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中,總會有一些武器被捧上“神壇”,但同時也會有一些武器跌落“神壇”。甚至于被捧上去和跌落的都是同一款裝備,只不過會有成神時間的長短區別罷了。 俄烏開戰后,雙方軍隊所使用的主要武器基本都源自蘇式體系。但隨著北約國家對烏克蘭軍援力度的加大,一些西式武器裝備逐漸列裝到烏軍中,我們也由此見證了一系列武器從成神到跌落神壇的過程。 其中最先成神的是美制的標槍反坦克導彈,這種導彈在戰前即裝備了烏軍,但是數量不多。 俄烏開戰后,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數以千計的標槍反坦克導彈。甚至早在4月份時,便供應了本國標槍導彈庫存的三分之一。除了標槍之外,各國供應給烏克蘭的單兵反坦克兵器數量已經上萬。 ![]() 在最初的標槍神話下,俄軍坦克裝甲車輛似乎不堪一擊,但事實證明俄軍當時的裝甲車輛損失多為烏軍炮兵打擊和己方遺棄所致,為單兵反坦克武器擊毀者比例較少。而且在此類擊毀戰例中,烏軍自己的反坦克導彈戰績更為出色。 這當然不是說標槍等導彈一無是處,而是任何武器都需要充足的培訓時間。烏軍并未受過全面性的標槍導彈使用培訓,尤其動員兵更沒有此類經驗。僅憑戰時的短暫培訓,根本不足以讓此類導彈發揮應有的戰力。 而且在現代戰爭中是體系的比拼,在體系不占優勢的情況下,也很難讓單兵操作反坦克導彈取得所謂“百發百中”的勝績。步兵在看到對方的坦克前,往往已經不知道挨了多少發炮彈了。 所以,在烏軍炮兵逐漸受制,俄軍又轉為炮火戰術的背景下,標槍神話最先破滅。甚至于此類導彈被俄聯軍繳獲甚多,后者將其轉用于對付烏軍,這就更不能再吹了。 ![]() 在重新體會到炮兵威力后,烏軍自己也不再尋求大量單兵反坦克導彈的援助,而是求援大口徑火炮。 其急迫程度從軍政高層到基層小兵的表態,大家在各種渠道都能看到很多,這里就不用再強調了。 烏軍最早得到的一批火炮補充其實是波蘭等國轉交的蘇式炮,但這玩意沒人吹,因此一直等到美國在4月中旬交付M777榴彈炮之后,才又造出了“M777神話”來。 M777是一款超輕榴彈炮,其最大特色是可以直升機吊運,另外加裝數字化系統還可以打制導炮彈,在低烈度作戰環境下,還是很有用的。 但是在高烈度的烏克蘭戰場上,該炮沒有直升機吊運的條件。美國最初支援的版本還拆除了數字化組件,也不能打制導炮彈,最遠射程也不過30公里,實戰中常部署在距戰線的15到20公里處,甚至更近。 這其實就使得M777淪為了輕量化牽引炮的角色,加之烏軍炮兵培訓時間只有一個月左右,因此嚴重限制了該炮的戰場發揮。 ![]() 所謂的M777神話不過是將當時烏軍其他炮兵的戰果算到了其頭上,而隨著該炮在戰場上無法“快打快撤”,又必須相對近地抵近前線作戰,從而遭到了接二連三的損傷,這個神話也就由此而破滅了。 除了標槍和M777,在兩者中間被一度捧上神壇的還有土耳其的TB-2無人機。 這種無人機曾在2020年的納卡戰爭中大出風頭,在俄烏開戰初期也曾一度被人吹捧。然而事實證明,在比較嚴密的陸地防空體系面前,技術水準一般的TB-2生存能力堪憂,根本無法發揮出“砍瓜切菜”般的實力。 因為在正面戰場難有建樹,TB-2反倒是集中到了蛇島周邊拼消耗了。而在蛇島戰場,俄軍最后撐不住的原因也不在TB-2,而是烏軍遠程炮兵的射程能夠覆蓋到,該島面積過小無回旋余地,從而被迫放棄。 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戰爭最終是體系的比拼,同樣是一款武器在不同的使用者手中,針對不同的對手,它能發揮出的作用是不同的。 切忌將某種武器“神化”,過分地夸大其威力,指望某種常規兵器就能扭轉整個體系的劣勢,這其實是不符合客觀情況的。 接下來我們就要提到,又一款而且是現在正在被加速“神話”的“神器”海馬斯火箭炮了。 ![]() 海馬斯火箭炮是M270的輪式版本,這其實也不是什么新鮮玩意了,它能有如今的“名聲”,還得得益于本次俄烏戰爭的宣傳。 首先,客觀地評價海馬斯火箭炮,它的確對俄軍的威脅很大,而且有效打擊戰果不少。 這主要是得益于兩點:第一是打擊能力;第二是生存能力。 ![]() ![]() 在打擊能力方面,烏軍手中的海馬斯火箭炮可以發射射程在70公里以上的M31制導火箭彈,它足以在確保精度的前提下,毀傷到俄軍配置在縱深的指揮部、彈藥庫等重要目標。而在發射M26/A1/A2火箭彈時,也足以打擊最遠射程在32到45公里之間的目標。 俄軍屬于粗放型的軍隊,它在上述范圍內可供打擊的目標實在是太多了,因此烏軍的海馬斯到位后在美國情報系統的支援下,可以取得相當的戰果。 在生存能力方面,海馬斯沿公路交通線部署,采取了快打快撤的戰術。打完一輪彈藥后,其立即機動到第二陣地。在俄軍戰場監視體系較弱,且嚴重缺乏察打一體無人機的背景下,它很難有效反制海馬斯火箭炮。 以上,就是海馬斯火箭炮的真正用途,以及實戰中所能發揮的作用。 ![]() 但是,美國交付給烏克蘭的第一批海馬斯只有4門,第二批也是4門,這個數量實在是太少了。 有不少網友將烏軍的海馬斯夸大為能夠摧毀俄軍后勤系統,消解俄軍炮火優勢,甚至于扭轉戰場態勢的神器,首先應該認識到任何一款武器威力的發揮,不僅僅是建立在它本身性能基礎之上,也是要看夠不夠量的。 區區個位數的火箭炮就可以癱瘓十多萬機械化部隊的指揮和后勤系統,這是不是有點想太多了呢? 實際上烏軍在戰前便有1個導彈旅和3個獨立火箭炮旅/團,它也裝備了相當數量的圓點-U導彈和遠火,其實也能打擊俄軍縱深目標。盡管精度上差點意思,但總的打擊效果不會比僅僅個位數的海馬斯更差。 但是,俄軍也沒有被打垮。 換個角度說,俄軍手里有數量更多的戰術導彈和遠火,再加上空基、海基高精度導彈的使用,它的打擊效能肯定比個位數的海馬斯更強,但烏軍的系統被全面打垮了嗎?很顯然,也是沒有的。 所以海馬斯有用,不代表它真的能起到戰略性的作用。這也是我們一再勸大家不要將個別武器神化,這樣明顯得不出客觀結論來。 現在英國支援的3套M270火箭炮已經到了烏克蘭,后續德國還會支援3套。美國可能后續也還會支援海馬斯,但是整個俄烏戰局不會因這些火箭炮的到來而被扭轉。 如果真實的戰爭就這么簡單的話,美國大可以直接拉出50門海馬斯,那這仗是不是就不用打了?烏軍直接能贏呢?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海馬斯對俄軍來說,只是不好反制,不代表無法反制。 ![]() 在7月6日的時候,俄羅斯國防部首次宣稱打掉了2臺海馬斯火箭炮。當時放出的視頻是察打一體無人機的打擊界面,但視頻本身無法確認戰果,事后烏克蘭進行了否認。 而在7月17日,俄羅斯國防部再次宣稱打掉了海馬斯。 ![]() ![]() ![]() ![]() 上述三圖經過處理,原畫面更模糊 這次的視頻稍微好一點,但還是太模糊了。視頻中的裝備,像是經過偽裝的海馬斯,但又不能實際確認。 在更清晰的視頻能確認前,我們只能說這仍然屬于是宣稱摧毀。 但是從技術手段來說,海馬斯并非是不可摧毀的神器。 前面說過,海馬斯火箭炮依托公路網高速機動來實現“快打快撤”,而它在發射制導火箭彈的最大射程是70公里以上,一般彈藥則是在30到40公里級。 ![]() 注:海馬斯顯然不會直接開到戰線上,去打出最大射程來 由于海馬斯的打擊目標往往是在俄方縱深一側,那就意味著海馬斯的實際部署大約是在實際戰線的30公里以外。 30公里以外其實足以確保海馬斯游離在俄軍大部分炮兵的有效射程之外,但是俄軍不是沒有能打擊的裝備。 它的關鍵點在于發現,而不是打擊。 只要在交戰線30到50公里范圍內強化偵察,總能發現海馬斯的蹤跡。一旦發現的話,可以用遠程火箭炮覆蓋,也可以用戰術導彈來打擊。當然如果是少量的察打一體無人機發現的話,也可以即時打擊。 海馬斯火箭炮不好打是因為俄軍整體的戰場監視體系不強,沒有足夠察打一體無人機,另外也是海馬斯投入實戰的數量太少,該炮經過偽裝后又極像卡車所致。 但它當然不是刀槍不入、可以隱身的“神器”,只要能發現就能打擊。 ![]() 這次俄軍放出的視頻不清楚,是否真實毀傷不好說。但是無論打掉還是沒打掉,個位數的海馬斯加上隨后到位的M270,總計也不過10多門。 指望這點炮能翻盤,而且從不毀傷,那是做不到的。任何一款武器只要到了戰場上,就有被打擊的可能。 所以,將個別武器神話這種其實很沒必要,客觀分析就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