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源區河網密布,匯聚著400條大小支流。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山為瀾滄江上游提供豐沛的水量。攝影/張勝邦 中國的整體地勢西高東低,致使許多大河由西向東流淌。就像孕育古老燦爛中華文明的長江和黃河,“大江東去”是人們對河流走向最普遍的印象。 然而,也有一些大河是向南流的。它們在跨緯線南奔的路上,孕育了東西流向的河流無法比擬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瀾滄江就是這樣的一條大河。 從海拔5200米到200米,從寒帶到熱帶 瀾滄江發源于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雜多縣唐古拉山北麓,流至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后始稱瀾滄江,南流至云南省出境后被稱為湄公河,最終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干流全長4880公里,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九長河、亞洲第四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 在瀾滄江—湄公河4880公里的旅程中,所經地域幾乎囊括了世界上除戈壁和沙漠外所有的自然景觀和氣候帶類型,南北縱穿近25個緯度。從青藏高原的平淺河谷,奔向橫斷山脈深邃的縱向嶺谷,再平緩地流過東南亞洪泛平原和三角洲,瀾滄江—湄公河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物種、景觀和文化。 瀾滄江在中國境內流經青海、西藏和云南,南北縱跨13個緯度,干流長2161公里。流域內氣候差異很大,小氣候復雜,從北到南表現出從寒帶到熱帶各種氣候帶特征。 在二維平面上看,瀾滄江流域兩頭稍大,中間狹窄,整體呈條帶狀,形似一個“玉如意”。流域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劇烈,又十分復雜:上游稍寬的部分,除高大險峻的雪峰外,地勢較平緩,河谷還算平淺,海拔多為4000-4500米,山峰可達5500-6000米;“玉如意”的中間部分,是中游橫斷山的高山峽谷區,山高谷深,河谷狹窄,河床比降開始變大,山峰高出河床可達3000多米;瀾滄江流到下游滇南中低山寬谷盆地時,逐漸開闊一些,流域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下,地勢又漸趨平緩。 流域內的最高峰為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與海拔200多米的出境口關累相差了約6500米。 瀾滄江流經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境內的昂賽大峽谷(無人機照片) 南北物種交流的通道,東西物種阻隔分化的舞臺 正是有了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瀾滄江流域發育了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竹林、稀樹灌木草叢、灌叢、草甸、流石灘、高寒荒漠和湖泊水生植被,涵蓋了從熱帶雨林到高山灌叢、草甸的完整系列。 這里棲息著中國超過1/3以上的動物,匯聚了中國青藏高原、西南兩大動物區系的許多種類,哺育了大量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物種,可以說是世界生物資源的寶庫。這里珍稀、特有、孑遺生物種類繁多,野生動物雪豹、藏羚羊、藏野驢、滇金絲猴、亞洲象、綠孔雀、黑頸鶴、黑頸長尾雉、鼷鹿、長臂猿、蜂猴、灰葉猴、印度野牛以及巖羊、犀鳥、大理裂腹魚、巨魾、巨蜥、版納螈等國家重點保護和特有物種都棲息在這片大地上。 豐富的物種,多彩的文化 瀾滄江流域是我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全流域共生活著20多個少數民族,地州級行政區劃中半數為少數民族自治州。瀾滄江源區和上游是藏族聚居區,人口中90%以上是藏族,其余還有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在滇西北,還生活著10萬藏族人口,他們和西藏藏族雖然保持著相同的宗教信仰,但在生活方式、文化特征上已有很大的差異。瀾滄江流域內還居住著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少數民族。 流域發育的形態多樣的生態系統,供養著上千萬人口。每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傳統文化,以及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對這個獨特環境中的自然資源,每個民族都有其獨到的理解。歷經代代積累,這里形成了一個豐富的知識庫。 END 來源:《森林與人類》《黃河之聲》、網絡 * 僅作為科普公益傳播素材,出于傳遞信息之目的,非商業用途。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原標題:《瀾滄江:一條南流大江的魅力》 |
|
來自: 新用戶88267667 > 《養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