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的毒品非罪化的事鬧的沸沸揚揚,宛如一場鬧劇。 馬克思曾經說過:“歷史本身經常會重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則會成為鬧劇”。 相比于美國的“鬧劇” ,毒品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卻留下過一場實實在在的“悲劇”!就在180年前的中華大地,一場因毒品而起的國家爭斗正在上演! 在今天的中國,鴉片戰爭的一切都被人們廣為熟知。但是諷刺的是,在戰爭開始的前夜,中華大地上的四萬萬人民中,幾乎沒人認為千年未有之變局即將出現。 當鴉片流行于廣東的時候,下到廣東官員,上到道光皇帝,竟然沒有多少人認為這是一個將會動搖整個大清的問題! ![]() 不過,這似乎也很正常。作為一個典型的封建王朝,在大清國境內,除了類似送禮,過壽這種迎合上級的事情不能耽誤之外,其他一切事務的效率都是十分低下的。 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道光帝,處于一種現代人很難理解的狀態。 你說他啥都不知道吧,他的爺爺乾隆在法國大革命之后的第九個月,就知道了革命的消息。他自己的宮廷中,有不少當時西方先進的發明和火槍。 但是你說他消息靈通吧,也不算是。由于清朝皇帝獨特的奏折政治,和南書房、軍機處等機構需要磋商的時間。任何國內的消息傳到他的手中,都是有著極高的ping值,而且丟包率極高。 各地的消息基本都會打個折扣,與真相有時候相距甚遠。而且從小生活到皇家宮廷之內的道光,很難在各級官員的報告和謊言中,了解大清國最普遍的底層民眾是如何生活的。 所以在他的世界觀中,萬歲爺所能做到一切就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時,盡可能的節約。龍袍打補丁,盡可能的少吃雞蛋,多吃燒餅,打鹵面。 不過這一切,在負責皇家生活的專業團隊面前,就有點搞笑了。在專業團隊的管理下,無論道光帝如何節省,宮廷的花費總能維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比如,萬歲爺補丁花費,都得上千兩銀子,我們只能合理的推測,補丁都是LV做的吧。 當然作為大清皇帝中,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上位的男人,他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最終,在他的努力下,皇宮經費每年降低了20W兩,這確實是一筆可觀的數字。如果歷任皇帝能夠維持這一水平100年的話,省下的錢就夠大清國給維多利亞女王交鴉片戰爭的賠款了。 總之,在之前這種情況下,萬歲爺的主要精力除了放在省錢上,就是平息各地的民變。直到道光十八年,道光帝就鴉片問題征集各地督撫的意見,準備系統性的處理這一問題。 此時的大部分官員均主張禁鴉片,并且他們力主禁煙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英國人自己在國內也禁鴉片,但是卻出口給我們大清,專門害中國人,所以必須要禁! 這些意見暴露了清廷官員的一個大問題,這些人對于外界的了解實在非常有限! 此時的英國不僅不禁止鴉片,反而還大量吸食鴉片。 在曼徹斯特享受資本家007“福報”的工人們,通過喝鴉片藥酒來解除疲倦。 而紡織廠的女工也給孩子喂食鴉片,來避免孩子哭鬧。 此外,英國人不僅吸,還要吸勁大的! 印度的鴉片嗎啡含量僅有土耳其鴉片的三分之一,此時在大清泛濫的印度鴉片,英國人看不上,必須吸土耳其產的。 以至于維多利亞女王上臺后,都對鴉片大為不滿,說它讓大英帝國的男人喪失了陽剛之氣。不過,她并沒有禁煙,英國徹底禁絕鴉片,已經是1914年的事情了。 不過,有一說一,此時的英國,并沒有用鴉片來扭轉貿易逆差的打算。因為鴉片貿易帶來的收益,在整個財政體系里面顯然是不值一提的! 英國和中國之間貿易的絕對大頭依舊是茶葉! ![]() 19世紀的上半葉,英國每年平均要從中國進口2100萬磅的茶葉,其中有400萬磅用于二次出口。 畢竟,上至公爵,下至最卑微的擠奶女工,都是要喝茶的! 茶葉每年能給英國國庫帶來大概330萬鎊的收入,這幾乎是英國國庫總收入的十分之一,也幾乎是東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潤。 而在1836年,英國政府在茶葉貿易中獲得的收入,增長到了467萬英鎊,占國庫總收入的16%。與此同時,鴉片貿易帶來的收入僅僅是98萬英鎊。 東印度公司甚至把絲綢和瓷器都扔給了,私人的“優待噸位”去經營,公司則集中經營茶葉生意。 英國也擔心如果在鴉片問題上得罪中國,可能會影響到與中國之間的茶葉貿易。所以,在一開始對于中國政府的禁煙立場并未表示反對,反而警告英國商人不要觸犯他國法律。 但商人的本性就是喜歡冒險,白花花的銀子對于他們來說可謂是望眼欲穿。于是,他們不顧兩邊的警告,繼續源源不斷地把來自印度種植園的鴉片輸入中國內陸。 于是乎各地關于鴉片泛濫的奏報,又如同雪花一樣飄向了遠在北京的道光帝。 不過,這些文字還不足以震撼道光,真正讓清廷重視鴉片問題的人,是琦善!他在京畿附近的天津繳獲鴉片1.3萬斤。并且與此同時,道光帝竟然發現,在北京的皇親國戚之中的 慶親王奕竇等人也在吸食鴉片! 京城,甚至滿族王公也在吸食鴉片! ![]() 這才叫動搖國本,這讓他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再加上鴉片問題導致的白銀外流,腐蝕人心等問題,他最終決定嚴禁鴉片! 道光十八年,他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全國禁煙事宜。但是過程注定是艱難的,這其中不僅有英國人的問題,還有大清的問題! 此時的大清官吏之中,不少人都是與各地煙販勾結。從中牟利,林則徐的禁煙就是斷了他們的財路。 再加上封建王朝對于基層的控制力一向很弱,禁煙!在當時人看來,很可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但是林則徐還是克服萬難,最終,于道光十九年也就是1839年的6月,完成了虎門銷煙的壯舉! 在硝煙的細節上,林則徐也做到了完美,鴉片想要銷毀并不簡單。如果直接焚燒,會讓圍觀群眾,間接吸食。 印尼就曾出現過這種事,禁毒焚燒毒品導致下風口村莊居民吸二手毒。如果直接掩埋,可能會滲入土地中對環境造成破壞。 所以,林則徐首先在海邊挖池子,在四周放置木板。在池底鋪好石子,再用海水浸泡鴉片,半天后放入石灰并且攪拌,退潮時候再打開池子將殘渣沖入大海。最后,再用清水洗刷池子確保不留任何余毒。 只能說,太強了,林大人! ![]() 不過,如果虎門銷煙就能解決鴉片問題的話,這就不是大清國了! 很快隨著林則徐和大清,強硬的永久性斷絕與英國通商和全面禁煙,英國人坐不住了。他們揚言要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國門,特別是通海經商的財富之門! 這在英國議會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不是因為英國人良心發現,而是這個老派帝國主義國家擔心打不過! 沒錯!英國人認為大清不同于印度,是一個統一的古典強國。別問我他們為什么這么想,因為這個時代西方的一堆中吹學者都是這么說的。 在英國人眼里大清可能科技落后,但是內部并沒有太大的問題。萬一英國人激怒了大清, 全民一心抗擊英國,英國必敗! 但是清政府長久以來對海軍都很輕視,1797年更是下令沿海戰船“一律改小” 禁止出洋作戰,戰船質量和數量甚至比不過明朝。 而且對制造武器裝備工價和原材料價格,都有嚴格的控制。造船廠為了不賠錢,只能偷工減料。 鴉片戰爭之前,英國間諜給英國外交大臣信中就寫道:侵略中國只要一艘主力艦、二艘大巡洋艦、六艘三等軍艦、三十四艘武裝輪船、加上六百人的艦載陸上部隊足矣。 無論如何討論和議論,最終英國議會還是通過決議出兵入侵中國。 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當英國人的艦隊到達中國海域,并且封鎖了廣州等港口的時候,大清上下竟然沒啥反應。 在英國人看來,我封鎖了你的港口,已經是戰爭行為,大清該著急了吧!然而在大清的官員們看來,呵,有點意思昂。反正我們不想跟洋人貿易,你幫我封了港,正好! 至于英國人在沿海的襲擊,更多的則被認為屬于倭寇級別。只要不引發沿海地區的民變,那就問題不大。 這場改變中國的戰爭,就是這么諷刺的開場了。 不過英國人可不管這些,我大嚶帝國沒有打不了的仗。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英艦隊攜宣戰書三份到達廣東,打算在珠江口、長江口、白河口三處投遞。 但沒想到作為兩廣總督的林則徐,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海岸防御嚴密,英艦無可施為,遂沿海岸北上突襲。 林則徐看破了英國人的算計,八百里加急上書清廷獻策增強海防,并請求北方沿海諸省嚴密防御。后鄧廷楨調任閩浙總督,于廈門招募水勇每日操練以備英艦,這都讓英國人在閩粵之地沒有找到機會。 英國主力艦隊繼續北上投書,發現舟山島也就是此時的定海縣守備松弛,而且正好可以作為艦隊的修整基地。 于是,英國海軍列陣舟山,并要求定海縣城在半個時辰內開城投降。作為一方父母的縣令姚懷祥當然不可能同意,并下令全縣拒守!英艦遂開炮轟擊定海縣城,自縣令姚懷祥,總兵張朝發以下皆力戰,兩日夜后殉國,定海陷落。 ![]() 8月英國艦隊直抵天津大沽口,投遞戰書。 這時候無能的清廷陷入了混亂之中,朝堂上的勛貴們瘋狂甩鍋林則徐,甚至編造了林則徐和英國人買賣鴉片,交互勾結的離譜謠言。再加上此時定海失陷的奏報到達,道光帝坐不住了。他生平最怕花錢,一旦與英國人全面開戰,錢肯定省不了。 他一面著兩江總督伊里布為欽差大臣,為他尋訪浙江當地,看看英國人到底是因為什么非要打仗! 你沒看錯,在此時的大清朝堂之內,即使收到了英國人的宣戰書,還都是一臉懵逼!完全想不通英國人為何要宣戰,同時為了緩和雙方關系,另一面,道光又任命英國人民的老朋友琦善為欽差大臣,然后革除極力主戰的林則徐和鄧廷楨之職務,令琦善接任兩廣總督。 之前在林則徐的努力下,廣州周邊炮臺林立,最外圍有大角沙角,橫檔等一系列炮臺扼守虎門及周邊的珠江口海面。之后層層設防,從獅子洋到廣州城遍布炮臺哨卡,并征募組建了大量鄉勇水師,也就是憑借著林則徐優秀的指揮布防。在此前的第一輪攻勢中,英國人沒有尋得戰機威脅廣州。 但是,琦善到任之后一切都改變了!他認為與英國的和談必然成功,為了展現自己的“誠意”,他裁撤水師、解散壯丁、盡廢一切守備,就怕英國老爺不高興。 英國人在十分感動之余,又在合議條款上提出十六項。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求索要香港島,琦善害怕了,他只愿意賠償六百萬煙土錢。然而英國人已經知道廣東無戰力,突然發兵偷襲虎門外的大角、沙角炮臺。 一天后,兩處炮臺守軍全部殉國。琦善不敢救援,更不敢反攻,只能服軟接受英國使者的條件,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三議定“穿鼻草約”。 ![]() 但是好景不長,英國政府不滿意草約條件,撤換使者,增兵舟山。這次道光帝憤怒的要求御駕親征,不過很明顯,這只是一次拙劣的作秀,很快被大臣們死諫攔住。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戰事復起,英軍海陸并進攻虎門、橫檔兩炮臺,關天培拒守虎門炮臺。但是情況卻是兵將疲憊、槍彈稀少,戰前數次請援皆不準。 戰斗開始后,面對數倍于己的英軍,關天培沒獲得任何援兵、補給,在與英軍鏖戰四日夜后炮臺陷落,這位廣東水師提督以身殉國。 兩炮臺陷落之后,湖南兵九百人到達,琦善令湖南兵和粵軍一起加入戰場。粵軍剛接戰就敗退下來,湖南兵無奈且戰且退,英軍占領獵德炮臺。 二十一日,又攻占大黃窖,至此廣州以南珠江險要盡皆落入英軍之手。 四月初一,英軍進攻廣州,清軍連戰皆敗。 廣州險要盡失,萬歲爺的大侄子奕山只能舉白旗投降。 七月初九,英軍轉攻廈門,廈門守將之前一直嚴格遵守道光帝節省軍費,減少開炮的圣旨。也就是因為省錢導致了廈門守備空虛薄弱,在英軍攻勢下,岸防炮臺失陷。 一天后廈門官署等皆毀于戰火,守將逃往同安。英軍進城劫掠,卻被廈門市民陳先生組織的五百人隊伍擊潰,死百余人,傷千人,在遭遇了開戰以來的最大敗仗之后,英國人退守鼓浪嶼。 8月初二,英軍北上舟山,劫掠沿岸。 ![]() 十二日強攻定海,浙江震動。 兩江總督裕謙親自到鎮海督軍,而提督余步云與裕謙有嫌隙。英軍攻擊時未戰而逃致使鎮海孤城難收,裕謙投海殉國。 10月寧波失陷,道光委任揚威將軍奕經,反攻浙東,并從各省抽調了2萬大軍馳援前線。這也是此時大清從各地能調來的幾乎全部部隊了,而且這2萬部隊,來自各省,互相之間并不熟悉,戰斗力上的差別也很大。 軍隊的問題是大清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看起來大清國擁有此時全球最龐大的陸軍。 八旗20萬,綠營60萬,合計80萬大軍。聽著很多,但分散在大清1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捉襟見肘了。 其中京畿地區駐八旗10萬衛護京師,其余10萬則分四塊,分別守護東北龍興之地。監視蒙古,戍衛西北以及監視各省,綠營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以號稱精銳的湖南鎮筸綠營為例 編制4107人,要看護汛塘67處,駐守碉卡關門769處。真是像撒胡椒面一樣,看著不少,一撒看不見。 這種情況下,再加上中國漫長的海岸線,更是讓坐著船來的英軍,擁有完全的主動選擇戰場和撤出戰場的權力。 當然,清軍還有個特點,就是非常的專一。 真的做到了“專駐一地 專防一處”,經常出現像剛剛浙江提督余步云那樣,友軍有難,轉進如風的局面。 清軍平常的訓練也很“現代化” 與現在的某島國類似,每天正常上下班,除了行軍打仗,都是要回家吃飯休息。 士兵的補助也很低,但由于穩定,很多人都把當兵作為副業。當主業與副業時間沖突時,往往會找人替自己值班操練。 此外,清朝軍隊除了打仗之外,還要負責現在警察、武警的全部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士氣低落,戰斗力低下簡直是再正常不過了。 所以,雖然我們很不愿意承認。但是以上幾次戰役中,即使不少清軍將領拼死血戰的情況下,英軍的死亡人數基本都不超過兩位數,有時候甚至是0死亡。不少軍官在日記中寫道,此次戰事就像度假一樣輕松。 當然,這也不代表英國人的軍隊就有多么的優秀。此時的英軍可以說在腐敗方面與清軍不相上下,各級職務均明碼標價,晉升更是直接拍賣。據說成交價有時候高達數千英鎊,至于出價者如何回本,懂的都懂。 扯遠了,讓我們回到戰局。到了1842年的3月5日,準備了四個月的,清軍祭旗完畢。丟棄所有火炮后出發,對英軍占領的寧波鎮海等城池發動反攻。 然而這次被道光給予厚望的反擊,在四個小時后就被英軍瓦解。15日英軍反攻慈溪,清軍被炮火封鎖陣亡200余,多地失陷。 ![]() 但是,此時的英國人在摸清楚大清的實力之后,已經不打算拖下去了。此前的戰場都在東南沿海,對于位于北京的朝廷來說太遠,根本不能觸動他們。英國人決定進攻鎮江,直接切斷運輸大動脈京杭大運河。 毫無懸念,英軍勢不可擋!江陰、鎮江直接陷落,南京也就是此時的江寧城,岌岌可危。 清廷沒法再拖了,只能議和。 此時的清廷還抱有幻想,道光帝表示絕不割地。錢可以賠,絕對寸土不讓,但是后面的南京條約內容,大家估計都能背誦了。連戰連敗,內外交困的大清國只能接受這一切。 中國歷史在英國人的武力下,被迫翻頁! 從這場戰爭的結果和后續的歷史來看,一紙南京條約對于大清的打擊可能還沒那么致命,但是它卻無情的揭下了大清國最后的偽裝,把它無能腐朽的一面完全展現在世人面前。 此后的列強均發現大清軟弱可欺,本就蠢蠢欲動的貪欲也就愈加張狂。而國內的民眾則需要面對更大的生存壓力,朝廷要從本就不富裕的底層民眾手中收取更多的稅收,用作軍費和賠款,以應對洋人的強搶豪奪。 戰爭之后鴉片的泛濫,更是讓所有國人對清王朝徹底失望。更多的人走上了或積極改革朝政或武力抗清起義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