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攝氧量概念其實已有100多年歷史了,只是在最近幾十年馬拉松運動的高速發展,成為普通跑者十分關心的衡量自己跑步能力的一種指標。 ![]() 搞清楚最大攝氧量,對于自己如何在不受傷的情況下不斷突破自己極限,實現PB成績是十分重要的問題。首先得了解最大攝氧量這個概念本身的含義,以及所對應的匹配訓練配速,便于在訓練方式與最大攝氧量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尋求突破的短板,實現跑力大幅度跨越。 ![]() 01 什么是最大攝氧量 最大攝氧量,即VO?max(英文全稱: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最大耗氧量”之含義)),其中:V表示體積,O?是氧氣,max是最大意思,因此,它是指人體在運動中每分鐘能攝入氧氣的最大體積,其單位為mL/(kg·min)。在英文中, “maximal oxygen uptake”(最大攝氧量)、'peak oxygen uptake'(峰值攝氧量)、“ maximal aerobic capacity”(最大有氧能力)等等都是指最大攝氧量,與VO?max是一個意思。 現在很多跑者佩戴佳明(Garmin)手表,只要在手表中進行相關設置,如最大心率、運動區間、靜心率等數字,就可以根據跑步情況不斷計算出每天的最大攝氧量。 ![]() 要說明的是,佳明 采用' Firstbeat'公司授權的專利算法,其中整合了跑步時心率情況、心率變化和跑步速度(配速),計算出每分鐘所使用的最大攝氧量VO?max ,同時最大攝氧量數據能預估出5k、10k、半馬、馬拉松的完賽時間。 ![]() 跑步作為一種耐力運動,它十分依賴吸入氧氣含量(體積)——在相同條件下,人體所能攝入和使用的氧氣越多,則就能燃燒更多的糖原或脂肪,為運動提供更多的動力。 ![]() 在佳明手表的“最大攝氧量”幫助信息可以查看到,對于不同年齡的人最大攝氧量數值所對應的指標含義。 ![]() 來自網絡 普通跑者的最大攝氧量通常在40-50左右比較常見(男女會有所差別,通常女性的最大攝氧量數值會低一些)。 ![]() 來自網絡 研究發現,經過較多耐力訓練的跑者,其最大攝氧量會顯得更高些,如耐力型專業運動員通常在60或70以上。 ![]() 目前世界上最大攝氧量最高是97.50,由挪威的自行車選手Oskar Svendsen 2012年創造,不知道這樣的最大攝氧量所能帶來的多大運動驅動力。 ![]() 來自網絡 下面列出了世界前10名的最大攝氧量名單及運動類型。可以看到,自行車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往往偏高些,囊括了前5名中的3位,再次是滑雪運動員(第2位:96,第3位:96),跑步運動員Matte Carpenter排名第6位,其最大攝氧量為92,越野運動員Kilian Jornet排名第10位,其最大攝氧量為89.50。因此,要增加自己的最大攝氧量可以在跑步與自行車之間做交叉運動,當然也可以去參加一些滑雪運動(但風險比較大),再有就是越野比賽。 ![]() 來自網絡 跑步是一項十分復雜工程,在許多涉及運動性能的因素中,攝氧能力只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還會涉及到其他應是,例如,每個人個體差異,特別是身體結構、力量類型、神經系統跑步技術、跑步經濟性、訓練年限(包括訓練方式)等。一個最大攝氧量60的跑者,很可能比最大攝氧量70的人跑得快。我的最大攝氧量在60-62左右,按正常道理全馬破3是沒有問題的,但可能涉及到我的年齡(55+)、跑步技術等,特別對于我這種人來說,完成沒有跑步天賦,完全通過自律的跑步積累達到一定的層次。前些時間我也發了一個關于最大攝氧量的微頭條說起我的數值,很多人評論是全馬破3沒有問題,這只是理論上的說法,要真正地實現全馬破3,還需要考慮多種因素。 ![]() 02 最大攝氧量的計算公式 除了佳明、高馳等手表中可以顯示最大攝氧量,有些手表可能無法顯示出來。但是可以通過一些計算公式估算出自己的最大攝氧量。下面列出幾種供參考。 第一種:公式:120.80-(10公里的最好成績*1.54),詳見下圖中演示。 ![]() 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的最大攝氧量,還可以用來匹配出訓練配速,其計算公式是: 訓練配速={329/(最大攝氧量*0.70+5.24}/1.609(分鐘) 第二種(最簡單):最大攝氧量=15.30*(最大心率/靜息心率) 這里的最大心率計算方法可以通過下面兩種方法獲得: (1)男子:220-年齡;女子:226-年齡。 (2)佩戴心率帶等設備,全力沖刺3分鐘,休息2分鐘,再全力沖刺3分鐘時的最高心率,即為最大心率。 ![]() 靜息心率可以在起床后,靜坐5-10分鐘,再測量自己的心率。 第三種:最大攝氧量=(22.35*12分鐘所跑的距離KM)-11.29 要注意的是,這12分鐘跑步距離必須在一定場地(如田徑場)完成,能跑起來的地方完成。 根據研究結果,這種計算方法的準確率達到89.70%(90%)。 其實,還有一種所謂“假”最大攝氧量(VDOT),這時由Jack Dannicl在《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由臺灣跑步教練徐國峰翻譯出來的一種用語:跑力系統,其數值被稱為“跑力”(在RQ軟件中,有跑力數值的計算)。 ![]() 丹尼爾發明的VDOT 即 vVO2 Max (Velocity at VO2 Max) ,也是指身體實際的最大攝氧量和跑步經濟性結合后的指標這個算是一個“pseudo”的VO2 Max,因為這個數值可以利用比賽來判斷而不用實驗室測氧氣含量值。丹尼爾教練十分強調科學化的訓練方法, 利用VDOT這個概念建立訓練強度。利用當前跑步(RQ軟件可以得到)推算出最大攝氧量的估計值,跑力值愈高代表跑步實力愈好。被量化出來的跑步實力,可以拿來預估自己沒有跑過的距離,在跑前利用跑力值了解自己的跑步實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