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這么兩代人,其實特別有意思,一代人是傳統的60后和70后,另一代人則是新生代的90后和00后。 這兩代人的年紀,雖然只差了二三十歲,但他們的思想,早已出現了巨大的隔閡。傳統的60后和70后,依舊強調“集體主義”,而90后和00后,則偏向于“個人主義”。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看似不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什么影響,可實際上,所有觀念的轉變,都會對一代人的生活模式,造成極大的改變。 比如說“成家立業”這件事,60后和70后會認為這是“必然”的責任,而他們的孩子,會推翻這樣的觀念,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絕對不是“必然”的責任。 比如說“生兒育女”這件事,60后和70后會以家庭的延續為主,而他們的孩子,將逐漸擺脫這些束縛,變得“叛逆”起來,不順從傳統的習慣與做法。 對于這些“改變”,誰也說不清楚到底誰對誰錯,因為時代變了,生活模式變了,那人們的觀念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只能說,90后和00后,可能會成為60后和70后的家庭終結者。 02 有人講過這么一個段子。 40后和50后,會希望身為兒女的60后、70后和80后,可以扛起家庭的重任,將自己“本姓”的血脈延續下去,不至于辜負了先輩的恩德。 而60后、70后和80后,自然就肩負起了重任,父母過什么樣的生活,他們就過什么樣的生活。等他們成家立業之后,他們又希望90后和00后,可以像自己一樣,扛起家庭重任。 來到90后和00后這代人,他們直接就不干了,并沒有任何傳統的觀念,有的只是對于自我發展的希冀。而對于家庭,他們并不關心,也并不想建立自己的小家。 直白一點來說,就是身為爺爺奶奶的40后和50后,為家庭繼承了血脈。身為父母的60后和70后,也按照上一代的觀念來活著。唯有90后和00后,直接推翻了前人的生活方式。 有這么一個相似的故事:《牧羊娃》。 牧羊娃世世代代都在放羊,爺爺奶奶一代按時結婚,放羊一輩子。父母一代也按時結婚,留在大山,放羊一輩子。唯有兒孫這一代,不再放羊了,希望走出大山了。 這,就是時代對于“人性心理”的改變。 03 接觸過這么兩位90后。 一位90后來自偏僻的西北農村,家里特別窮,因此他勤奮學習,到了大城市讀大學,最后也留在了大城市工作,不想回農村了。 我問了他這么一個問題:“如果你無法在大城市扎根下來,沒有城市戶口和房子,那你不就要回老家了嗎?況且,你難道不想回老家結婚生子嗎?” 這位90后是這么說的:“我來到大城市,已經很不容易了。既然如此,為什么我要回到農村,把孩子生下來,繼續讓孩子重復我的人生呢?這樣,未免也太自私了。” 聽了這位90后的話,其實讓我感覺到心酸,也讓我感悟頗深,有些人生,讓自己經歷一次,那就夠了。而自己,應該給后代,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另一位90后來自東南沿海的省會城市,是大城市的當地人。他到了30歲,依舊沒有成家立業的心思,反而在職場中忙碌,在江湖中打拼,辛勞而又自由。 我問了他這么一個問題:“你是大城市的本地人,應該有很多選擇的機會,為什么還是選擇一個人生活呢?” 這位90后說道:“父母把我生下來,是為了讓我追求屬于自己的人生的,而不是為了成為木偶的。既然如此,為什么我不能自由選擇呢?” 04 不同的人,其實有不同的想法。但不可否認的是,90后和00后,終究會讓60后和70后的心愿泡湯,也會讓他們的家庭,逐漸“終結”。 以此推理下去,我們會發現,80后的兒女,也就是如今的10后或者20后,也許比90后和00的觀念,更要新穎,更要活潑,更要有個性。這,也是顯而易見了。 由于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們的觀念也不再趨同,而是“多姿多彩”了起來。有些人選擇這么過,有些人選擇那么過,反正都是“人活一世”,到點了就要走人。 回到60后和70后所關心的問題上,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他們的家庭,真的會被90后和00后“摧毀”嗎? 有一個現實,我們要明白。有錢人的家庭,基本不缺成家立業的孩子,因為他們“立”得起。而沒錢人的家庭,尤其是沒房沒車的人,基本就“立”不起了。 這,并非是人的問題,而是殘酷的現實,改變了人之選擇。 只能說,有些趨勢,那是無法改變的。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