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當我開口說話的時候,我感到很空虛。當我閉嘴時,卻覺得充實。” 古往今來,多少人毀在一張嘴上。口不把門,胡言亂語,或者逞口舌之利,圖一時之快,缺少蘊藉深藏的智慧。 老子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真正有修養,有境界的人,都能管住嘴,守住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自己的格局和智慧。 ![]() 知人不評人對于別人的瑕疵、缺陷和不足,心里明白即可,不必當面指出來,讓人折了面子。 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既給別人留下體面的臺階,又展現了自己的修養和氣度。 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后,兵強馬壯,權勢已極。這時,精通帝王之術的學者王闿運前來拜訪。落座之后,王闿運就極力勸說曾國藩擁兵自立,推翻清朝。 見王闿運引經據典,滔滔不絕,曾國藩不置可否,只是低頭手蘸茶水寫字。后來曾國藩推說有急事起身離去,王闿運走近桌案一看,見寫的是一行妄字。 原來,曾國藩覺得對方狂妄自大,不明利害,不愿如對方所言,輕舉妄動。又不好當面評點,就以茶水留字,避免尷尬。 知人,是清醒。不評,是修養。不要根據自己的見解,去指點別人的是非善惡。更不要以自己為標準,去裁判別人的思想和價值。 學會以聰明的頭腦甄別人,以平和的態度對待人,而不是以評頭論足的方式,制造矛盾,招人嫌惡。 ![]() 知事不言事《增廣賢文》說:“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一個人如果心里藏不住事,群處守不住口,輕則會失去別人的信任,重則泄露機密,遺害無窮。 明朝天順年間,徐有貞擔任內閣首輔,與宦官首領曹吉祥爭斗不休。起初,徐有貞憑著自己的權勢和謀略,讓曹吉祥手足無措,一敗涂地。但后來,曹吉祥和皇帝的一次家常談話,卻讓徐有貞頓時失寵,一蹶不振。 在閑聊中,曹吉祥不經意地提起一件事,哪知皇帝非常在意,問他是怎么知道的。曹吉祥說,是徐有貞說出來的,現在已經朝野盡知。皇帝頓時很生氣,因為這事他只有和徐有貞談起過,沒有告訴過第三個人。而且這事屬于機密。 從此,皇帝不再信任徐有貞。不久,徐被罷免,流放嶺南。 《淮南子》說:“事以密成,語以泄敗。”事情因為保密而獲得成功,說話因為泄密而遭到失敗。 有些事,是秘密。有些事,是隱私。還有些事,是不愿意示人的成就或傷口。知事不言事,守口如瓶,三緘其口,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 知理不辯理卡耐基說:“贏得爭論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爭論是世界上最無意義的事,贏了傷感情,輸了傷面子。 楊絳和錢鐘書,在出國留學的郵輪上,曾為一個法語單詞的發音問題而爭吵起來。楊絳說錢鐘書口齒不清,并夾雜著濃重的鄉音。錢鐘書堅持己見。最后,他們找來一個法國人做評判,指出來是錢鐘書的問題。兩人才就此罷休。 事后,楊絳非常后悔和自責。因為這次無謂的爭吵,讓他們雙方都很難過。楊絳決心以后不再和任何人爭論,他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該走了。” 人生短暫,快樂的心境多么重要,何必為了無謂的爭論,破壞了好心情。真理,不辯自明。歪理,怎么辯也沒用。 尤其是和自己頻率不同的人,跟他辯理,唯一的作用就是消耗自己。 有一人告訴書生,3乘以8等于21。書生一聽不對,就和那人爭論起來。兩人越吵越兇,各不相讓,就到縣衙找縣太爺評理。 縣太爺聽了之后,下令打書生二十大板。書生不服,說明明是自己正確。縣太爺說,你一個秀才,居然和一個3乘以8得21的人爭論,有意思嗎,不打你打誰?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對于一個和自己層次不同的人,任何爭論都不值得。除了自尋煩惱,別無效果。 知理不辯理,是一種成熟的智慧。 ![]() 結語俗話說:“沉默是金。” 有人問圣賢,你最怕的東西是什么。圣賢指指自己的舌頭,說,我最怕它。因為它能給他人,給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學會沉默,管好自己的舌頭,就遠離了很多煩惱,擺脫了很多人際關系的糾葛。 成長不是學會表達,而是懂得咽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