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認為,人人生而自卑,關鍵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的自卑,并盡力去克服困難實現自我超越。 對于孩子而言,每個孩子都會產生自卑情緒,有些是學習上的自卑,有些是容貌上的自卑,還有的是性格上的自卑。 這些自卑的情緒會讓孩子產生不愉悅的心理感覺。 隨著孩子的成長,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克服困難和自卑,有的孩子則深陷自卑中,成為了一輩子的噩夢。 什么樣的父母會養出自卑的孩子? Vol.1刻意貶低打擊孩子有的父母經常喜歡用打壓式教育孩子。 我們經常會聽到:你看看別人,你咋這么不爭氣! 據心理學家調查:經常被父母貶低責罵的孩子最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其中 25.7% 的孩子可能會自卑、抑郁。 中國社科院等機構曾發布一份《青少年藍皮書》,調查整理出了孩子們常聽到但最不喜歡的五句話。 其中有兩句就是刻意貶低的話:1、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2、真沒用 《心理訪談》有一期,采訪了一個特殊的家庭:33歲的女兒大學畢業后,10未出去工作,每天窩在家里啃老。 她說,小時候,不管做什么,父母都會冷嘲熱諷。 她很喜歡寫寫畫畫,還曾自己設計過運動鞋和服裝,可父母看到后的第一反應卻是貶低她的愛好:“有啥用啊,有用嗎?看書去!” 做飯的時候,一不小心把水放多了,全家人都過來指責她:“你擱水咋擱這么多?做個飯都不會!” 漸漸地,她越來越自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得了說不話的病癥。 可家人卻還是動不動就對她實施打擊式教育:“你將來成事了,我給你跪下!” “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就這樣,范成金最終沒能挺過被打擊的痛苦,只得在自我封閉的世界里,渾渾噩噩地度過余生。 父母若喜歡打壓式教育,總是雞蛋里挑骨頭,專挑孩子差的地方放大,孩子也會總關注自己的缺點,時間長了,就會認為自己很差勁,失去自信。 李玫瑾說過:有時候孩子學習上失敗了,已經特別沮喪了,我們千萬不要再打擊他的自尊心,那么要找到他其他的優點來鼓勵他,讓孩子找到自尊。 會從孩子身上找亮點的父母,才能帶給孩子尊重,孩子也能更陽光自信。 不吝嗇夸獎,批評不過分,才能淡化孩子的弱點,強化孩子的優點。 情感勒索孩子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說:爸媽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啊! 要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爸媽下輩子就指望你了…… 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卻將自己的壓力和精力投放到孩子身上,試圖精神控制孩子。 父母不停地嘮叨和重復這些話,只會讓孩子產生愧疚和自責的感覺。孩子可能會越來越聽話、懂事,但孩子過早懂事并非是一件好事。 在長期的情感勒索中,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卑和敏感。 電視劇《小舍得》里,米桃爸媽總是教育她要懂事,最經常對米桃說的一句話就是:“桃,咱們全家可就指望你了。” 在這種教育下,米桃很小就很懂事,但懂事的背后卻是深深的自卑。 正是因為太過懂事,所以當別的孩子還在任性時,米桃已經開始承受著不屬于自己這個年齡的壓力。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唐娜曾在《情感勒索》一書中提到的一句話:我們最關心、血緣最濃,交往最頻繁的人,對我們的殺傷力是最大的。 孩子的心理負擔會隨著父母的道德綁架家中。 負重前行的孩子,會將所有的錯誤攬到自己身上,自卑感會無處不在。 在孩子面前哭窮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過度渲染貧窮的家庭氛圍,這只會讓孩子的內心產生一種匱乏感。 這種被壓抑的匱乏感,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 如果媽媽經常對孩子嘮叨:家里沒錢啊…… 孩子就會認為家里非常窮,一遇到要交錢的事情,就會躲避,甚至有點抬不起頭。 窮,并不可能,可怕的是哭窮。 窮,不會擊垮一個純真的孩子,因為他不需要很多貴重的物質; 哭窮,卻會讓一個純潔的孩子過早體驗物質匱乏的緊迫感。 經歷哭窮家庭的孩子,是怎樣的成長經歷? 一位網友說:被家里灌輸窮的,從小到大都自卑,不會打扮,舍不得花錢給自己買好的,受別人欺負只能忍著,到現在20歲了還被家里灌輸著沒錢,反正就是一切沒自信。 孩子的自卑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自信也是父母一點一滴給予的。 心靈滿足的孩子,會陽光大氣,心靈匱乏的孩子,只會自卑懦弱。 “恐嚇”式教育 “你再不好好吃飯警察叔叔就過來抓你”。為了能讓孩子好好吃飯,家長經常采取“恐嚇式教育”。 什么是“恐嚇式教育”? 就是通過言語或者行為上的威脅,讓孩子產生懼怕心理,從而達到約束孩子的目的。 看過這么一條新聞,一名5歲女孩在街頭走失,警察看到后想提供幫助,女孩卻喊著“不要抓我”。 在小女孩不聽話的時候,家長總說讓警察教育他,女孩由此就對警察產生了抵觸心理。 她認為只有犯錯了才會遇到經常,經常會懲罰她。那遇到危險的時候,小女孩也不敢向經常求助,這也是讓孩子置身于危險之中。 長期的恐嚇,還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父母經常會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這只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埋下自卑的種子。 他們會認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聽話的時候,才能得到。 Vol.2正確的教育方式,應遵循的原則1、用心聆聽孩子的聲音當孩子不聽話,出現哭鬧、叛逆的情況,家長應該停下來,和孩子真誠地談一談,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分析孩子出現這些問題背后的心理需求。 2、正向鼓勵教育孩子與其用打擊、激將法來教育孩子,還不如用激勵正向引導孩子,讓孩子在正面的氛圍內,積極主動地去糾正自己的行為,或去做一件事情,增強孩子做正確事情的自驅力。 既不懲罰也不縱容,在和善堅定的氛圍中正面管教,才能教出優秀的孩子。 3、不要老拿孩子和別人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家長千萬不要老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父母應該挖掘自己孩子的優勢,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不是打擊孩子的劣勢,讓孩子自卑到骨子里。 4、尊重孩子的意愿很多孩子到了18歲了,選擇大學的時候,父母還百般阻撓,說:你懂什么,這個專業才熱門。他們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意愿,非常不尊重孩子。 這樣的父母最容易培養成為自卑怯懦地“巨嬰”。孩子成年了,什么事都來問父母,父母會不耐煩地說:你都這么大了,怎么一點主見也沒有? 這個時候,家長是否該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問題。 李玫瑾教授說:“尊重就是給對方一個選擇權。”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就給他選擇的權利,問他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吃哪種零食,這種選擇權會讓孩子們快樂。 只有被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內心才會充滿安全感。 你越是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孩子越是能夠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 美國家庭教育專家史蒂文說過:“成功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舍得拿出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流,對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 你是什么家庭,就會養出什么樣的孩子。 紀錄片《鏡子》里說過: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么樣,關鍵在父母。 在教育過程中,家長要時時考慮到孩子的思維水平和接受能力。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有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如果父母能不貶低打擊、和別人比較、情感綁架、哭窮、恐嚇孩子,而是懂得肯定、鼓勵孩子,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去面對困境,孩子就能自信陽光。 這種自信,可以保佑孩子一生,讓她擁有健康的人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