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后,便是做臘味的最佳時節(jié)。每逢過年前,母親總會到菜市場挑選幾塊上好的土豬肉用來做臘味。
將豬肉帶回家,用刀切成適宜大小的幾塊,沖洗干凈,放在一旁等待水汽蒸發(fā)。
與此同時,開始制作臘味重要的一步:制鹽。根據(jù)肉的多少,按照肉9鹽1的比例,將鹽倒入熱鍋中不斷地翻炒,期間需要加入花椒、大料、八角等香料粉共同翻炒,直至鹽泛黃。待鹽與香料的香氣一起散發(fā),就可以盛出鍋了。
此時,一旁的豬肉水汽已干。母親拿起一塊豬肉,熟練地把鹽均勻抹在豬肉表面,確保每一處都沾到鹽之后,再放置在另一邊的空盆里。一塊接著一塊,整齊地擺放在盆里。所有的肉都碼制完成之后,在表面撒些白酒,密封起來,等待入味。
肉需要腌制一周,隔三天翻面一次。
一周后,把肉拿出來,用熱水洗凈,再一塊塊吊起來風干。如果天氣賞臉,四五天就成。
最重要的一步便是風干后的熏制。熏制的材料也有講究,要用柏樹枝椏、柑橘樹枝、谷糠等,等待熏上四五個小時,肉便呈現(xiàn)誘人的金黃,散發(fā)出香味。
如果在鄉(xiāng)村,還可以在專門的熏房熏上十天半月,那樣的肉色澤和香味更加誘人。
等到過年時分,臘肉是必不可少的重頭戲。將臘肉洗凈,煮上二三十分鐘,切成薄片,晶瑩剔透。鍋里倒上一點兒菜油,放點蒜片、干辣椒、花椒等,將切好的臘肉倒進去翻炒,無需加鹽,些許白糖調味提鮮,美味即成。很多時候,我們更愿意加入臘肉的黃金搭檔,比如蒜苗、花菜等。油香、肉香、菜香、熏香,讓人垂涎三尺。
在年夜飯上,與臘肉處于同等地位的還有香腸。將豬肉的前夾肉洗凈切成細條或薄片,加入白酒、鹽、花椒粒、五香粉、辣椒面等混合均勻,塞進清洗好的羊腸里。我和母親總是配合得很好,一個塞肉,一個擠肉、捆綁、放氣,只需一個下午,香腸雛形已現(xiàn)。接下來,風干、熏制……上桌前,煮上半個小時,切成薄片。肥肉晶瑩流油,瘦肉紅得誘人,深受大家喜愛。
隨著時間的流轉,臘味有了許許多多的延伸品:臘鴨、臘豬腳、臘心舌、臘豬頭、各種口味的香腸……
形式在變,內容在變,不變的是體驗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