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在最下面,屬水。中醫講腎是水中有火,水是腎陰,火是腎陽,火性向上,火能生土,腎火向上走,使脾土溫暖,脾把胃受納腐熟的營養精微物質上輸于肺,肺朝百脈,輸布周身。
而腎水又生肝木,肝之木氣在營養的滋養下,隨著脾土之氣上升于肺和心。肺屬金,主肅降,因此,氣機開始往下降。而心屬火,火的特性是上炎,所以心火本是要上升的,但由于肺金在其上,肺降,心就跟著降,一直降到腎中去,溫暖腎水,使得腎水不至于寒。而腎水隨著肝木上升而上升,到達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過熱,這就叫做“水火既濟”。
如果下降的過程被破壞,心火就無法下降,形成上熱不能交于下而下寒的局面。心是惡熱的,心熱就會失眠多夢、口舌生瘡;下寒就會腹冷、下肢涼。
在肺金下降的同時,胃氣隨之下降。脾為己土屬陰,胃為戊土屬陽,陽要下降,陰要上承。在胃氣下降的同時,膽氣也隨著下降,膽汁下入十二指腸隨胃物下行,因此中醫有“肝隨脾升,膽隨胃降”的說法。胃有病就是因胃氣不下行,不下行就會上逆,膽汁反流,這是氣機逆行的結果。
因此,氣機運行的軌跡是,下部之氣不斷上升,上升時沿人體左側上行;上部之氣不斷下降,下降時沿人體右側下行,即“左升右降”、“陰升陽降”之理。
肺臟位置在上焦,功能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其氣機以肅降為順,其下降的道路以右側下行。肝位于下焦,氣宜疏暢條達和升發,故肝氣的運動以升為主要形式,其道路以左側為上升之路。肝肺二臟左升右降,調節著體內氣機的升降運動。故《素問·刺禁論》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脾胃居中焦,是氣機升降的通道和中樞,五臟氣機的升降必須借助脾胃的升降才能完成。
在中焦的氣機升降中,脾主升,胃主降,且脾胃為后天之本,為全身氣血生化之源。它既可引腎水上濟心火,又可引心火下溫腎水,以助心腎相交;還可引肝升之氣克制肺降之氣,亦可引肺降之氣克制肝升之氣。故《醫學求是·血證求原論》曰:“水火之上下交濟者,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土之右旋也。”元代醫學家朱丹溪亦說:“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交泰矣。”
由此可見,氣機升降關系到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各方面功能的協調平衡,若氣機升降異常,五臟六腑、表里內外、四肢九竅等各個方面均會產生病變,如李東垣所說:“氣機不利,升降失度,則病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