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兵第四團的前身是憲兵第一團,為憲兵司令部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一個團。第一任團長陳某(忘其名,浙江人,保定軍校畢業)于1928年他調,改由黃繼吾繼任團長。黃是廣東文昌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原是南京黃埔同學會總會(與復興社有密切關系的反革命組織)負責人,因我同黃有過一段歷史關系——當黃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時,我當組織科中校科長。當時教育長林振雄不理校務,大捧“紫羅蘭姑娘”(當時在廣州的一個“交際花”)。我跟黃一起搞過倒林活動失效后,同到南京黃埔同學會工作。所以黃接任憲兵第一團團長時,也邀我暫以上尉副官的身份,隨他前往辦理接收事宜。 當時憲兵第一團的團本部,就在南京夫子廟大街,離憲兵司令部不遠。憲兵第一團的組織和陸軍編制一樣,即所謂“三三制”:一團三營、一營三連、一連三排、一排三班,每班憲兵十四人。此外還有直屬機關槍連、追擊炮連和一個通訓排。全團官兵約1200人左右。 黃珍吾接任憲兵第一團團長后不久,該團就奉命開往蘇州老五團營房集中訓練,并擔任京滬鐵路南段護路勤務。抵達蘇州后,該團曾進行了一番人事調整。當時團本部的主要骨干有:中校團附蕭夢熊(南昌人,講武堂畢業),少校團附葉維(四川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我在當時就被改任少校視察,另一名少校視察是鄭連義(河北人,行伍出身),上尉副官敬承詩(四川人,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中尉副官唐國寶(江蘇人,行伍出身)。團以下各營營長為:第一營中校營長文重俘(湖南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第二營中校營長黃愷元(浙江人,講武堂畢業),第三營中校營長袁家佩(湖南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當時團部決定以第一、二兩營及直屬部隊為集訓部隊,以第三營為服勤部隊,擔任京滬鐵路南段南起上海北至常州的護路任務。 1933年下半年,當時第四團的編制員額略有擴充,團長仍是吉章筒,我被升任中校團附(后為黃得模),另有少校團附趙志熹(貴州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鄭連義(山東人,行伍出身);并設有政治指導員辦公室,少校指導員余鐘民(湖北人,叛黨分子);副官室上尉副官古肇英(廣東海南島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軍需室中校主任劉恩澄(山東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視察室少校視察李輝勻(湖南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還有書記室、醫務所等,團部仍轄三個營。第一營中校營長文重孚(湖南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第二營中校營長黃愷元(浙江人,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第三營中校營長黃得模(廣東海南島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后由我繼任),少校營副吳光運(湖南人)。此外,尚轄有追擊炮連,連長為上尉魏育民(安徽人,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機關槍連,連長為上尉徐聯陛(浙江人)。第一、二兩營營屬連長有王成章(江西人)、高維民(河北人)、吳濂(福建連江人)、方知(江西人)、姚衍(湖南人)、王紳亞(浙江人)、李健(湖南人),三營營屬連長有胡耿(浙江人)、陳瀚(江蘇人)、鄔國斌(湖南人)。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國民革命軍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