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大事年表(1949年至今) 1949年: 1.1949年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新中國成立前) 2.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全面總結中國革命經驗,規定即將建立的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性質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新中國成立前) 3.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1954年,政協代行人大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4.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誕生。蘇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50年: 中國參與朝鮮戰爭。朝鮮戰爭的勝利,捍衛了新生共和國政權的安全。 1949—1952年: 在外交上,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實行“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在經濟上,進行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到1952年底,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1953年: 1.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新中國的外交政策逐漸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束縛,趨于成熟。 1954年: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政協代行人大的職能結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為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 2.參加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與重要的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提出的建議,推動了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解決。 1955年: 參加萬隆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1956年: 1.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一、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二、沿海工業和內陸工業的關系;三、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四、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五、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六、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七、黨和非黨的關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九、是非關系;十、中國和外國的關系。),這是對蘇聯經驗的借鑒及對中國道路的探索。 2.我國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 3.中共八大在北京召開。明確提出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精力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4.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1957年: 毛澤東作《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第一次系統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兩類矛盾(敵我矛盾與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規定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會后,全國掀起大躍進和大辦人民公社的高潮,左傾思想嚴重影響經濟領域。 1959—1961年: 我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1960年,黨和政府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從1962年起,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1964年: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1966—1976年:十年文革。 1970年: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1年: 1.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復蘇局面。 2.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謀求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3.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972年: 1.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2.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交。這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確提出全面整頓思想,國民經濟呈現迅速回升狀態。 1976年: 文革結束。但1977—1978年,在兩個凡是的影響下,國民經濟仍處于徘徊中前進的狀態。 1977年: 恢復高考。 1978年: 1.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開始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2.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針,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由此拉開序幕。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3.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在安徽、四川一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在深圳、珠海兩地試辦“出口特區”,取得成效后,再考慮在汕頭、廈門兩地設置。 1979年: 1.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2.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1980年: 1.國家正式將“出口特區”更名為“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 2.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1982年: 1.中共召開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鄧小平就香港前途問題與她進行會談。 1983年: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效。中央決定,撤銷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作為村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984年: 1.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2.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3.國家決定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7年: 1.臺灣當局迫于形勢采取開放措施,允許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的狀態終于被打破。 2.中共召開十三大,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規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1988年: 中國設立海南省,劃出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1990年: 中央政府決定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浦東開發開放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 1992年: 1.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論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以及姓資姓社的問題,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年底,召開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兩岸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重要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 4.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研制計劃。 1995年: 國家正式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把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放在現代化建設的首位。 1997年: 1.中共召開十五大,并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2001年: 1.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2.中國與中亞五國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中國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活動,并發揮了主導作用。 2008年: 1.中國成功舉辦第29屆北京夏季奧運會。 2.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終于實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