發出口令,目標前方向左右散開,聽口令之后,第一小組馬上對目標保護前進,其他小組以第一小組為準,按照規定的隊形散開,并繼續前進。 當使用前三角形時,組長在前面,組長停下來,整個三角形就停下來,組長開始向前推進,兩個戰士就警戒,注意周圍方向,隨時做好掩護的責任,當火力支援這點的戰士,也要隨時注意組長前進的目標。 ![]() 組長負責吸引火力,對手以為他是主攻手,而兩個士兵就可以負責從左右兩翼包抄,后面他們組也可以負責火力壓制。 當目標比較明確,只有前方那個有目標,其他地方沒有目標,而且周圍環境并沒有來自側翼的攻擊,或者側翼攻擊很少的情況下,就使用倒三角時,兩個戰士在前,組長在后。 前面兩個士兵靠近目標后開始警戒四周,而組長負責攻擊。 ![]() 5、左梯形 當地形原因或者需要火力壓制左邊時,班長會下令拉開隊形,從而增加射擊范圍,而且有層次,士兵不僅可以快速推進,還可以保持火力壓制。 ![]() “三三制戰術”很難?為什么別國幾乎不用1、“三三制戰術”除了戰術科學性之外,還需要很多因素,比如班長得根據不同敵人,環境、火力改變隊形,靈活運用戰術,通過不斷改變陣形和組合,達到出乎實際兵力的效果。 2、人民軍隊嚴明的紀律性,保證了三三制戰術可以順利執行,在“三三制戰術”原則下,將一個作戰大集團分割為若干小集團。 如果沒有嚴明的紀律做保障,非常容易出現小團體主義,影響命令的貫徹執行,而我們人民軍隊的優勢之一就是人民的紀律性,從而確保三三制戰術原則的嚴格執行。 ![]() 3、中國人民軍隊戰士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精神,將“三三制戰術”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在慘烈的戰場上,當班長犧牲,副班長補上,副班長犧牲,組長補上,組長犧牲,戰士補上。 在我們軍隊的優良傳統中,當戰斗時,沖在最前面的基本都是基層的指揮員,成為班長則意味著犧牲的可能性最大,但我們中國軍隊從來沒有退縮,一直勇往直前,保證“三三制戰術”隊形永不空缺。 ![]() 4、在不打仗時,“三三制戰術”也發揮著很好的作用,在日常代簽公務或者勤務工作站崗執勤時,往往按組去分配,這樣派遣更加方便,而且便于小組成員相互熟悉,執行任務效率更加高。 按組分配,可以避免不公平所帶來的麻煩,同時還可以增強班集體的紀律性,同時有效防止開小差和違反紀律的表現。 而這種模式還可以為基層干部提供人才儲備,在“三三制戰術”的原則下,每班都有至少三人參與過指揮和管理工作。 一旦遇到戰斗,有人犧牲或平時的人事調動,各組長可以迅速頂上擔任指揮工作,確保組織的穩定性,也為組織提供了人才儲備,在各組長的帶領下,有助于培養新兵。 ![]() 寫到最后:“三三制戰術”是我們國家因為裝備、人數在的不足而衍生的戰術,降低死亡率過大,擴大覆蓋戰斗面積,利用靈活戰術應對敵方更好的裝備。 窮時我們戰術開花,富時火力壓制,如今我們國家有氫彈、原子彈、洲際導彈、有轟炸機、各種導彈,航母、潛艇,很多人覺得“三三制戰術”不適合現代戰爭,已經過時了。 “三三制”既是一種戰術,更是一種思想,所以永不過時,就像錢老回國,他帶回來最重要的東西不是技術,而是科學戰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