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高瞻遠矚,真正將農業農民和農村三位一體納入考量,明確 了鄉村的現代化是整個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實現鄉村振興,要站在鄉村自身、城市化發展層面去 精準施策。 ![]() 文 | 劉守英 鄉村振興,首先要認識鄉村。 中國從近代以來,我們對于鄉村的基本認識就是農民是窮的、鄉村是貧的、農業是苦的。在這種思路下,我們希望通過外力的介入來使鄉村得到基本改造。但鄉村發展出現的問題,或許正是由于外力過多介入所致。這種外力的介入導致整個鄉村的結構出現不匹配,導致一些鄉村發展遲緩。 傳統的、健康的鄉村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有機配合,農民從來就不簡單的是一個單一的搞農業的人,同時還是一個工匠。這種雙重身份,讓鄉土經濟天然是農工混合的經濟,鄉村是一第3頁共6頁個超穩定的結構,同時由于農工混合,它的要素是在流動的。但現在,農業的利潤率卻越來越低、農業就業也越來越少,導致農業發展滯后于工業。 因此鄉村振興要從結構上做文章,而不是簡單將人運回去、將城里人弄到農村去,或者是繼續按原有的模式,大規模地工業化,擴大城鄉差距。要在理解現實的基礎上認識鄉村。 當前的鄉村有以下明顯特征:第一,農民的分化首先是職業分化,真正靠農業收入的僅有15%;其次年齡分化導致代際理念不同,這個代際就是從80后開始的,農二代基本出村不再回村。因此在考慮鄉村振興時,要針對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對策。 第二,對農業的消費需求變化。過去人們是吃飽就行,現在對于健康,對于安全,對于消費的質量都有了更高要求,這要求我們要重新研究什么叫作農業。如果對農業的基本概念就停留在糧食、種植業,我們的農業就只能解決溫飽,這樣農業是不可能有希望的。要改變對農業內涵的認識,拓展農業的功能,多元化發展特色產業。 第三,對村莊的理解有變化。首先村莊是整個鄉村維系農民跟農民之間,農戶跟農戶之間,農戶跟其他組織,包括村莊跟國家之間的一個關系網絡。村莊的這個基本功能不滅,才能有鄉村振興。其次,村莊分為兩類,一類是衰而未亡的村莊,一個就是現在活起來的村莊,未來鄉村振興實際是針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村莊分類施策。對于衰落未亡的村莊,要搞活,讓它體面,這就涉及到提高鄉村公共治理能力,讓房子等基礎設施完善體面、老人生活水平有保障、公共服務補齊短板。其三,村莊形態發生變化,中國傳統的鄉村形態由農耕半徑決定,但現在整個農業的發展方式有變化,隨著科技發展、農業機械化,整個村莊未來的半徑在擴大,制度也在演化。第四,城鄉關系主動發生變化,從上一輪的生產要素單向從鄉到城,到資本下鄉尋找機會,到后來新的主體和新的人進到鄉村,帶來土地資源需求的變化,由此城鄉關系從單向走向互補,從割裂走向了融合。因此,搞好鄉村振興,要理解這些變化,從趨勢中找機遇。 找準鄉村振興的路徑 農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農業如果搞不出名堂來,三產融合無從談起,鄉村振興就沒有希望。 第一要認識到,重視農業發展,根本是要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工業化是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這種組合在城市可以做,鄉村也可以做。因此,農業產業升級,就要讓生產要素從低級到高級突破。為此,首先要制度創新為先,重新分配、組合要素。比如,土地資產化股權化、三權分置等,讓新的主體對涉農資本擁有更完整的權能。新的主體進來發展以后,鄉村產業就上去了。 其次,要聚焦產業發展。在產業選擇上,要選自己最強的、最獨特的;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妨讓農民、村莊和企業先吃螃蟹,接下來政府大規模地培植產業,培訓農民,建設市場。最后要持之以恒,培植一個產業,尤其是農業產業,一般需要12年到13年,不能兩三年一折騰。 第三,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使單位土地回報提高,報酬上升。比如壽光,原來的一畝棉花田收益800塊錢,后來做成海鮮農場以后,收益累計2萬4千塊錢。單位回報率高了,農民就愿意干。 第四,“活業”方能“活人”。如果人不活,鄉村振興沒有希望。但“活人”還要先“活業”,“活業”了才有人活,有人活才能“活村”。比如,談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如果沒有產業鏈,這個資源就沒有抓手,只有做成產業鏈、向城市開放,才能激活資源。 劉守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教授 文章來源:四川日報2019年06月19日006版 誠摯感謝: 劉守英老師, 對本期內容的支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