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意思:于是,就。整句的意思是家里沒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澆田。該句出自《呂氏春秋》中《穿井得一人》一文。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謠言。 《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穿井得一人》注釋1、穿:挖掘,開鑿。 2、宋:西周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3、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觀點認(rèn)為;古代婦女的稱呼大多為姓加氏字。所以應(yīng)該譯為姓丁的婦女;尚存疑。為避免誤解;泛譯為“姓丁的人”。 4、而:于是,就。 5、溉汲:打水澆田。溉,澆灌、灌溉。汲,從井里取水。 6、居:停留。 7、于:給。 8、及:待,等到。 9、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 10、道:講述。 11、聞之于宋君: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聞,知道、聽說,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12、令:派遣。 13、對:應(yīng)答,回答。 14、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得到一個人的勞力。 15、求聞之若此:求,聽聞。聞,傳聞。之,倒裝的標(biāo)志,不譯,翻譯順序為求若此聞之。若此,像這樣的。 16、若此:像這樣,如此。 17、不若:不如。 《穿井得一人》譯文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澆田,經(jīng)常一個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挖水井得到一個人。”有聽聞了這件事的人就轉(zhuǎn)述說:“丁氏挖井得到了一個人。”國都的人都傳播這件事,使宋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宋國國君命令人向丁氏問這件事,丁氏回答說:“得到一個人的勞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個人。”聽到像這樣的傳聞,還不如沒有聽到。 《穿井得一人》賞析這個故事說明,對待傳言,要持審慎態(tài)度,更不要以訛傳訛,要經(jīng)過辨別考察,才能確定其是非真相。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xì)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穿井得一人》創(chuàng)作背景《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前夕。 《穿井得一人》作者介紹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戰(zhàn)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 早年經(jīng)商于陽翟,扶植秦國質(zhì)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wèi)國土地,分別設(shè)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xiàn)。莊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quán)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tuán)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jì),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xué)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