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如何處理師生沖突,這也是語言藝術的范疇。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很相似,因此以電視劇《小歡喜》第11集,喬英子想去天文館當解說員,媽媽前去阻攔為案例來講述如何處理沖突。 首先,她們的需求不同,媽媽希望孩子認真備考,不要耽誤學習;喬英子認為自己是學霸,天文館解說也是有助于學習的。 英子媽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英子自然什么都該聽自己的,對嗎? 對孩子的愛,不是以付出多少來衡量,而是以學生的感受來衡量。英子去天文館解說,媽媽前去阻攔。 事后,喬英子爸爸勸說英子在高考前不要再去天文館了,英子聽進去了。媽媽很吃驚,為什么爸爸說的話英子就聽,媽媽說的不聽? 師生、親子之間的沖突,對方往往反抗的不是老師和家長本身,而是教育方法(溝通方式)。 英子媽媽在家里安放了投影儀,在客廳播放天文館的錄像,并對英子說,在家解說一樣的,同樣練英語,有助于學習。英子崩潰。 為什么? 媽媽不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準備這個解決方案時,并沒有和孩子商量。英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第22集開始,英子沒考好,神不知鬼不覺走到了天文館,剛好碰見季楊楊媽媽劉靜,她們一起在天文館看了電影。英子說,這是我今年收到的最美好的禮物!美好在于,劉靜回應了英子的感受,英子在劉靜面前也能夠面對真實的自己。英子想和劉靜阿姨做朋友,她和劉靜在一起的時候,發自內心的高興。 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的行為得到父母、老師的認可,能做讓他們高興的事情,是每個孩子內心深處最大的期望。但英子為了讓媽媽高興,她不能流露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長此以往就抑郁了。 解決需求的關鍵是,明確雙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