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郡符從脾胃論治外科疾病經驗 王遠紅,范玉坤,王紹瑩,高杰 已故著名醫家白郡符先生幼承庭訓,尊古而不泥古,融匯中西,為龍江醫派中醫外科奠基者之一,其辨證精準,重視歷代醫家經驗,多年研習《脾胃論》、《外科正宗》等典籍,并結合自己臨證心得,提出從脾胃論治外科諸病的辨治思維。 1.脾胃功能與外科疾病關系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與胃同居中焦、在膈之下,兩者協調配合,主要發揮5種功能:①輸布水谷精微,滋潤濡養臟腑經絡、肌腠皮毛;②運化水濕;③斡旋氣機,升降相因,調節生命之機;④統攝氣血,使其循道而行,不致溢出脈外;⑤脾之華在唇,胃之經脈循行面部、環繞口唇,故氣血足則顏面光澤潤滑,津液充則口唇瑩潤光澤。白郡符認為脾胃之功能失調對外科疾病之發生發展至關重要,故《外科證治全書·胃氣論》有所謂“肌肉不能自病,脾胃病之”。 北沙參 1.1 脾胃運化輸布失司 脾為肺之母,主肌肉;肺合皮毛,肌肉與皮毛相近,且手太陰肺經循行起于胃,與脾胃相交,故脾胃運化之氣血津液上輸于心肺,可滋養皮膚毛發,《素問·經脈別論篇》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薄镀⑽刚摗て⑽甘⑺フ摗愤M一步指出:“飲食入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于心,貫于肺,充實皮毛。”且脾胃運化之精微入心化血,充肝腎之精血,可滋養頭目口唇與須發。若脾胃失和,氣血生化無源,皮膚毛發則無源滋養,失去光澤,可見蒼白、干澀、脫屑,以及毛發干枯,甚則皸裂成瘡,如神經性皮炎、銀屑病等。若氣虛無力推動血行,瘀血停滯,可出現色斑、皮膚黧黑,甚則肌膚甲錯,如蝴蝶斑、魚鱗病等;若瘀從熱化,可致癰疽;若氣血虧虛,正氣不足,難勝外邪,則瘡瘍走黃,或內陷生變。 另外,脾的運化水濕功能,與肝膽之疏泄協同作用,通過腎與膀胱氣化之功,排除濁邪,防止水濕停滯。若先天稟賦不足,后天飲食不節,或勞累過度,導致脾失健運,水濕不運,蘊而化熱,浸淫肌膚,輕者發為濕瘡、水皰,局限一處,重則可致癰疽、瘡瘍、糜爛,泛發全身,《瘍科心得集》所謂“濕毒瘡…… 此因脾胃虧損,濕熱下注,以致肌肉不仁而成”。若水濕內蘊日久,釀成痰濁,流注經絡,則形成瘰疬、痰核;若濕邪聚而生熱,復外感毒邪,發于上者為痤瘡、酒渣鼻、抱頭火丹等,發于腰背則為纏腰火丹,下注陰部則發為陰癢、浸淫瘡、腎囊風等,下迫大腸可致腸癰、痔瘡、肛瘺等。又《外科活人定本》指出“濕熱侵骨,風濕傷脾”,若生于踝關節,則發為腳拐毒;生于大胯側下,則發為膝腿毒;若生于膝蓋,兼肝腎積熱傷筋,則發為鶴膝風??傊?,脾虛生濕,或兼感受外濕,均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不易速去,其所作外科疾病多有穢濁分泌物排出。 板藍根 1.2 脾主升清功能失常 脾主升清,脾胃調和,則升降相因,使臟腑固守本位,即《四圣心源》所謂“四維之病,悉因于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于此”。若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脾不升舉,則可導致脫肛、疝氣等。 1.3 氣血失統 脾胃統攝氣血。若脾胃功能正常,則氣血循行其常道,五臟得以溫陽,如《難經》“脾……主裹血,溫五臟?!惫唇y攝之意。若脾氣虛,不能攝血,則血溢脈外而為血證,可出現多種出血性皮膚病。此外,脾喜燥惡濕,故濕邪侵襲人體,常可致脾胃運化失職,又反致濕邪產生,形成惡性循環而加重病情。脾虛又可致氣血不足,而使外科疾病發展變化??傊饪萍膊≈饕l生在皮膚肌肉之間,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而足陽明胃經與手太陰肺經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故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脾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2.顧護脾胃,辨證論治 《內經》言:“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脾胃受伐,則內傷難復。五臟之中無論何臟虧虛,必先從脾胃治,使后天滋生有源。其在外科病的治療亦是如此。白郡符認為,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為外科病發生的內在因素,且多由濕毒邪氣壅盛而發,纏綿難愈,日久損傷正氣,進而導致脾胃失調,形成惡性循環,臨證當重視顧護脾胃。脾胃強健,則氣血充盈而正氣足,故《外科正宗》強調“蓋瘡全賴脾土,調理必要端詳”。 豆蔻 2.1 調和脾胃,補益氣血 某些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脾胃虛弱有著直接關系,治療應以調和脾胃為主。如蕁麻疹患者多因久病體弱,氣血兩虛而發病,白郡符治療多用調和脾胃、補益氣血之法,方選十全大補湯。 2.2 扶正祛邪,攻補兼施 某些外科疾病由于正氣虛弱,復感外邪而發病,治應顧護脾胃與祛邪并重。疾病初、中期,如需大苦大寒之品,應中病即止,以免傷及脾胃而不利于疾病轉歸。如丹毒,內有蘊熱,火毒壅盛,復因皮膚黏膜破損,邪毒乘隙侵入而誘發。白郡符認為,丹毒初期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少佐涼血護陰之品;中期再以解毒養陰并重,少佐益氣和胃之品;后期酌加健脾養胃之品,可益氣養陰并重,以復其后。 疾病的后期,毒邪漸去,氣血耗損而正氣漸虛,治應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為主,兼以祛邪。如中醫“唇風”,乃脾胃濕熱內蘊,郁久化火,熏蒸肌膚,傷陰化燥所致。白郡符認為,本病初起之時,治宜疏風清熱,可用防風通圣散或雙解通圣散加減;日久不愈,治宜健脾益氣、養血祛風,可用四君子湯或四物湯合六味地黃湯化裁,酌加祛風利濕之品。又如硬皮病,以皮膚及各系統膠原纖維硬化為特征,為一種慢性疾病,歷代醫家多認為由脾腎陽虛、風寒之邪乘虛侵入肌膚而發病。白郡符根據多年臨證經驗,認為本病后期主要證型為脾腎陽虛型與氣血兩虛型,均與脾胃相關。前者因脾腎陽虛,風寒阻絡,氣血凝滯,營衛不和所致,治應溫陽通絡、補腎健脾;后者乃氣血不足,復受寒濕,營衛不充所致,治宜大補氣血、通經活絡、散寒祛濕。又如陰囊濕疹,中醫稱之腎囊風,俗稱“繡球風”,白郡符認為該病中后期多以脾濕為主,治應健脾與除濕并重,可選健脾丸合胃苓湯加減治療。 此外,白郡符在辨治外科疾病時,亦注重因人制宜,對老年、兒童及脾胃素虛患者,強調攻邪不傷正,及時顧護脾胃。如曾治一玫瑰糠疹患者,其素有食少納呆,腹瀉,倦怠乏力,又突然出現前胸紅斑、癢甚,逐漸增多。此乃素體脾胃虛弱,復感風邪所致,治宜標本兼治,以固脾健胃、祛風止癢并用,取四神丸加減,癢輕而疹消。 雞血藤 2.3 靈活運用消、托、補三法,兼顧脾胃 白郡符認為,消、托、補三法皆與調理脾胃密切相關。消法中祛痰、化濕及通里等常與顧護脾胃法配合施用。“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且“脾為生痰之源”,因此,要達到祛痰化濕目的,當以調理脾胃為本。此外,通里之法,可去積導滯、逐癬散結、消散瘡瘍,亦與脾之運化、胃之通降密切相關。如淋巴腺結核多發生于頸部,屬中醫學“瘰疬”范疇。白郡符認為,瘰疬多因肝郁氣滯、脾虛不運所致,久則潰破,損傷正氣,使病情加重。治療時,白郡符除外用家傳驗方金銀油,并予配服香貝養榮丸以健脾祛痰、開郁散結。即便疾病初期并無痰濕之患,但脾胃本弱,正氣不足,仍需酌以調理脾胃之品,以達扶正祛邪之功。 在托法應用中,以補氣養血與透膿之藥并用,可扶助正氣,托毒外達,以免邪毒擴散和內陷。此法可適用于瘍類疾病,尤其外瘍中期,《外科精義》所謂“凡為瘍醫,不可一日無托里之法”。白郡符臨證用補托法及透托法同時酌以補益氣血之品,可扶正祛邪,增強療效,如透托常用的代表方“透膿散”中黃芪即為補脾益肺之藥;又如補托法中托里消毒散,方中人參、茯苓、白術、黃芪等均為健脾益氣之品。 瘡瘍病后期,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多是影響其潰后斂合,舊膿未去、新肌不生的重要因素,此時更應以補法為主要原則,且以補益脾胃為先,正如薛已強調“生肌之法,當先理脾胃,助氣血為主”。常用方劑有四君子湯、八珍湯、益胃湯、黃芪建中湯等。 當歸 3.小結 由于脾胃與外科疾病的生理病理密切相關,從脾胃論治思路在中醫外科疾病的臨床中得以廣泛應用。白郡符根據數十年治療外科疾病之臨證心得,認為治療外科疾病當注重調和脾胃,扶正祛邪,促進氣血化生及津液敷布,靈活運用消、托、補三法,創制諸多有效方劑,值得臨證學者繼承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