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別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特別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特別家教905期) 心理學家發現,人和人之間的差別主要在于思維的差別,思維模式不同,其人生的各個層面和結果也不同。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韋克經過長期的科學研究,區分出人類普遍存在兩種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有些人相信“一個人的智力、才能、優勢主要是天生的,后天改變的余地不大”,而有些人相信“一個人的智力、才能、優勢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大幅提升”,德韋克把前者的思維模式稱為固定型思維,后者稱為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他的基本特質,比如智慧、智商和天賦是固定不變的,他們把時間花在為自己的天賦自豪或者自憐上,而不是去發展自己的天賦,他們相信天賦就能帶來成功而不是辛勤的努力。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個體相信聰明和天賦只是一個起點,每個人的天賦與資質都能通過不懈努力、毅力和決心而得到不斷改變和發展,此種思維能引發個體對學習的熱愛和發展自身的抗逆力,幾乎所有偉大的人身上都能找到這種思維。 ![]() 點擊加載圖片 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不同表現 在面對相同的問題時,不同的思維模式會有不同的表現。 在面對挑戰時,固定型思維的人避免挑戰,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擁抱挑戰;當看到別人成功時,固定型思維的人感到威脅,成長型思維的人感到鼓舞和受到激勵;當遇到困難時,固定型思維的人容易放棄,成長型思維的人堅持不懈,努力奮斗;面對批評時,固定型思維的人不接受,感到受傷和被否定,忽略有用的負面評價,成長型思維的人從批評中獲得有益的反饋,把其作為一次學習的好機會;固定型思維的人把考試成績看成是智商高低的評價標準,成長型思維的人看成檢驗自己學習效果的有效反饋;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努力毫無用處,成長型思維的人把努力當作學習、不斷精進和提升的有效途徑;固定型思維的人喜歡待在舒適區,痛恨變化,成長型思維的人喜歡探索新事物和擁抱變化。 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具有成長型心態和成長型價值觀,他們做事不容易放棄,對未來保持樂觀,更善于發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易于尋求幫助,更具有堅毅力。 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智商是可改變的孩子,即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更容易提高。在德韋克研究項目中曾有過一個學習很差的男孩,在聽過德韋克教授講了關于“智商”的觀點后,他竟然雙眼含淚的對德韋克說:“你們的意思是,我可以不是個笨蛋?”他加入了德韋克一個成長型思維的學習項目,一段時間之后,他的成績真的提高了很多。而那些認為智商不會改變的孩子,即便加入了同樣的學習項目,成績沒什么改善。 心理學家最新的研究發現,成長型思維對孩子的學習投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學習投入是指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持續的和充滿積極情緒的狀態,對孩子的學業表現和學習效果等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是影響孩子學習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之所以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學習更投入,是因為成長型思維作為一種積極的思維模式,具有自我超越的動機,能夠影響孩子面對逆境時的反應,降低孩子的學業壓力和擔憂,表現出較強的抵抗負性事件能力,通過積極的應對方式有效調節負面情緒,提高其學習投入的有效力量。 當面對學習的挑戰或挫折時,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采取新的策略,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來克服困難,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不再將學習中的壓力和挫折視為可怕的敵人,他們更在意自己是否從壓力和挫折中真正學到東西,而不僅僅是能通過考試,因此會具有更好的學業投入。 ![]() 點擊加載圖片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首先,當孩子的學習成績還不夠理想時,父母用“還沒達到”來鼓勵孩子,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還沒達到”會使孩子相信能力是可以改變和提升的,能讓孩子變得更積極、更努力、更投入、更有毅力。“還沒達到”能夠帶給孩子成長的力量,讓他們看到努力和困難所具有的積極意義,讓他們更加喜歡挑戰,相信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樂觀地面對未來,付諸積極的行動。 反之,有些孩子傾向于從固定型思維的觀點來看待挫折、困難和失敗,會自認為“我真沒用”“我真笨”“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他們覺得自己很蠢、很無能、一事無成、很想放棄,這反而讓他們陷入當前的艱難處境難以自拔,在面對下次考試時,他們不是更加努力地學習,而可能會逃避困難。 當孩子出現錯誤時,腦科學家通過測量他們的腦電活動發現,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幾乎測不到什么腦電活動,他們逃避錯誤、消極被動、不想參與活動;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們不斷努力和積極參與,他們的腦部活動非常活躍,因為自己“還沒達到”,知道自己還在學習中,所以會直面錯誤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并從錯誤中學習和不斷成長。 心理學家已經在成千上萬的孩子身上看到了這種進步和效果,特別是那些在學習中苦苦掙扎的孩子。當孩子在充滿“還沒達到”的教育理念下生活、學習和成長時,他們體驗到的是一種相信自己能不斷進步的力量,看到是未來的美好和希望。 其次,父母要學會使用智慧的贊美方式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父母不要贊美孩子的聰明或天賦,這種贊美沒有太大的激勵作用,而應贊美孩子積極參與活動和投入學習的過程,要贊美孩子的努力、專注、堅持、方法、策略和進步,這樣會培養出具有堅毅品格和不斷積極進取的孩子。 孩子因為自己的付出、堅持和專注而受到父母的贊美和鼓勵,他們會更加努力,愿意花更多的時間更積極地參與活動,會想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遇到具有挑戰性的困難時,會更有毅力。 ![]() 點擊加載圖片 最后,父母要鼓勵孩子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適區,去學習和挑戰新的任務。研究發現,勇于積極挑戰的孩子,他們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更強的連接,一段時間后他們會變得更積極、更優秀、更聰明和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 研究表明,接受成長型思維訓練的孩子,其學習投入和學習成績會不斷上升。作為積極的內部“編碼”或信念,成長型思維能夠影響孩子對壓力事件的感知,提高其心理彈性,在應對外界挑戰時更善于尋求積極有效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只盯著孩子眼前的成績,而應著眼于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培養孩子樹立遠大的夢想和具有成長型思維。 (李兆良,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心理學博士,哲學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兒童教育工作智庫專家,教育部國家公派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訪問學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