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不管怎么想,始終有個問題繞不開,無法解決,但是一到真正去做的時候突然就想通了。
上周五知道今天要接受區里額集體視導,各科教研員們要聽隨堂課。按計劃,今天我正好上《小蝸牛》一課。所以我就在想怎么上好這課。說實話,這篇課文真不好上,要是沒把準目標,是很容易變成“解剖”課文的。這篇課文的目標有二,一是利用多種方式自主識字,二是了解一年四季的自然界的不同景色。
思考的過程中,我把上課的流程大概理了一下,識字的方式如何建構大概心中有數了,可是遇到了一個兩天都沒想通的問題:怎么通過句子引出課文,是出示多次出現的相似句子進行教學呢,還是按照一年四季的順序進行教學呢?如果由相似句子,那么之前想的字詞運用就不能正常開展;如果按照一年四季的順序進行教學,我設想的后一個環節好像就無法開展,還可能完不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直到上課之前,我都還沒想通。
上課的時候,大概是因為學情影響,那個想不通的環節竟然就想通了,原來只需要把既定的流程減少一點就可以了。這大概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吧。
說說今天的教學流程吧。
1. 猜謎導入,引出課題,建構識字方法
(1)猜謎語
沒有手,沒有腳,背著房子到處走。要是有人碰一碰,馬上躲進屋里頭。(蝸牛)
(2)板畫蝸牛,書寫課題。
讀一讀課題。問:咱們沒學過“蝸”字,你怎么知道它的讀音呢?
生:老師剛才出的謎語就是蝸牛,所以這是蝸牛。
生:這是一個蟲字旁,說明是一種小蟲子,我知道蝸牛就是一種小蟲子。
生:左邊是蟲,右邊很像蝸牛的殼。
生:老師在題目旁邊畫了一只蝸牛,書上也有蝸牛。
小結自主識字的方法:根據字形猜、根據生活經驗猜、根據圖片猜……
2.讀課文,借助多種方法識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讀課文
觀察這篇課文,和以往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個別注音)
標段號。采用剛才我們總結的方法認識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識字反饋,交流識字方法
孩子,到樹林里去玩吧,小樹發芽了。(追問:你怎么知道這個詞是“發芽”?)
地上還長著許多草莓呢。(追問:你怎么知道這個詞是“草莓”?)
地上長著蘑菇。(追問:你怎么知道這個詞是“蘑菇”?)
3.學習1、2自然段,隨文識字。
(1)指導朗讀。抽小組讀。個別讀。
學習“住”。人住在屋子里成為主人,就是“住”。用“小蝸牛”和“住”說一句話。(小蝸牛住在小樹林的旁邊。)
學習“孩”。孩子小,所以左邊是個子,提醒子的變形。用“小蝸牛”和“孩”說一句話。(小蝸牛是個孩子。)
學習“玩”。學習王字旁,提醒變形。用“小蝸牛”和“玩”說一句話。(小蝸牛到樹林里去玩。)
(2)了解春天的景物
這兩個自然段寫的哪個季節的景色?(春天)
你怎么知道的?(春天來了、小樹發芽了、圖片)
師板畫發芽的樹。
4.尋找四季的樹葉變化,隨文識字
(1)出示:小蝸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來。
學習“爬”。用你的手勢表示“爬”。口訣記憶。
師動作演示,生積累:爬呀爬呀、走呀走呀、跑呀跑呀……
用“小蝸牛”和“爬”說一句話。(小蝸牛爬得很慢很慢。小蝸牛爬了好久才到家。)
(2)讀課文,尋找四季之景
正是因為小蝸牛爬得慢,所以它不僅看到了春天的景色,還看到了夏天、秋天、冬天的景色。時間在變,大樹也在變,讀課文,勾畫出其他三個季節大樹的變化。
·交流:
小樹長滿了葉子,碧綠碧綠的。(朗讀,積累疊詞。如:秋天,樹葉金黃金黃的。)
樹葉全變黃了。(學習“全”“變”)
樹葉全掉了。
·根據季節創編三字謠
師示范:春天到,樹發芽。
生:夏天到,葉綠綠;秋天到,樹葉黃;冬天到,全掉了。(不一一列舉了)
5.生字書寫“對”“媽”(今天時間沒把控好,只寫了“媽”。)
我自己最滿意的是把幾個生字拎出來運用,不僅理解了文本內容,也訓練了句子的積累與表達。這是向朱老師播放的那節《荷葉圓圓》課例學習的,由字到詞到句,慢慢擴展,進行語言的積累與實踐。感覺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