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緒上獲得共鳴多源于感動,感動就是感覺到別人的故事讓自己的心頭有所震動。共通的情感之下,找到相同點并不難。經歷的坎坷,命途的多舛更多的時候會讓每一個有相似經歷的人感覺到情感上的共通,即使是沒有相似的經歷,同樣,看到表達者的情感的真摯的時候,自然也會有所動容。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故事有關感動,但卻值得深思為什么感動。 ![]() 《逃亡》是一個關于難民的故事,這個難民主體很特殊,他們是一群阿富汗人,一個小時候迷戀尚格云頓,長大后卻經歷了阿富汗國內動蕩的中產階級家庭,最終選擇了逃離阿富汗來到歐洲找尋自己的歸路,在蟄伏了幾年之后,他將自己的經歷和盤托出,因此便有了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逃亡》。 ![]() 《逃亡》確實讓人感動,因為本片所蘊含的情感分屬于顛沛流離,每一個在異國他鄉度過自己的一段時光的人都能找到那種疏離感帶給自己的某種共鳴。主人公一家從原本自己的家鄉來到了別的國家求生存,在輾轉了好幾個國家之后,他們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存身之所。在慢慢地恢復了自己的原有生活面貌之后,他們開始回憶苦難。而本片正是在這種回憶中慢慢展開的。 ![]() 《逃亡》的感動之處在于顛沛流離的情感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但細想一下,我們所倚重的這種被共鳴的情感是否就是最基本的情感,是否就是這種顛沛流離的感覺的核心內容。當然不是,主人公一家為什么逃亡?原因很簡單,因為主人公一家經受了戰亂的侵襲。阿富汗作為一個全球范圍內動亂的代言國家,這是造成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他鄉的主要原因。 ![]() 但這個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阿富汗會遭受到這樣嚴峻的形勢,當然,我們要看到背后的本質。阿富汗遭到了入侵。冷戰時期的阿富汗成為了美蘇兩個大國博弈的一個起點。在八十年代,蘇聯進軍阿富汗,隨后便遭遇到了滑鐵盧,當蘇聯撤軍后,阿富汗政府面對的是一個破碎的國家以及脆弱的政權。這個時候,反對派武裝塔利班便開始了與政府軍的作戰。第一個疑問產生,塔利班為何會產生。 ![]() 我們一方面看到了阿富汗作為一個國家的支離破碎,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蘇聯的武裝力量撤離阿富汗之后,本該迎來和平的阿富汗人民卻再一次站在了內戰的起點。在蘇聯進軍阿富汗時期,中東地區的巴基斯坦、沙特和一直想對抗蘇聯的美國聯合了起來,將來自全球各地的“圣戰者”們源源不斷地送到巴基斯坦北部接受訓練,然后再讓他們進入阿富汗的群山之中與蘇聯人打游擊戰。 ![]() 這就是塔利班的來源,一個原來由美國政府控制的反對派組織一躍而成為阿富汗戰爭中的最大既得利者。他們也因此快速的擴張成長起來,并最終在進入到21世紀之后,脫離了美國的控制。而此后的阿富汗反恐戰爭則是因為美軍認為塔利班包庇本拉登而發起的。這也成為了一場狗咬狗的戰爭。戰爭持續了二十多年后,終于在2021年徹底結束。而本片中的主角一家則是完整地經歷了這一切。 ![]() 我們用冷靜的角度分析下阿富汗人民遭受的苦難的話,就一定會明白阿富汗人民的苦難絕不僅僅是主角口中的性別認知得不到尊重,而是徹底地喪失了做人的基本生命權。阿富汗戰亂年代跨越了兩個世紀,而身處水深火熱當中的阿富汗人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本片主角那樣的優渥的條件可以出國躲避災難。他們大都在自己已經斷壁殘垣的家園默默的承受著這一切,他們或許才是最應該有發言權的群體,然而他們能發言嗎?當然不行。 ![]() 當擁有著發言權的人開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尋找故事的時候,一些故事會被發掘出來進行包裝,而另一些故事則被徹底的無視。影片中展現出來的情感很真摯,且可以從當代人們的視角去發現故事的核心且產生共鳴。但是本片看到的是矛盾的表象,卻忽視了矛盾的根本核心那就是發動阿富汗戰爭的兩個好戰的國家,前有蘇聯后有美國,而美國對于阿富汗戰爭應該付的責任更多。 ![]() 一個曾經被美國扶植的政權在獲取了權力之后便開始與美國對抗了,而這個對抗讓美國深陷阿富汗戰爭的泥潭長達二十多年之久,而本片的主人公一家,他們卻并沒有經歷阿富汗人民在這二十多年內所經歷的一切,但他們可以在歐洲優渥的環境中接受訪談,談論著自己遭遇到的罹難且獲得全球各國人民的同情與好感。當大家紛紛對主人公的勇敢面對自己的性別而豎起大拇指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分出去一點點的情感去關心下那些待在阿富汗無處安身的普通民眾。他們也需要發言權。他們可能不在乎自己的性別,但卻很在意自己有沒有明天。有個問題需要考慮,難民的問題誰獲得了收益,付出代價的又是誰? …… 你好,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