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天這個氣溫高的季節去自然水域野釣,幾乎都會遇到小雜魚鬧窩,雖然有一種說法“小魚不鬧,大魚不到”,但在實際作釣中小雜魚搗亂能讓你懷疑人生,從餌料入水開始,浮漂就開始“跳舞”,直到餌料被搶食一光才能消停;更有甚者餌料根本就到不了底。難怪有釣友把“車禍”上來的小雜魚狠狠摔在地上,再踏上一只腳,用恨得“牙根癢癢”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夏季自然水域垂釣時小雜魚鬧窩現象是不能回避的一種客觀現象,從根本上很難杜絕,于是好多釣友都去夜釣,夜間小雜魚鬧得輕;有釣友犧牲靈敏度去釣鈍,換成大線組,大鉤、大漂、大鉛墜,鉛墜著底甚至大跑鉛;還有釣友打兩個窩子,一葷一素,引小雜魚去葷窩,自己去釣素窩……。 所有這些應對小雜魚的做法不能說沒有效果,只能說給我們釣魚人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那么有沒有一種既操作簡單又能規避小雜魚,做到小中取大的辦法呢?本文就給大家分享一個這樣的辦法,可以完美規避小雜魚。 說起這個辦法還得從去年一次夜釣結束時的清晨說起,當時天色已經基本放亮,小雜魚們高呼著“胡漢三又回來”趕赴到我們的窩點,浮漂“跳舞”,餌料到不了底的情況就又開始了,而在我隔壁釣位的釣友老陳卻開啟了連桿大魚的模式,浮漂也不像我的那樣一直“跳舞”,于是便取經于老陳。 老陳答復說,很簡單啊!你在原來的餌料中摻合些干散餌,重新打揉,讓餌料的硬度增加,搓大餌,問題就解決了。當我問他需要打揉到多硬時,他笑著說餌團投到腦袋上,以能起個疙瘩為標準。 這當然是說笑話,不過也從側面說明了餌料的硬度。觀察老陳抄魚,另一鉤的餌料在一邊晃蕩著,完好無損,再次拋竿時只需搓一鉤餌料即可。 當時我考慮,搓上這樣體積大、比重大、硬度大的餌團,會不會出現檔口的問題,事實證明是我多慮了。我換上這樣的餌料,和老陳一樣搓餌垂釣,浮漂出口沉穩,也連中幾條大魚。 分析其中原因,當時正是魚進食的“窗口期”,魚食欲強、吃口猛,尤其是大魚開口也大,只要餌團不是大得過分,都能被魚吞進嘴里。在提竿刺魚時,因為餌料畢竟是搓到釣鉤上的,況且吃餌的又是大魚,釣鉤從餌團中被扽出來不是問題,那么釣鉤刺中魚嘴自然也就不成問題。我還沒出現把鉤餌一起從魚嘴里薅出來而沒刺中魚的情況。 另外,餌團的體積大、比重大、硬度大,能夠快速到底,下降過程中小雜魚咬不住、截不到,幾乎不影響餌團的正常下落。等餌團到底后,小雜魚吃不進、拖不動,整個過程浮漂不會出現“跳舞”的現象。 還有,餌團的重量大省去了換大鉤、大漂、大鉛墜的麻煩,也規避了刻意去釣鈍犧牲靈敏度的缺陷。 最重要的一點是不用再刻意去使用素餌,對魚更有誘惑力的腥味餌完全可以這樣使用。 其實,這種做法并不僅局限于清晨魚的“狂口期”時,經過我多次實踐,在其他小雜魚鬧窩嚴重的時候使用,同樣效果也是杠杠的,釣友們大可放心一試,等取得了豐碩漁獲,記著回來點個贊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