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概要:本病為三叉神經分支范圍內反復出現陣發性短暫劇烈疼痛。40歲以上起病,女性多于男性。中醫謂“面風痛”,認為由風寒、風熱等邪侵入面部經絡,或身體陰虛內熱,痰瘀阻滯,經脈受壓,經絡攣急所致。臨床上常見第3支下頜發病,有人誤為牙痛,拔去牙,其痛依然不止。“面”雖為諸陽會,但“面病”屬“足陽明胃經”,由鼻交頞入齒,夾口循唇,倚頰車穴上耳前。 處方一 瀉火定風湯 組成:當歸須30克,人參須30克,白芷10克,全蝎2克(研粉分次沖服),蜈蚣2條(研粉分次沖服),地鱉蟲3克,水蛭3克,地龍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僵蠶10克,蜂房3克,龍膽草10克,山梔衣30克,甘草30克,連翹衣10克,牡丹皮10克,杭菊花30克,天麻10克,川芎15克,杭白芍30克。 用法:水煎3次,分3次服,每日1劑,21劑為1個療程。 功效:瀉火熄風,通瘀止痛。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二 組成:麝香2克。 用法:取藥少許,棉紙包,塞痛側耳孔內。 功效:主治三叉神經痛。 醫案:一位60歲老人,患本病20年久治不愈,用本法1劑治愈。訪10年不復發。 處方三 化瘀祛風止痛湯 組成:生黃芪15克,當歸6克,赤芍12克,防風6克,羌活3克,蜈蚣2條,全蝎3克(研粉沖服),桃仁12克,紅花12克,元參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四 定痛湯 組成:白附子15克,制南星15克,僵蠶12克,升麻12克,川芎30克,白芷15克,羌活12克,辛夷12克,全蝎9克,蜈蚣2條,制川烏、制草烏各9克,天麻15克,荊芥12克,防風12克,細辛9克。 用法:水煎,分多次飲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三叉神經痛。治療數例,均在3~18劑治愈。此方功在散寒除濕,祛風化痰,通經止痛。 處方五 牽正散加減 組成:全蝎、僵蠶、白附子各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粉,分作10包,每次1包,飯后用黃酒送服,每日服2~1包,10天為1個療程。 加減:苔黃熱重加龍膽草6克;外風頭脹流涕加白芷6克;病程已久,抽痛劇烈加蜈蚣2條。 功效: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多例,經治1~3個療程后,全部治愈。1年后隨訪,只有1例復發,再服本方1個療程仍獲痊愈,療效100%。 處方六 組成:當歸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赤芍10克,川牛膝10克,地龍10克,川芎30克,制水蛭9克,蜈蚣4條,姜黃15克。 用法:水煎3次,分3次服,每日1劑。加減:頭痛甚者加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 功效:主治血瘀性三叉神經痛。 處方七 五白湯 組成:白芍30克,白蒺藜12克,制白附子9克,白僵蠶9克,白芷9克,鉤藤9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三叉神經痛(含高血壓性頭痛)。 處方八 組成:川芎、羌活、防風、麻黃、天麻各9克,白芍、鉤藤各15克,黨參12克,熟地、龍骨各21克,全蝎、藁本各6克。 用法:上藥搗碎,放水中浸泡3天,然后微火煎成濃液,過濾澄清,再略煎濃縮成糊,加入苯甲酸少許,再用微火熬制成膏狀。分攤在紙(布)上,先剪成直徑約10毫米的圓盤狀,將膏藥晾干收藏。用時將膏藥溫化開,貼于患側眶上,或陽白穴穴位處。每日貼1次(約3分鐘),每4日換藥1次。 功效:本方治療眶上神經痛多例,貼藥4~12天(次),全部治愈。 注意:愈后再貼1次,以求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按語:陽白穴,在眉上一寸,直對瞳孔。主治面癱、三叉神經痛、目疾。 處方九 清肝熄風湯 組成:黃芪15克,防風6克,羌活6克,黃芩10克,全蝎2克,蜈蚣1條,僵蠶10克,蟬衣6克,蜂房3克,生地10克,杭白芍10克,石斛10克,懷牛膝10克,鉤藤10克,杭菊花10克,制膽星6克,炒枳殼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3次,分3次服,每日1劑,21劑為1個療程。 功效:清肝熄風,化痰止痛。主治眼眶神經痛(眉棱骨痛)。 |
|
來自: 礦工萬歲 > 《健康、飲食、醫療》