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數月內崴腳兩次,數據顯示,崴過腳的人里,40%的人會發展為習慣性崴腳 寶姨家的熊孩子和小朋友玩鬧時不小心把左腳崴了。一開始大家都沒放在心上,以為靜養幾天慢慢就好了。沒想到第三天小家伙路都不敢走,腳腕腫脹得厲害。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后被告知踝關節積液,最后左腳被打上了石膏。 臨走的時候,醫生提醒,孩子崴腳一定要引起重視,如果崴腳后治療不規范,后期出現習慣性崴腳的可能性非常大。 故事 上高中的他數月內崴腳兩次 趙尋是一名高一的學生,是學校足球隊的一名體育生,半年前在一次踢球的時候,因訓練強度較大,他感到踝關節疼痛,但當時并沒在意。一周后,趙尋在足球比賽中不小心崴了一下腳,當時踝關節就紅腫了。后到醫院拍了片子發現并沒有骨折,醫生告訴他是韌帶損傷,建議冰敷,口服一些消炎鎮痛藥,回家靜養一段時間。 3個月后,趙尋又一次崴了腳來到醫院就診。當聽完趙尋的病史后,醫生詢問道,“上一次扭傷之后,在家休息了多長時間?”趙尋稱,在家休息了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去上課了,一個月后開始踢球,當時感覺有一點疼痛,但可以忍受,而且踢的時間也不是太長,后來疼痛越來越明顯,隨后在比賽中就又崴著了。 數據 崴過腳的人里有四成會發展為習慣性崴腳 鄭州市骨科醫院頸肩腰腿痛科I主治醫師張暑嵐介紹,所謂的“崴腳”,即踝關節扭傷。踝關節本身是由關節跟周圍的韌帶所組成的,正常情況下,踝關節內翻、外翻都是有角度的,超過正常范圍后韌帶受到過度牽拉,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 如果快速外翻,韌帶會受到“暴力”牽拉,殃及外踝部位的骨頭,造成骨折的情況。 大部分患者崴腳后會有紅、腫、熱、痛的癥狀。很多情況比較嚴重的患者反映,崴腳后扭傷的部位發熱、明顯腫脹,一走路就疼得厲害,活動受限。 當發生過一次崴腳后,崴腳就會變成一件時常發生的事。據相關數據統計,在崴過腳的人里,有40%會發展為習慣性崴腳。 這是因為踝關節的韌帶受損后沒有及時地修復,不僅會導致周圍的韌帶松弛,還會影響到踝關節的穩定性,很容易造成二次扭傷的情況。 簡單來講,習慣性崴腳是一種長期的慢性損傷,不僅會影響日常活動,還可能引發創傷性關節炎,所以說,第一次發生崴腳,就要引起重視,正確處理。 誤區 扭傷后可以擦藥酒消腫嗎? 張暑嵐提醒,踝關節扭傷之后,很多患者還抱著僥幸心理,想走一走看看活動是否受限。“踝關節扭傷,剛扭著的時候沒那么疼,大部分患者還是可以走路的,但是走路的過程中會造成二次損傷。” 可以試想一下,原本扭傷后,韌帶就會受到損傷,一直牽拉著撕裂的韌帶,不斷去刺激它,肯定會加重損傷的。 為啥要72小時內進行冰敷?張暑嵐解釋道,損傷之后會有大量的炎癥因子,還有組織液的滲出,冰敷后,毛細血管收縮了,里邊的血液循環減慢,腫脹就會減輕,恢復速度也會變快。他建議,崴腳后第一時間連著冰敷3次,每次10分鐘,中間間隔15分鐘。到了第二天,早中晚各冰敷3次,同樣也是每次10分鐘。 如果孩子在運動中不慎崴腳了,很多家長會用活血通絡的藥酒消腫止痛。這種做法和崴腳后第一時間熱敷的道理是一樣的,不能緩解癥狀,反而會使血管擴張,加重炎癥和組織液的滲出,加重腫脹和疼痛。 最后,張暑嵐提醒各位寶媽們,如果孩子不慎崴腳,最好去醫院門診就醫,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檢查診治,以免耽擱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