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運城市,古稱“河東”,簡稱“運”,地處山西省南部,位于黃河北岸。 原始社會時期,運城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遠古時期就孕育出燦爛的歷史文明。 ![]() 原始社會時期的地圖 夏朝時期,夏啟將都城從陽翟遷到安邑,成為了當時的政治中心。 ![]() 夏朝時期的地圖 商朝時期,境域內相繼有了缶、虞、宣方等地方的出現。 ![]() 商朝時期的地圖 西周時期,周天子相繼分封有髳、虞、魏、荀、耿、宣方等國。 ![]() 西周時期的地圖 春秋時期,屬于晉國的管轄之地,晉獻公在公元前669年,將都城設在了絳城。 ![]() 春秋時期的地圖 戰國時期,三國分晉后,運城屬于魏國的勢力范圍,都城曾經設在安邑。 ![]() 戰國時期的地圖1 ![]() 戰國時期的地圖2 秦朝時期,秦國移師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兩級制,在此域設置河東郡,郡所設在安邑。 ![]() 秦朝時期的地圖 西漢時期,設置河東郡,轄領安邑、蒲反、河北、解縣、猗氏、大陽、垣縣、濩澤、端氏、汾陰、左邑、聞喜、皮氏、長修、騏國、臨汾、絳縣、襄陵、平陽、楊縣、彘(zhi)縣、蒲子、狐讘、北屈等縣,隸屬于司隸部管轄。 ![]() 西漢時期的地圖 東漢時期,仍設河東郡,郡治設在安邑,隸屬于司隸校尉部管轄。 ![]() 東漢時期的地圖 三國時期,屬于曹魏屬地,境域內分別歸屬司州的河東郡、平陽郡管轄。 ![]() 三國時期的地圖 南北朝,北魏時期,隸屬于司州管轄,境域內設有河北郡、河東郡、北鄉郡、高凉郡、正平郡等郡治,還設有縣治。 ![]() 南北朝,北魏時的地圖 隋朝時期,運城的境域分別歸屬河東郡、絳郡兩郡所管轄。 ![]() 隋朝時期的地圖 唐朝時期,將天下設為十道,境域內屬于河東道的蒲州、絳州管轄范圍,其中蒲州轄領有永樂、河東、虞鄉、解縣、安邑、猗氏、桑泉、寶鼎等縣,郡治設在河東。絳州轄領有正平、夏縣、垣縣、絳縣、曲沃、翼城、太平、聞喜、稷山、龍門、萬泉等縣,郡治設在正平。另外芮城、河北兩縣歸屬京畿道的陜州管轄。 ![]() 唐朝時期的地圖 北宋時期,分別歸永興軍路的河中府、解州、陜州,以及河東路的絳州管轄。河中府轄領有河東、虞鄉、臨晉、猗氏、榮河、萬泉、龍門等縣,解州轄領解縣、安邑、聞喜3個縣,絳州轄領垣曲、絳縣、曲沃、翼城、正平、太平、稷山等縣。另外芮城、平陸、夏縣三縣歸陜州管轄。 ![]() 北宋時期的地圖1 ![]() 北宋時期的地圖2 南宋時期,金兵南侵,占領該地區,歸河東南路的河中府、解州、絳州分別管轄。 ![]() 南宋時期的地圖 元朝時期,屬于中書省的晉寧路管轄范圍。 ![]() 元朝時期的地圖 明朝時期,隸屬于山西布政使司的平陽府管轄范圍,平陽府管轄的州縣有蒲州、芮城、解州、平陸、垣曲、安邑、夏縣、臨晉、猗氏、聞喜、萬泉、榮河、絳縣、河津、稷山、絳州、曲沃、翼城、太平、鄉寧、吉州、襄陵、臨汾、浮山、岳陽、洪洞、趙城、霍州、汾西、靈石、蒲縣、隰縣、大寧、永和、石樓等州縣。 ![]() 明朝時期的地圖 清朝時期,屬于山西行省的蒲州府、解州、絳州分別管轄,其中蒲州府轄領永濟、虞鄉、猗氏、臨晉、榮河、萬泉等縣,解州轄領芮城、平陸、安邑、夏縣等縣,絳州轄領河津、稷山、聞喜、絳縣、垣曲等縣。 ![]() 清朝時期的地圖 |
|
來自: 茶香飄萬里 > 《山西地理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