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槍、拳勁上身法 這個樁法,主要就是練槍勁上身: 1、手持輕竹竿(一定是竹竿),一米左右,每日-累計-站三十分鐘。具體可參考三體式的樁法,前三后七,有點差異不要緊。斜中求正,全身放松。 ![]() 六個月后,把竹竿換三寸直徑的干燥楊柳木,或白松,泡桐木。每周加增加兩三分鐘的樁法,這樣再站五六個月,就能達到每站一小時了。 樁功達到一小時,這時候,再練習攔拿扎,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攔得住、扎得進、化得開,整勁上身了。 這是轉到第三個“六個月”,一年以后到一年半之間。用一米六七到兩米內的臘木桿或者硬木桿子(常規槍桿),換掉柴木桿,繼續站。 每天,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這時候力量會由硬到松活。人棍合一了。一般都可以單手抓棍底一把,伸出,與肩平直不動,,達十五秒以上。以后重點練招式、步法、身法,就行了。 二、槍術與槍制 槍制這東西,重要的是操練方便實用最好,至于桿子多長、槍頭多重、馬上的還是步下的、法式是不是古傳,不是考量范圍。 以前練的槍長度都不到兩米,有蠟木的,也有牛筋木的,槍頭重量不超過六兩。主要是這樣的比較靈便。更早年練的大桿子是紅木的,后來慢慢就放棄了,張力量可以,過笨重不夠靈活。人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選擇。 有一種說法不到兩米的都是花槍,按這個從制式上分就屬于花槍。不過,實戰角度看,花槍不花練,也是一種選擇。 三、槍術技法 這個有點像部隊刺刀的練法,很叫功夫的,也是母槍。 ![]() 2、扎槍法: 由刺槍法,后手推后把,滑前把把槍扎出。 ![]() 攔槍:由扎槍或刺槍,敵兵由中路下路扎入我中門。我側身攔住其來路,護住中線。 ![]() ![]() 步式圖如下: ![]() 拿槍法:中門左防右。由攔槍,槍尖基本沿著原路復位。攔走個立弧向下,拿是走個立弧向上,攔、拿一起走了個月牙形。復歸于刺、扎。 ![]() ![]() 欄拿的槍尖路線圖 ![]()
撲槍: ![]() 攛槍,由攔槍控住對方槍桿,斜左方快上步,槍由下方滑把扎向敵人胸腹。常見槍法,貴在速度。 ![]() 下: ![]() 此槍險中求,出槍的前一半路線是控制對方武器方位,后一半靠速度攛扎。 劈槍:從樁(預備式)開始,是從上到下的劈勁,也帶形意劈拳的意味。找準對方中線,劈進去。劈槍是從上而下,中平線上 ![]() 4、花式三槍: ![]() ![]() 滴水槍:防上槍法,后把手向上托起,槍尖落地,斜護半邊。半扭步(騎龍步)。見圖: ![]() 剪子槍:也可以理解為滑手技法,封住對方槍尖,配合步伐,直接搭桿子推進,進攻敵方前手。快速直接。 ![]() 5、步法: 步法是搶距離和角度的基本方式。槍法的步法與徒手、劍法不一樣,因為槍的長度和重量,使得移動不夠便捷,所以很少跳矅步伐,而是用上步和斜上步,就是起前腳帶后腳,也叫雁行步。如圖。 ![]() 6、對戰基礎技法: 槍角、槍圈、槍的正門三槍之關聯: ![]() 7、對戰基礎技術: 槍尖對槍尖,照理說命在一線之間,間不容發的感覺如圖所見。 ![]() 這說明——對戰槍時機的概念非常重要。 1)刺扎的機會: ![]() 2)防守的方法:基本上和進攻的技術相互對應: ![]() (3)把位的爭奪——桿上的攻與守 ![]() 四、專項訓練: ![]() 圖二:前把槍圈: ![]() 圖三:間把槍圈: ![]() 2.槍圈的簡易練習: 舊貨車輪胎內徑,用來練習最好。 ![]() 尾聲 傳統武術的對于現在的意義更多的是保留傳統文化,強身健體,絕不是我們恃強凌弱,好勇斗狠的資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