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朱自清:120銀元/月 →第九名、王國維:150銀元/月 →第八名、錢 穆:250銀元/月 →第七名、胡 適:300銀元/月 →第六名、趙元任:360銀元/月 →第五名、李大釗:420銀元/月 →第四名、梁思成:450銀元/月 →第三名、蔡元培:500銀元/月 →第二名、陳寅恪:580銀元/月 →第一名、魯迅:1000+銀元/月 民國時期,誰是當時最有錢的人?毫無疑問是教授們了!一等行政科員月薪100元,一般中學教員為100多元,公立中學教員200元以上,清華、北大的教授們起步月薪400元,好一點500元甚至更高。 1917年,胡適剛到北大任教時,一個月就有280塊大洋的工資,再后來漲到了380塊,甚至400塊。這一年胡適才26歲。在當時胡適也是年入百萬的大佬了。 胡適從1917年9月進入北大到1925年離職,扣除1923年病假一年,胡適在北大的執教時間近八年。八年時間,光靠工資,胡適應該賺取了好幾萬大洋了。 高額的收入,除了支撐胡適體面的教授生活外,胡適的工資之后還不斷增長。憑著高薪,再加之當時勞動力很廉價,不到40歲胡適家里就不僅有庭院、汽車間、浴室、衛生間等富人家才有的基礎設施,還雇傭了門房1人,廚子2人,女傭1人,打掃雜役2人,司機1人。 其他開支中就包括資助他人。林語堂留學美國時,留學經費出現了相當大的缺口。境況窘迫時,他不得不接受他方的資助。這些資助人中就有胡適。 據了解,林語堂曾經收到了北京大學數目可觀的款項,而這些款項其實就是胡適自掏腰包,以北京大學名義匯給林語堂的。至于胡適掏了多少錢,說法不一,但總體數目應該在1500美元至2000美元之間。在當時,這也是一筆大數目。 那時候北京的教授們,誰家里沒幾個廚子、幾個傭人、家里沒有包車,出門簡直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的。由于知名教授數量不多,各大學校愿意兼聘,所以很多教授身兼數校教職,每月薪水達到了比較恐怖的一兩千元。 魯迅,就是擁有大把兼職的佼佼者,他的月收入就比較恐怖了,基本每月都有千元以上的收入!為什么說魯迅先生的收入比較恐怖,因為校長蔡元培的工資也才600大洋。 列一份同時期北京其他職業的月薪來說明:保姆月薪3-6元;廚師8-12元;黃包車車夫16-20元;小學教師30-70元。 同期北京的四合院瓦房,每間售價100余元,普通平房一間用不了100元。魯迅先生每月的薪水用來買一座一般規模的四合院,還是可以實現的,簡直是人生贏家啊。 1塊大洋的購買力是多少呢?很多人用大米來定價,其實不對的,種植產量增加之后,大米價格不適用于古今購買力對比。我們用當時的消費水平來計算:當時北京6個人去東來順涮羊肉,差不多花1塊大洋。 1塊大洋去上海的飯店可以點4個大葷菜,比如牛肉一盤+鹵鴨一盤+烤火腿一盤+紅燒鯽魚一條。 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每個月大約可以攢8塊大洋的左右。而這個收入已經很高了,農民受雇于雇主,日薪是0.1元,一個月3塊大洋。一個小康之家的四口人,一月生活費不超過十二塊錢。 相對來說收入比較低的李大釗1918年任北大圖書管理室主任,薪水也有120塊大洋。到1920年李大釗任政治學教授,1921年改任歷史學教授,月薪200塊大洋。1928年,李大釗任北大校長辦公室秘書,月薪250塊大洋。 這么一算教師的收入真是太高了,普通勞動人民累死累活一月能掙到10元就不錯了。 據統計,每年中央匯往北京的教育文化經費達到400余萬,加上清華、燕京、協和其他經費來源和學政機關,每年合計不低于1000萬元。 以上文字,出自《南渡北歸》,這是一部關于知識分子的史詩,帶我們了解一個特殊的時代和一群了不起的人。全書分為《南渡》《北歸》《離別》三部。整部作品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 《南渡北歸》里有我們熟悉的蔡元培、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費孝通、胡適、傅斯年、辜鴻銘還講述了陳寅恪、王國維、朱自清等等名家大師如何在戰火紛飛中做學問、做人的故事。讀完才知道,什么叫做文人風骨,什么才叫大師風范! 《南渡北歸》中也描寫了很多讓人淚目的場景∶李歷喪失兩女之痛依舊在西南聯大辛苦辦學。陳寅恪于王國維墓碑留下'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作者岳南,歷經十年,整理大量史料,引用了親歷者的真實采訪資料,對每位人物的人和事皆有憑證。正如封面所說,'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讓我們更加真實地感受到那個年代。 最近,俞敏洪把《南渡北歸》作者岳南請到了直播間,推薦這部知識分子的史詩巨著,吸引了超過上千萬人觀看。如果你也愛看書,這部《南渡北歸》你值得擁有,戳圖片下方鏈接即刻擁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