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文稿作者:愛萍 我們每個人學習的目的和方法都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是必須具備三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01 — 第一個習慣 第一個習慣是堅持 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捷徑可言,只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才是正確之道 美國作家,丹尼爾·科伊爾在《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里說:“任何領域的專家都要經過10000小時專心致志地練習。” 在哈佛圖書館最醒目的地方,貼了這樣一句話:誰也不能隨隨便便的成功,他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如何才能堅持呢? 方法就是,制定一個目標:小而且具體、容易執行。簡單的事重復做,你就是行家;重復的事用心做,你就是專家。 02 — 第二個習慣 第二個習慣是持續精進 有人說:我堅持寫作每天日更很長時間了,但就是沒有進步呢?還有的人堅持練琴很久仍在原地踏步。 雖然表面上看,我們很努力,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收獲卻不盡如人意。 問題出在哪呢? 堅持不懈地練習是學習的基礎。 然而許多時候,我們花費了時間精力卻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有時是在做“無效練習”。 魯賓斯坦曾經說:一天練琴不得超過4小時,假如覺得需要練習超過4小時才能進步,那這個練琴方法一定有問題。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小提琴大師海菲茲說,過度練習其實相當于練琴不夠。他說自己一天練琴不超過3小時,并且每周日都是放假的。 當然,對于音樂家來說,一般在練習20年后才能達到一個較為國際化的程度。但這仍然取決于練習的質量。單單把小時數練到是遠遠不夠的。 關鍵還要有突破,有進步,而不是單純的消耗夠了時間就能達到目的,必須持續精進,哪怕每天進步一點點。 這樣的長期堅持才有意義。 03 — 第三個習慣 第三個習慣是專注: 丹尼爾說:“缺乏專注的精神,即使立下凌云壯志,也絕不會有所收獲。” 專注力,是一項核心能力,但它卻是一種最稀缺的能力。生活中紛紛擾擾的事情太多,很容易使人分心。 比如,你正在工作,結果你的好友在群里聊得火熱,還瘋狂艾特你,你該怎么辦? 想看,但是不該看;不該看,但注意力已經被分散了。所以,當你需要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請保護好你的專注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李跟其他六個人一起實習,競爭上崗。他的表現不算最好的,但最后他卻留了下來。 他很驚訝,就問老板,自己是哪里比別人強嗎? 老板說,能力懸殊不大,你留下來是因為你寫的郵件格式正確,沒有錯別字。 他依然疑惑:這也算是一種能力嗎? “當然!看起來是小事,但背后體現的是你對這份工作的認真負責,是你的專注力,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品質?!?/strong> 你所有專注的事情,終有一天會給你帶來正向反饋。 曾國藩說過:“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持續精進中學有所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