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墨 泉 2018年5月26日 MOQUAN ZHENGZHOU 當今教育,最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而,家長都是在沒有沒有合格證的情況下開始了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學習培訓迫在眉睫。 人的智慧決不能偏離目標。所謂教育,就是忘卻了在校所學的全部內容之后剩下的本領。學校的目標應該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 王氏傳習錄(037)號 墨泉 2018-05-29 俺師父王金憲教導我說:“毀掉一首好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設為起床鬧鈴;毀掉一個孩子學習積極性的最好方法是把看書寫作業當做懲罰項目!” 記得很久以前,聽到一首好歌,覺得太好聽了,于是就反復聽,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條件允許,就放出來聽,就差設成鬧鈴了(當時可能太笨了,不知道怎么設鬧鈴,不然可能真的就設成鬧鈴了)。結果聽了一段時間之后,就再也不想聽了,甚至再聽下去就會有嘔吐的感覺。到現在,竟然連歌名都記不住了。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是過度了。不管干什么,就算是好事,如果把握不好一個“度”字,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好事變成壞事的也屢見不鮮。 師父的兒子小的時候,他們父子一塊兒做游戲,誰贏了誰洗碗,誰做家務,這無形中就告訴孩子勞動是很光榮的事。在聽師父講這個故事之前,我印象中所有的孩子做錯了事情被罰做家務或者勞動、寫作業才是正常的。 其實孩子有幾大特點:沒有不孝順的,沒有真正厭學的,沒有偷的概念……之所以我們認為孩子有不孝順、厭學等等問題,原因只有一個:逆反。逆反的孩子都是在拿家長的錯誤懲罰自己。 而家長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認為孩子只有學習好,分數高,將來考上一個好大學,這輩子才可能有出息,所以逼著孩子學習考高分上名校。我覺得這種看法說對了一半,有的孩子他可能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材料。他喜歡跳舞、唱歌、烹飪、雕刻、運動……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在他擅長的領域去發展,把他的長板發揮到極致,而非要千軍萬馬都去過那窄的可憐的獨木橋呢?結果就把孩子逼的出現各種問題,連學都上不下去了,心靈長滿了野草,直到無家可歸!!! 王氏傳習錄(038)號 墨泉 2018-05-30 俺師父王金憲教導我說:“沒有批評和懲罰,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但是,家長批評、懲罰孩子的唯一資格,是讓孩子喜歡自己。” 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改錯的過程。沒有一個孩子是一次錯誤也沒犯過就長大的。犯了錯誤,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可能會批評或者懲罰孩子,但是怎么能既批評了孩子,讓孩子改正錯誤,又能讓孩子喜歡家長呢? 孩子既然會犯錯挨批評,做了好事也會被表揚,批評與表揚之間的辯證法如下: 表揚用喇叭,批評用電話; 表揚要具體,批評要籠統; 表揚要張揚,批評要內斂; 表揚要及時,批評要延遲; 表揚要多次,批評要一次; 表揚要真心,批評要假意。 批評孩子有四個步驟: 第一:我發現(或看到)(事實)(說事實時不帶情緒,不帶結論); 第二:我感到(必須是自己的感受)(說感受時不帶情緒,不帶結論); 第三:我很想(提出自己的建議)(說建議時不要有命令和指示的語氣); 第四:我堅信(表達出對孩子的信任,相信這件事兒孩子能處理好)(不要盯住眼前的事兒,要憧憬未來)。 比如一個媽媽跟兒子頭一天晚上都看了天氣預報,知道氣溫當天最少下降八度。結果兒子早上還是穿個短袖,就準備去上學了。這個時候媽媽說:“兒子,今天溫度比昨天降了八度。”兒子可能會說:“就是媽媽,我也覺得有點兒冷,我再去穿件外套吧。”如果兒子說:“媽媽,我不冷。”媽媽說:“我早上出門轉了一圈,比昨天冷多了,”如果兒子繼續堅持不加衣服,媽媽接著說:“媽媽很想看到你穿上外套去上學,這樣媽媽上班的時候就不擔心你了”。如果兒子繼續堅持,媽媽說:“你已經長大了孩子,以后像如何穿衣服這樣的小事?肯定不用媽媽操心了,媽媽該享福了,太好了。” 我覺得沒有表揚的批評,是沒有靈魂的批評,沒有批評的表揚,是沒有力度的表揚。家長學會了正確的批評與表揚孩子,才算真正學會了家庭教育的精髓!!! 王氏傳習錄(039)號 墨泉 2018-05-31 俺師父王金憲教導我說:“告訴你個小秘密,孩子的優點永遠大于缺點,孩子的故意永遠小于無奈,孩子的內心永遠優于言行,孩子的未來永遠好于現在。家長的指責永遠映于自我,家長的憂樂永遠出于理念,家長的進步永遠始于信任,家長的心態永遠源于婚姻”。 家庭教育有個規律,如果親子關系和諧,則孩子保證不會產生逆反現象。如果親子關系出現問題,則家長需要學習高端家長智慧,爭取在短時間內轉變育兒觀念,盡快修復親子關系,孩子的問題很快就能解決了。但是有太多的家長不懂得不知道這個規律,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在家長的心中成了看不見的霧霾。 家長在愛的名義下,在對的前提下,無意中給了孩子感性的不安全感,家長自身則在自負的心態下,忙碌的條件下嚴重缺乏理性的不安全感。 家長有腦無心、有口無心地不斷指責孩子且不允許孩子訴說、辯解,自身卻什么事都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家長嘴上埋怨最多的是孩子不聽話不學習,自身卻在認認真真、辛辛苦苦、點點滴滴、踏踏實實得培養孩子不聽話不學習的特質。他們不知道: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家長不會說話,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家長說的太多了。 家長對孩子身體安全健康的風險意識強度達百分之百,對家道傳承、家業繼承的風險意識強度則為零。 家長希望、要求甚至強迫孩子光大自己的所有優點,彌補自己的所有缺點。家長自身卻遲遲不愿意克短揚長。家長總愛拿孩子的缺點同其他孩子的優點比較,自身卻總拿自己的優點同別人的缺點比較。 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一招一式的將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專注力消滅掉了,卻又在孩子長大后不斷埋怨并企圖恢復這三大優勢。記得我的兒子曾經跟一個家長溝通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你孩子小的時候你把他的翅膀剪斷了,長大了你又埋怨他不會飛,阿姨你不覺得你很殘忍么?” 王氏傳習錄(040)號 墨泉 2018-06-01 王氏傳習錄(040)號 俺師父王金憲教導我說:“當你的情緒曲線處于低谷時,別硬撐著勉強去做事,而應當排除一切障礙享受輕松;當你的情緒曲線處于峰值時,別隨大流去享受輕松,而應當自主地抓住機會去做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 科學研究發現:人的情緒具有驚人的力量,正面情緒帶來正能量,負面情緒只能帶來負能量,一切問題的出現,追根溯源都是情緒出現了問題。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好或失控的時候,連世界級的心靈大師張德芬都免不了有壞情緒。師父說:“人有壞情緒不可怕,關鍵能掌握六個指標就可以了。這六個指標是:輕一點兒,不要太重;短一點兒,不要太長;小一點兒,不要太大;少一點兒,不要太多;假一點兒,不要太真;內一點兒,不要太外。” 自己首先不要有太多的壞情緒,對于別人的壞情緒,如果能做到悅納,什么問題都解決了。什么是悅納呢?悅就是喜悅、高興,納就是接納、容納。一個人的壞情緒有時候就像那一袋要扔掉的垃圾,他自己不知道怎么處理,如果想讓你幫忙扔掉的時候,你高興的接過來,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就可以了。你如果嫌臟不愿意幫他的忙,或者你正在忙沒時間幫他,他的壞情緒就會一直困擾他,時間長了說不定就傳染給你了。 昨天上午十點去開封大觀琴館習練古琴。這次課學習如何給琴弦調音。老師講到包括古琴在內的所有帶弦的樂器,包括古箏、揚琴、大小提琴等等樂器,首先要學會的不是彈曲子,是調弦。之前,我都是背著沉甸甸的琴到琴館讓老師給我調的,也覺得調弦特別高深難學,但是今天老師三言兩語一講,我發現調弦只要掌握一個規律就行了:和諧。七根琴弦以任何一根琴弦為基準音,其他六根琴弦和它們各自的音高一致,達到了和諧,就能彈出優美動聽的曲子了。 突然發現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之間的相處就像琴弦,和諧了就美滿了。東方文化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和”字,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活字表演,體現的就是“和”字。這一個“和”字可以說道盡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心和萬家興,家和萬事興,事和萬代興,代和萬國興,國和宇宙興!!! 王氏傳習錄(041)號 墨泉 2018-06-02 俺師父王金憲教導我說:“情緒是智慧的閥門,正面情緒讓智慧之門打開,負面情緒讓智慧之門關閉”!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有一個富商,為躲避戰亂,把所有的財產變賣后換成銀票裝進了一把特質的油紙傘柄里準備帶回家,結果路上不小心被偷。這個富商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沒有驚慌失措,而是靜下心來,分析眼前的形式,讓自己變成修傘的人,最后終于等到了丟失的傘。 靜生慧,對人生而言,學會靜,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會讓你懂得:一旦面前出現驚濤駭浪、烏云籠罩,焦慮、苦惱非但于事無補,有時還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而恰如其分的靜,能夠讓你穩住陣腳、挽回損失。 但是現在我們當家長的,偏偏都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教育孩子。比如在單位挨了批評,或跟同事鬧了別扭等等,反正就是心情最不好的時候,回家看到孩子考試漲分了也會批評孩子一頓,這樣做孩子的心靈怎么會不受傷呢? 我發現咱們的老祖宗特別智慧,不但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不教育孩子,還告誡我們孩子出現以下七種情況是不能教育的: 1、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2、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3、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夢連連。 4、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5、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于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6、悲憂不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7、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所以,人在正面情緒下處理問題,就是神,就會智慧滿滿,什么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反之,在負面情緒下處理問題,人心中的魔就出來了,不論什么問題都不可能圓滿解決。 王氏傳習錄(042)號 墨泉 2018-06-03 俺師父王金憲教導我說:“我們讀書修行,不是為了讓世界知道自己,而是讓自己更好地知道這個世界”! 師父今年六十四歲了,初來開封見師父時,聽到師父介紹自己說已經堅持四十年了每天讀書六個小時,我覺得我是肅然起敬的,我的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人。 小的時候就聽說,我的奶奶特別看中文化人。我的爸爸和三個叔叔好像都沒有上到高中畢業,但是我的媽媽和三個嬸嬸都是高中畢業。我的爸爸媽媽現在都是七十多歲的人了,我的奶奶在當時的農村真的是很了不起的呀,沒有文化的媳婦我的奶奶是相不中的。 說來有點兒慚愧:認識師父之前,我認為讀書就是上學,后來發現這完全是兩碼事。上學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學校學習語數外、理化生等等好多只有考試才會用上的知識。因為只有學好這些才能考上好的學校,也因此催生了社會上補習班的盛行。還因為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清華、北大。可事實并非如此,每年能考上好大學的孩子依然是鳳毛麟角,并且這些一路過關斬將考上好大學的孩子,往往在人格的健全上會出現偏差。 師父說,讀書要讀三大類,就是載道型、屬源型和養心型的書籍。最好讀讀國學書籍,最次也要讀一些文學名著。不要天天刷微信,看朋友圈發的那些看似很好的文章,但其實那些都是碎片化的知識,虛擬的空間,隔著手機屏幕,除了傳遞給我們電子信號,連墨香都沒有,還叫讀書么? 現在能靜下心來讀紙質書的人是少之又少了。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教書育人的老師除了課本,竟然都不讀書了。包括我買了很多書,但能靜下心讀書的時間真是太少了。不過在師父的影響下,我已經進步很多了,盡量減少看手機的時間去讀書,因為讀一本書,就像找到了一個好老師。你想,能寫出經典書籍的人一定是圣人、高人、賢人、能人、大人。讀書就是在和古人、今人、中國人、外國人中的圣人、高人、賢人、能人、大人對話,雖然沒有語言,但是從他們手中傳播的文字,我們仿佛回到了古代。閱盡上下五千年,仿佛就是走到了世界各地。縱橫宇宙八萬里,也因此打開了自己的眼界、耳界、心界,再也不會為小事、近事、外事煩憂,能更好的成為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1 1 1 金明書院 振家族之血脈,興華夏之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