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帥的古藺同學王錚羅 樹 林彪元帥四渡赤水時征戰過古藺,來回四次渡過赤水河,一定會對古藺極深的印象。然而,說古藺居然有和他一起學習過的同學,他是否知道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那時信息閉塞,同學之間知道姓名,不一定知道其籍貫。 據資料,在古藺太平高笠度過少年時光的王錚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王錚字輩名王安祿,號王鐵生,1901年4月23日出生在貴州省黔西縣。多舛少年 王錚從6歲開始讀私塾,一直到1912年。不幸的是,在王錚讀私塾的這五年里,祖父王遵仰、父親王國亮及母親都相繼去世。1913年,一直沒有成家的四叔公王遵福帶著王錚從黔西遷回祖籍地四川古藺太平高籬笆。由于在老家無房居住,家族親人們就讓他們爺孫倆住在王氏祠堂里。當時的祠堂既是高籬王氏祭拜祖宗的場所,也是古藺最早創辦的的學堂,由家族的王典章負責管理和辦學。王典章讓王錚在祠堂繼續讀書,一直到王錚15歲(1916年)。 1920年,王錚考入川南師范學堂學習,在王氏族中鄉紳王典章、王孔修等族人的資助下,王錚在川南師范讀了四年書,1924年畢業??既朦S埔 1925年,王錚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四川有211名青年學子被黃埔軍校第四期錄取。王錚被編入步科第一團第八連,進校后被選為校干(學校干部)。1926年10月畢業。在學習期間,王錚與大多數黃埔軍校學生參加了北伐戰爭。1926年3月8日黃埔軍校第四期正式開學,并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王錚所在的步科第一團第八連共有學員96名。與王錚同在第八連的同學有遵義人曹金輪(少將,抗日名將,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三師師長、第九十九軍副軍長、第十七兵團副司令)、貴州黔西的黃宇仁(曾任國民黨立法委員)、貴州石阡人劉祖純(曾任北伐軍一軍二師政治部七連指導員,二十六師團政治指導員,四十四軍二師政治部主任、代理貴州省黨部主任委員兼貴州省防空副司令,黃平、大方縣長等職)、四川郫縣人趙希杰(1927年,在共產黨發動的廣州起義中死難)、四川榮縣人羅伯輪、四川榮縣人劉惠仙、四川威遠人董崇道、云南人王光荃(曾任四川隆富師管區新兵訓練團團長、云南省國民兵義務督導團副主任。參加云南起義。)、云南人竇達等。 與王錚同期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的同學中不少人后來成為在北伐、抗戰及國共內戰中成為著名將領和政治領袖,如、謝晉元、張靈甫、胡璉、林彪、劉志丹、袁國平、李彌、闕漢騫、文強、唐生明等等。 有資料說,林彪當年去廣州考黃埔軍校時,是通過其兄林育南、林育英的好友惲代英和肖楚女的幫助,順利考進黃埔軍校的。參加北伐 黃埔軍校畢業后,王錚參加了北伐戰爭,于1927-1928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21師63團任連長。 1927年1月,第21師進抵浙江衢州,擔任中路作戰任務,在龍游、蘭溪一帶,與孫傳芳、孟昭月部展開激戰。2月中旬,退據杭州。王錚所在的第63團在桐廬西北浪石埠過江,與敵三師之眾背水苦戰數日,傷亡巨大。 1928年1月再度參與北伐,配合友軍攻占徐州。4月入魯,配合友軍攻占嶧縣、滕縣、泰安,至5月克復濟南。是月中旬,回駐徐州整補。7月25日,根據編遣會議之決定,該軍第三師、第十四師與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二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師。顧祝同任師長,下轄第四旅、第五旅、第六旅。第21師與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二軍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師。第21師于江蘇徐州縮編為第3師9旅(旅長趙錦雯)。此時,王錚應為第3師9旅中校營長。 1928年冬,北伐戰事結束。次年,王錚在徐州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任中校團骨干。長城抗戰 1933年,王錚在25師(師長關麟征)第73旅(杜聿明任旅長)的146團(團長為梁愷)任少校團附。此時,25師師長為關麟征,73旅旅長為杜聿明,146團團長為梁愷。 1933年1月1日,日軍兵犯山海關,長城抗戰肇興。3月11日晨,日軍進攻古北口,據同在146團任團附的湖南人韓梅林的《原國軍52軍25師少將參謀長回憶錄》介紹,在古北口戰役期間,少校團附王錚(黃埔四期政治科畢業,四川人),請長假閑居北平,長城抗戰結束后,又由其四川同鄉曾擴情(四川威遠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國軍政訓系統負責人,著名大特務,黃埔系骨干將領。時任北平軍分會政訓處處長,是北平所有軍隊的最高黨務長官)派到關師教育大隊任政治教官。 1934年,王錚在河北邢臺縣國民革命軍第32軍第139師任中校政治主任。32軍軍長為商震,139師師長為黃光華(曾任黃埔軍校教官)。1933年長城抗戰的冷口之戰,晉軍商震第32軍第139師傷亡過半,但在黃光華的指揮下阻擊日軍達一月之久,有力的遲滯了日軍的前進速度。長城抗戰后的1933年5月,該軍駐扎在河北邯鄲、邢臺一帶。王錚到該師的時間應為1934年初。 1935年,紅軍長征,王錚奉令調到四川國民革命軍第20軍第134師任上校政訓處處長。該軍的軍長是楊森,134師當時的師長是綽號“夏馬刀”的四川溫江人夏炯。 1935年楊森奉命率部圍堵長征紅軍,派第一,第四旅在敘永堵截紅軍,第二、六旅在大渡河布防,并寫信給朱德,要求互不侵犯。朱德回信,只要他不堵截紅軍北上抗日,紅軍不會打他。他派部隊假裝打仗,以保存實力。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守衛頓悟寺和橋亭宅一帶的王錚所在的134師的802團的千余名官兵抗擊日軍一直到最后關頭,團長林相候身先士卒、沖出戰壕與敵人死命拚殺,不幸犧牲。林相侯是川軍在淞滬戰場上為國捐軀的第一位團長。他所率802團只剩下200余人。 20軍在此戰中傷亡團長,營長,連排長等軍官200多名,士兵7000余人。20軍部隊撤到南京,楊森剛到鼓樓街,20軍駐京辦事處休息,蔣介石立即召見,蔣介石立即下令優先給予補給換裝。楊森所屬之部是淞滬會戰中除裝備德國武器的王牌師中央軍88師、稅警團直屬隊外最能打的部隊,被評為淞滬戰場最能打的5個師之一。南京保衛戰 淞滬會戰后,剛從前線下來的王錚王錚奉令調劉湘第23軍第147師任上校政治部主任。 1937年10月末,持續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以中國國民革命軍主動后撤而告終,中國最高統帥部開始部署南京戰役,11月12日上海陷落,南京保衛戰也隨之開始。日軍分三路進逼南京,其中南路為太湖—湖州—廣德—蕪湖—南京,目的為切斷我軍后撤路線廣德縣為蘇浙皖三省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可威脅南京,南可直下杭州,西可覬覦皖南,日軍以華中派遣軍第十一軍牛島貞雄第十八師團為前導,經太湖在金山登陸,即與我軍在湖州激戰,是役,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75師副師長兼522旅旅長夏國璋中將殉國。中國軍隊損失慘重,犧牲過半后廣德淪陷,第一四四師長郭勛祺身負重傷。 南京保衛戰名為南京,發生地并非一定在南京,而是以南京為中心,東西250公里、南北180公里的范圍,跨越蘇浙皖3個省份。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告移都重慶。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南京保衛戰隨之結束。 廣德保衛戰是南京會戰的第一槍,川軍以低劣的裝備,在嚴寒的冬天身著夏裝與強敵奮戰近一周,遲滯了日軍對南京的進攻,使友軍順利完成南京會戰的部署,讓中國主力部隊和傷殘將士得以順利轉移到皖南大后方,我持久抗戰奠定了基礎。升任少將 1939年,王錚升少將,奉令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黨部少將主任。至1940年,在重慶軍委會黨部任少將主任。 1945年,在緬甸松山戰役后,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由于傷亡慘重,被調到保山,后來又被空運到陸良進行整補。1945年夏,第八軍整補完畢。王錚及王良翰、王泛溪等就是在這期間奉令調入103師。1947年,王錚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四軍少將政治部主任。 1948年10月10日起,包含王錚所在國軍五十四軍在內的“東進兵團”3個軍9個師(第39軍的2個師未參戰),先由第54軍軍長闕漢騫指揮,后由第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在空軍、海軍掩護下,以斗牛式的戰法,輪番向塔山附近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陣地發起正面強攻。1948年10月13日,國軍連續猛攻均被打退,塔山陣地仍被解放軍牢牢控制在手中。這時,東野攻錦主力部隊的外圍戰斗已結束。 1948年底,王錚娶上海人毛秋英為妻。同時,王錚的族弟王定娶毛秋英姊妹為妻,王錚的族叔王國孚(王金島)娶上海人樊玉英為妻。 ![]() 1949年,王錚調任國民革命軍軍第十九兵團政治部主任,同年調國防部任政治專員。同年,被解放軍俘虜并被確定為國民黨戰犯。朽木逢春 1949年被俘后蘇州、濟南接受勞動改造,1975年獲特赦并安排在南京文史館工作。1949年1975年,王錚在接受勞動改造。1975年獲特赦,在南京文史館工作,住南京。 ![]() 1988年7月1日。凌晨2:00在南京逝世,享年87歲。王錚逝世后,與夫人毛秋英的骨灰合葬在故鄉四川省古藺縣太平鎮高笠關寨火石坡。 ![]() 資料來源: 1. 《川黔王家大院》所載《抗日愛國英豪王錚》,作者王思德。 2. 王江提供高笠《王氏家譜》。 ![]() 文字:羅樹 圖片:羅樹 編輯:采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